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2006)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6年11月21-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2006)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部分中小学、幼儿园主管家庭教育的领导、教师及社会各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200多人。这是九年来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第二次在广州召开。南粤的初冬,温暖如春。新老朋友再聚羊城,共商教育大计,这标志着两岸家庭教育事业的兴盛,也是广州家庭教育界的荣幸。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文化变迁与家庭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必然影响到家庭教育和家庭发展,家庭教育在因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困惑和难题,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和探讨。从大会提交的40多篇论文来看,大多数都能紧扣会议主题,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家庭教育如何因应时代变化、适应社会需要,探索新时期家庭发展、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指导模式的应变策略,在研究领域和思路上都有新的亮点。 家庭教育界的“老革命”赵忠心教授首先就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作专题报告。报告中阐述了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社会信息化、休闲教育、家庭稳定性问题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于独生子女教育,赵教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种种问题的根源是独生子女会引起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家长)和被教育者(孩子)双方心态的“异常”,而心态的“异常”容易导致家长在教育上的非理性(期望过高、教育过度;忧心过重、呵护过分等);孩子则因为在家里地位(地位本身就是教育)过高而引发许多心理和行为误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过度依赖、心理脆弱等)。因此,只有解决好家长的心态问题,独生子女教育才能正本清源。 在全球化与文化变迁的现代社会,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的权利,更好地发挥家庭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来自天津社科院的关颖研究员认为,漠视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为孩子的幸福不计代价地付出,不辞辛苦地包办代替,其实是在扼杀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孩子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为了达到家庭充分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目的,国家有必要规范父母教育,形成制度并纳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以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义务,帮助父母转变观念,唤醒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挖掘他们发展的潜能。 针对应试教育这一顽症,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从我国传统的科举文化中进行了深层解读。隋唐代以来,科举成为每一个向往主流文化阶层家庭的文化重心,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都与科举相关;在当代,应试文化也成为家庭生存、阶层流动、精神追求、情感满足、族姓延续等重大家庭事件的重要构成。何以如此?赵教授用“原型”概念来表述科举文化在汉文化集体无意识里的积淀及其影响力。原型是人类经验的集结,是个人命运和情感在社会文化过程中反复发生的典型。原型具有强大的继承性、传播性、转换性和无限生成性。科举文化就是经过漫长演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原型,其构成要素具有独立的生命,具有普遍意义和包容性,具有超越政治、经济制度的创造性,使其今天又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着它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者对应试教育对儿童精神和人格的压迫与统治并非视而不见,然而不能割断教育文化来谈教育。教育文化是文化传统的积淀与渗透,文化的积淀越厚重,文化渗透的程度和范围越深远。而文化解体则与它的形成一样,也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必须消除其存在的文化土壤,淡化其文化功能,才能移动家庭教育文化重心。或者说,要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功能,要需认识教育文化的复杂性,需要具备多层面的协同条件,需要耐心等待。 现在的孩子有为父母读书、甚至为父母结婚生子的,更有无法独立生存而“啃老”的,来自哈尔滨的家庭教育专家李晓帆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当前家庭教育缺少内在精神资源的挖掘,缺少人格心灵的唤醒,缺少独立的启蒙、反思、自我生成过程的教育所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育与心理研究所所长杨绍纲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父母的教育必须通过儿童内心的精神自觉才能发挥作用。在目前大陆民众的家庭教育仍处于较为浮躁和混乱的现状下,这种深层思考是值得重视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相应的研究视野、思路和方法也不断拓展。在这方面,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有更突出的表现。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家庭文化;家庭价值观会随社会变迁而不同,也因文化而异。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林淑玲教授把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家庭价值观、家庭功能和个人幸福的关系上,认为价值观的研究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家庭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家庭议题的界定,并提供了解决家庭问题的基本假设。研究发现,家庭价值观是影响家庭功能及个人幸福感的因素,不论是广州或台湾地区的民众,其家庭价值观可以解释约20%的家庭功能。可见,就家庭教育之规划与推展而言,如何协助民众建立适当家庭价值观,提升家庭功能,也是需要重视的课题。 两岸人口老龄化问题正日益严重,老人的长寿和现代人的晚婚晚育使得中年人同时奔波于养育儿女及奉养父母的双重压力之中,台湾学者称之为“三明治世代”。嘉义大学的刘琼美、吴焕烘教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将三明治世代因为照顾家人所产生的压力归纳为身心负荷加重、社会疏离感、角色冲突与紧张、角色挫折与模糊及经济负担增加等,并对个人如何调整认知、寻求社会支持进行探索,对政府和家庭教育机构的因应对策,对社会怎样建立支持网络、提供实用信息与整合照顾支持系统等提出建议。 另外,台湾学者还在已婚男性夹在婆媳之间的角色困惑、父职角色觉知、父职的时机跟孩子发展的关系、母职角色信念对教养方式的影响、家长和子女的媒体素养、家庭教育课程等领域进行探索,这些课题不仅给大陆学者带来新的学术气息,他们在研究中严密的设计、严谨的论证和科学的方法,更值得大陆学者学习和借鉴。 在大陆地区,研究的领域也有所拓展。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戴双翔博士对两岸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鉴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目前台湾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诸多方面均走在大陆前列,有许多经验值得大陆借鉴。戴双翔博士认为大陆研究者要在界定家庭教育的性质、价值和作用方面深入思考,政府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在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教育形式间的关系,要扩充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和规模,解决专业人才的出口问题,还要有法律规范、经费保障、健全家庭教育组织的构建和管理等。此外,大陆的研究还涉及家庭教育评价体指标的探索、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市民家教守则的推选和解读、亲子沟通的智慧和技巧、家庭治疗、孩子感恩教育的团体辅导、家庭教育图书市场的规范、网络家长学校的建设等,对这些研究领域的关注和实践模式的探索,必将给家庭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活力。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是建设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我国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蒋亚辉副教授对广州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学校、社会还应为此做出怎样的努力进行了思考。研究发现,由于经费和专业师资的缺乏,流动儿童家长教育存在缺乏可持续性和针对性,教育效果不容乐观。他提出,流动儿童家长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需要政府像重视学校教育那样给予制度上的保障。政府要理顺家庭教育管理体制,从经费上保障家长学校建设,比如考虑在“一费制”的“一费”中,加入家长教育所必须的学费,或在没有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作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家长)应该支付合理的教育费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逐渐将家长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让家长免费接受教育。另外,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优化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对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也是这个时代未成年人中另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分布面广,面临着安全、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全等诸多问题,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吉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韩云霞副主任是一位年近70的家庭教育专家,仍然热心家庭教育事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她研究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隔代家庭教育的教材,组织隔代家长学习;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余热;创建“学生之家”和“爱心家庭”,开展“代理家长”活动,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为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来自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孟育群教授长期关注离异家庭子女教育,认为我们应当重视但不能夸大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不能误以为凡是离异家庭子女必定心理有问题。同时,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成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离异所造成,离异家庭也有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面。在指导实践中,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自主教育,过于同情的态度和过于殷勤的关怀,其实会给他们造成深度的心理伤害。应该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本次研讨会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关注,在大陆还涉及智障孩子,在台湾则涉及不孕妇女、寄养家庭孩子、遭遇性侵犯孩童、辍学孩童等,显示出两岸学者共同的人文情怀。 23日上午,会议代表还前往广州市家庭教育特色学校海珠区瑞宝花园小学和沙面小学进行观摩指导,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与社区融合、家校合作和社区教育等问题进行现场研讨。代表们在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这必将促进其家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共同的文化渊源给两岸家庭教育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变迁给两岸家庭教育带来共同的课题。这次以“文化变迁与家庭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将继续促进两岸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也将进一步体现两岸共同的民族根源和文化烙印,体现两岸人民共同繁荣的愿望和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