|
4#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4 14:23:12
|
只看该作者
出生入死只为一个信
2011年4月20日,利比亚米苏拉塔,战地记者赫瑟林顿(画面居中者)正在一名利比亚反对派人员帮助下爬出一幢损毁的楼房。几小时之后,他与这幅照片的拍摄者、另一名战地记者洪德罗斯,均遭炮击身亡。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2月22日,美国记者科尔文和法国记者奥克利克在叙利亚霍姆斯的炮火中不幸丧生。
他们的去世再次证明,战地记者确实是离死亡最近的人。战火燃起,难民逃离,记者却端起相机循着枪炮声追踪而去。这样的画面,很多人都看到过,有人惊叹,也有人不解。以生命为代价追逐新闻,是否值得?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取决于某一条新闻当时的价值,而在于我们怎么认识记者这个职业。
确实,无论供职于哪一家媒体,写稿或摄影都是记者谋生的一个手段。如果只是为了糊口的“饭碗”,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当然得不偿失。但是,如果能深刻地认识到记者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那么所有为新闻而做出的牺牲都重如泰山,因为他们践行了真正的职业精神。
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上,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即便是面对同一场战争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所有负责任的媒体都必须维护自己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媒体受众相信自己的报道。
为了这一个“信”字,战地记者就必须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无限地接近现场。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 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还不够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新闻不是来自现场就有谬传的可能。所以,每个珍惜职业操守的记者都会努力奔赴现场。对战地记者来说,既然选择了在刀锋上行走,就必须将生死置之度外。
刚刚去世的科尔文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落得满身伤痕,一副独眼的形象更是让人心惊,但她也不是对这个世界无牵无挂的女人,她也经常自问,为新闻受伤或者付出生命值得吗?最终,她认为“值得”。如果她的在天之灵还有机会再次自问,答案一定是不变的。因为,她有幸见证和记录了历史。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战地记者所记录的历史往往更为紧要,因为后人对一场战争的评价,必须基于对真相的了解。记者的记录往往比当事方的陈述更客观、更真实。所以,战地记者不仅在报道新闻,也在书写历史。“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无论何时何地,为真相,史家必须秉笔直书。在战地记者身上,不屈不挠的史家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果我们把战地记者与真相和良知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记者为了新闻不惜生命。虽是战地记者,也不一定就是天生勇敢的一群人,他们的无畏只是源于一种责任,那就是让公众知晓真相。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才能为一个“信”字献出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