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刘静




[摘 要]上海家庭教育既表现出典型的现代化趋势,也存在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理念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治理模式向现代民主型模式转变,但部分家长的教养态度依然不够民主;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孩子的心理需求存在较大偏差,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最希望父母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亲子活动较少,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意向不强,网络聊天对孩子的影响对亲子沟通方式提出了挑战。建议通过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与功能定位;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家庭教育需求;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等方式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上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2)09-0018-06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家庭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推进家庭教育的现代转型,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是未来上海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市教委德育决策咨询系列课题《上海市学生发展研究》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课题组分析本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上海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调查对象为全市中小学生,2004年至2005年第一轮研究,总样本为3500余个,家长样本为1710个;2006年至2007年第二轮研究,总样本为3900余个,家长样本为1161个。2008年至2009年第三轮研究,学生样本为102000余个。
一、上海家庭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社会、经济、科技等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社会结构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结构也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特征,家庭结构小型化与核心化成为上海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家庭结构小型化,居住条件改善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社会学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
两种,前者是指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后者是指由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孩子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组成的家庭,或者是孩子直接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隔代家庭或单亲家庭。调查统计说明,上海家庭结构正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家庭中以独生子女为丰的核心家庭占绝大多数,同时,非独生子女家庭也逐渐增多。据2005年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分别为71.8%、76.3%、82.1%;2007年,比例分别为69.2%、66.7%、77.1%;2009年,比例分别为68.7%、73.9%、 76.3%。“和父母及祖辈住在一起”的比例则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调查显示,有15.7%的小学生和父母及祖辈住在一起,初中生“和父母及祖辈住在一起”的有14.0%,高中生则为10.1%。三轮的调查发现,非独生子女比例逐渐增高。2009年的调查表明,小学生非独生子女占总样本数的27.5%,初中生非独生子女占19.1%,高中生非独生子女占10.4%。随着双独家庭的逐渐增多,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应该会不断增加。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中。据调查,2005年,拥有独立居室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比例分别为63.2%、74.7%、83.8%;2007年,拥有独立居室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比例提高到70.1%、76.4%、85.7%;到了2009年比例又有所提升,分别为77.2%、78.7%、89.1%。这说明,上海家庭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日益良好,这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人口与家医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人口发展呈现三大主要特征:一是人口高增长,生育低水平;二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特征明显;三是城市化率高,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平均规模为2.5人(比全国少0.6人),家庭发展正面临挑战。专家指出,上海要积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要注重提高家庭发展能力,需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保护家庭传统功能和促进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在这一形势下,提高上海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是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关键推动力。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加速转型,家庭价值观也随之变迁。在传统社会,人们受“家族本位”的宗法观念影响,把家族的利益置于首位,个人价值必须在整个家族和家庭发展之下才得以体现。现代公民社会强调个体价值,尊重个体的发展权利,尤其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弘扬,使传统的以家庭发展为本的家庭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家庭价值观转变。在以人为本的家庭价值观的指导下,家庭成员不再被当作家庭发展的“工具”,“这种价值观使人们以鲜明的主体精神出现在家庭之中,追求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和启主发展,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格尊严,要求家庭重视每个成员的需要和利益,为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价值观的统帅下,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家庭教育的宗旨。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代家庭教育正在发生多项转变:第一,在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强调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第二,亲子关系从居高临下的家长专制模式向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转变;第三,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从传统的主要局限于一家之地的封闭型向社会、学校相互沟通的开放型转变;第四,教育内容从局限于子女发展的某一品质的教育,向提升孩子综合素质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德、智、体、美诸 育多元并重的大教育转变。
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上海家庭教育既表现出典型的现代化趋势,同时也存在着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理念的若干问题。
二、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民主的家庭治理观念与不够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民主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反之亦然。从调查来看,当前大多数上海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正处于一个转型过渡的重要时期。家庭治理方面,正从传统的以家长为中心的模式转向现代民主型模式;在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方面,也逐步向尊重孩子的意见过渡,但仍有部分家庭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够民主,主要表现在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方面,还存在父母替孩子做主的倾向。
(一)民主的家庭风气 民主的家庭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家庭事务。2005年的调查说明,上海家
庭已经由一个人(主要是父亲)说了算的传统家庭治理模式转变为尊重家庭成员、全家共同商量决定的现代家庭模式。以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调查为例,初中生认为家庭生活中“重大事情主要由全家共同商量决定”的占39.4%,“重大事情主要由父母亲商量决定”的占37.5%,“重大事情主要由父亲做主”的占14.4%,“重大事情主要由母亲做主”的占8.7%。被调查高中生中选在这四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2.2%、43.6%、14.7%、 9.4%。从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中,有3/4的学生家庭重大事情由父母亲商量决定或由全家共同决定,说明大部分家庭还是民主的。
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现代公民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摇篮,如果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是民主、宽松的,而不是由某位家长一个人当家作主:将有利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理解他人,会对他们民主观念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部分父母存在着替孩子做决定的倾向 调查还发现,虽然八成的家庭氛围是民主的,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民主”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在孩子成年前,孩子的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孩子不需要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如有违背,便称“忤逆”。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父母能够尊重孩子对自身事务的自主权和隐私权,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从三轮的调查结果来看,上海家庭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现象。
2005年,在回答“家中与您有关的事情,家长是否征求您的意见”时,初中生选择“和我商量”的占 54.0%、高中生为60.5%;“简单告知我”的初中生为,34.6%、高中生为33.2%;“不征求我意见”的初中生占 11.4%、高中生占6.3%。可见,被调查学生中只有约六成的家庭能够尊重子女的意愿,还有约四成的家长“越俎代庖”,在没有征求子女意见的情况下;直接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2007年,约六成高中生认为家中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家长会征求自己的意见”,比例为58.6%。2009年的数据并没有好转,对“家中与您有关的事情,家长是否征求您的意见”的问题,初中生与高中生回答“和我商量”的分别为55.25%、57.3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独立性的发展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重要的场所。如果父母对孩子尊重信任,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形成独立、自信、尊重他人以及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如果还停留在身为儿童父母的角色上,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必定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正常发展。另外,对子女事情“不过问”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心智的正常发展,很容易导致子女因为长时间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产生疏离感。
三、家庭教育的失衡: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的关注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一)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连续三轮的调查显示,希望自己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是本市中小学学生所感受到的家庭氛围的主要基调。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父母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家长看法与学生看法基本一致。2005年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父母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58.9%、 61.4%、67.3%。同期家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半数左右的学生父母也认为自己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小学、初中、高中家长的比例分别为53.7%、51.9%、49.8%。
2007年的调查显示,在父母对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市区、近郊和远郊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都一致认为其父母最关心他们的学习,其中远郊的比例(三个年级阶段分别是68.2%、62.2%、67.2%)比近郊(相应的比例为47.1%、50.9%、60.7%)和市区的比例(相应的比例为49.3%、48.5%、54.9%)都要高。同期对家长的调查,在最关注孩子的哪方面的八个选项中,有44.9%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比居于选项第二的“品行习惯”(20.2%)高出20多个百分点,居于第三位的是“身体状况”,有18%,而关注孩子“内心想法”、“隋绪变化”、“兴趣特长”、“和同学交往”、“其他”的分别只有8.5%、2.8%、2.7%、2.6%、0.4%。
但2007年的调查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从对初中生,的两轮调查结果比较,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居前的家长比例有大幅下降,对身体和品性习惯的关注度居前的家长比例均有所上升。2005年学生认为家长最关心自己学习成绩的比例占到61.4%,而2007年下降到51.7%;关注身体状况的从2005年的11.3%增加到15.1%,关注品性习惯的也从12.5%增加到15%。2009年调查更让人欣慰,那就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排序升高。在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的排序中,身体健康均排序第一,但对孩子情绪及兴趣爱好的关注依然不够。
(二)孩子最希望父母关心自己妁内心想法以上调查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感知,那么孩子希望父母关心自己哪方面呢?孩子所感知的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孩子希望父母关心的方面是否一.致呢?2009年对孩子最希望父母关心自己哪方面作了调耷。
从调查数据来看,孩子最希望父母关心自己的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内心想法”、“兴趣特长”和“情绪变化”,初中生为51.9%、44.4%、42.1%;高中生为58.0%、45.1%、53.1%。这与他们感知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点非常不一致,需要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道德、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方面都应积极关注。从以上三轮的调查来看,上海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比较狭窄,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智能的开发与发展,这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孩子品德发展的忽视,家庭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建立,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仅会影响他将来的人格发展,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忽视孩子的内心想法与情绪变化,大多数家长往往只看到子女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无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肘期是情绪一行为问题的高发时期,这与父母长期对孩子内心想法与情绪变化的忽视不无关系。
四、家庭亲子关系:亲子活动较少,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意向不强“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融洽的标志。亲子沟通不良不仅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发展积极的关系,并且还能妨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从调查数据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活动普遍较少;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意向不强;“网络聊天”这一基于互联网的沟通方式被大多数孩子认为是有意义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行良性的亲子沟通,是现代家长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亲子活动偏少 作为一种重要的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玩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渠道。2005年对家长的调查中针对“您是否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包括体育活动、外出游玩)”的问题,选择“经常”、“较少”、“偶尔”、“从来没有”的家长比例分别是16.5%、42.1%、34.5%、6。8%。2007年的调查,虽然选择“经常”的比例升高,但比例最高还是“较少”,占44.5%,其他的依次是“经常”(25.6%)、偶尔(24.3%)、“从来没有”的有 5.7%。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数据还反映,依“市区、近郊、远郊”的顺序,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玩耍的比例是显著下降的,三者分别为34.2%、23.3%、12.5%。
(二)亲子沟通总体不理想 2005年,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经常”与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24.1%,“有时”和“偶尔”与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分别占38.1%、31.7%,孩子“从不”和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6.1%。2007年对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孩子经常与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比例提高,为30.2%,“有时”的有39.7%,“偶尔”的有 24.4%,“从不”的有5.6%。2007年,对小学生的调查说明,超过六成小学生能“经常”“向爸爸妈妈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比例为60.7%;有55.5%“经常”“向爸爸妈妈谈论自己的好朋友”。2009年,有44.9%小学生经常跟父母讲自己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而大部分中学生不太经常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初中生和高中生愿意经常“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不让人满意的比例,初中生为30.5%(29。2%的学生回答“有时”,27.4%的学生回答“很少”,12.9%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高中生的比例更低,只有20.7%(选择“有时”为31.8%、选择“很少”的为36.0%,选择“从来没有”的为11.5%)。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既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压力。如果孩子感到父母的压力已经成为自己的负担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地和父母沟通,通过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2009年调查中,在回答“如果父母对您要求过高,使您感到很大压力时,您会如何?”时,只有51.1%的初中生和38.9%的高中生选择“和父母沟通,寻求理解”,而其他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其他方式,如“向同学倾诉”、“求助老师”、“求助亲戚或长辈”、“不予理会”、“向父母发脾气”、“激动气愤,甚至离家出走”。这一调查可以说明,孩子遇到困扰时,与父母的沟通意向并不强,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更倾向于求助外界。
(三)亲子交流内容以学习成绩为主调查表明,在与子女相对有限的交流时间中,话题主要集中于学习成绩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事项。2009年对初中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与孩子谈的最多的话题是学习成绩,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在回答“平时在家里,父母亲和您交谈最多的话题”时,学生的选择按照选率高低排序,依次是:“学习成绩”(75.7%),“和同学交往”(39.3%),“身体状况”(37.2%),“内心想法”(30.1%),“兴趣特长”(20.8%),“品行习惯”(17.4%),“情绪变化”(15.4%),“其它”(2.1%)。由于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所以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谈的最多的话题当然是学习成绩了,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求漠然视之,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一心理感受不能及时与父母沟通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四)大部分中学生认为网络聊天很有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长还要面对互联网对家庭教育的冲击与挑战。2009年调查说明,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与交往内容,网络聊天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很“有意义”的事情。
约八成被调查的初中生与高中生认为网络聊天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对于有意义的原因,分别有49.0%、 46.8%的初中生与高中生认为“因为倾诉可以减除压力”;有12.9%、10.2%初中生与高中生因为“网友可以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有8:9%、13.0%的初中生与高中生是因为“网友的生活经验我可以借鉴”; 6.6%、6.9%的初中生与高中生是因为网友可以“陪我玩”。
这一调查结果可能会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大多数家长可能还不会意识到,网络聊天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可能在很多父母心里,互联网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会认为上网聊天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但不会认真思考网络聊天对于孩子的意义。这样的调查结果需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首先,要重视网络聊天对孩子的影响,恰当地引导他们与网友的沟通与交流;其次,更要反思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是不是出了问题。
五、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对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思考(一)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明确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各有自己的职能,三者即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但近些年来,家庭教育却出现了“异化”,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在学校本位的社会中,也像其他非制度化教育一样处于弱势,“尽管它还在履行其不可替代的天然职责,但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在升学率的竞争中更为突出,致使家庭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且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内涵,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要根据家庭成员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文化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要提升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现代家庭教育扎根于良好的家庭文化之中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家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贯穿于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心理与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良好的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稳定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与提升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含量”的主要内容是指:(1)观念形态、价值趋向、理想信念、德性等种种精神含量;(2)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求知规律、才能培养、成才策略等智慧含量;(3)顺应环境、人际交往、完成任务、正确对待自我等社会技能含量。如果说,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的话,那么,我们同样有依据地预测:未来家庭教育质量、水平的优劣将在于文化含量的多寡、高低的比较之中。党和政府应积极引导家庭文化建设,以构建学习型家庭为目标,把现代家庭文化建设纳入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轨道之中,在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养成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家庭教育需求《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家庭教育需求近年来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单一性转向多元性。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而是寻求能最大限度开发自身潜力的受教育途径和“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因此,建议政府鼓励相关高校、社会团体和社会科研机构针对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动态掌握家庭教育需求,以及时、高效地满足家庭教育需求服务。同时,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重视开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指导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途径与方法、技能父母等方面逐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要求。
(四)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作为大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在对三者角色合理定位的前提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分工协作,为家庭教育搭建多样化发展的平台。首先,完善家校合作平台,利用现有的家校合作网络,全面开设家长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父母学堂”,整合社会优质师资,给予家庭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其次,全面提高社区对于促进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依托社区,推动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加强区域内家庭教育互动,为开展社区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提供多样化平台与阵地,逐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文见《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49 , Processed in 0.0817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