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读本载不动文化传承诸多“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21:5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文读本载不动文化传承诸多“难”
日期:2013-01-31 作者:黄启哲 来源:文汇报




人文读本载不动文化传承诸多“难”

  冬令“进补”,寒假是再好不过的阅读时间。但能否为孩子们挑选到营养刚刚好的“精神补品”,却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近日在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少儿读物专区看到这样一幕:很多家长手上抱着教辅书、习题册;他们的孩子席地而坐,翻看的多是自然科普画册。突然间,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问图书导购员:“有没有带拼音的《伊索寓言》?”   


图书导购员有些茫然。在这座上海规模最大的书城里,儿童图书琳琅满目,看得孩子和家长们眼花缭乱。但细究起来,具有人文含量但又易被孩子接受的读物,在书店的摆架上却没有自己的专柜。


  发生在书店里的尴尬,多少能反映当下童书出版的困境:图书种类很多,但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有品质的读物,却远远不够。

  相关报道请见今日文汇教育D版:《呈现给儿童的人文读本,不仅仅是“写”的,不只是“画”的》。  


 本报实习生 黄启哲   

买本有人文知识含量的童书,咋这么难  

 适合孩子阅读的人文类童书,市场上有没有?业内人士透了个底:有是有的,但大多粗制滥造。不得已,诸如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丰子恺《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这类年代相对久远的童书,还是被推荐给了现在的孩子——至少,质量有保证。  

 让书店的导购员推荐图书,是家长们在买书时最热衷的事。“像我们家年龄的孩子最适合看什么?”“现在什么书卖得最火?”……殊不知,导购员所有回答的依据,只不过是从销售渠道统计而来的畅销书单。  

 在上海书城,记者发现儿童读物排行榜上,半数以上均为“舶来品”——从国外引进的畅销童书。而从内容上看,除了种类庞杂的科普图册,能与之叫板的也就是儿童文学类读物。想要挑一本稍有点人文知识含量的童书,图书导购员直言:“有点困难”。因为,“这类书没有专门的摆架,买的人不多”。  


 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少儿历史地理科普读物销售排行榜”前20位中,本土编著的儿童读物仅占6个席位。而这些原创图书,不是百科名片式的知识堆砌,就是摘选一两句国学经典配上大幅插图,印刷精美了,价格见长了,可呈现的内容却显得诚意不足。  


 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曾对当下国内童书做过一些调查。就他掌握的数据,目前,儿童畅销书约六成是文学类读物。而王林在参与“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甄选过程中恰恰发现,相对于文学类和科普类读物,适合孩子阅读的人文类书籍是最难找的。   


“并不是说这类读本在市面上绝对没有,但很多书都是粗制滥造、草草出版的。不得已,我们只能选取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丰子恺《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这样年代相对久远,但质量和教育效果有保证的作品推荐给孩子。”  


  给中国孩子“喂”西方经典书目,水土不服怎么办

  以孩子口吻介绍历史文化的形式很特别,但书中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贴近国内孩子的生活。最典型的比如教堂文化,和我们孩子的生活格格不入,怎么办?

  本土创作的人文类书籍极度缺失,让国外书商找到了见缝插针的机会。  


 王滟明是《给小学生讲》人文知识丛书的图书编辑。她说,之所以要推出这套给小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就是洞察到国内童书市场在这一领域的薄弱:少儿图书市场正大量地被西方引进图书占领。“韩国科普绘本和美国小学教材等系列图书是主力军,一方面有口碑质量保障,销售情况较好;另一方面编译和版权的投入并不见得比我们自己编著一本书来得高。”考虑到运作周期和操作难易,国内出版社也更乐于引进成熟的国外少儿读物,因为这样相对安全。


  王滟明坦言,最初策划《给小学生讲》这个系列,正是受了“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的启发。这套由美国儿童教育学家希利尔编著的趣味读物,近两年被国内多家出版社编译出版,并位列“当当网童书榜2012年度畅销榜”第38位,成为该榜上唯一一种挤进前100名的人文知识类读物。


  以孩子口吻介绍历史文化的形式虽然特别,但也有问题。因为,书中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贴近国内孩子的生活。比如教堂文化,就与我们孩子的生活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   考虑到这一点,《给小学生讲》编撰时仿照了用孩子口吻说事的创作形式,一方面压缩西方宗教内容,另一方面还增添了一本《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来填补传统文化教育的空白。  

 不照搬西方模式的想法虽好,却给图书的编辑出版带来了难度。“文化名家、大家,通常不乐意放下身段编写相对通俗浅显的儿童读物;从事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埋头编教辅书,对寓教于乐的少儿读物也兴致不高。”  


 不过,在王林看来,名家、大家为孩子操刀并不是衡量少儿读物质量的必需因素。不管哪一类儿童读物,对作者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懂得少儿心理,语言要生动。光是这一点,就是很高的门槛。“有出版社请过院士为孩子写科普读物,但效果不理想。”   

传统文化抓住孩子的心,“印象式教学”是条路


  传统文化精深博大,但对孩子来说,并不见得不好亲近。像“青花瓷”这种工艺品,对相当一部分儿童来说,记住它的定义和工艺流程太难,只要先留个“白底蓝花”的美学形态就够了。


  同样的出版阻力,还存在于少儿绘本创作中。   


网络ID名为“燕王wf”的绘本作家王非发现,如今优秀的绘本作家很多,可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却不多,能把这些内容以通俗浅显的方式介绍给孩子更是不易。  


 王非最初只是受不了古装电视剧中戏服“不靠谱”,他想到用漫画形式“吐槽”,却因卡通版唐朝仕女图在网络意外走红,顺利出版了历史故事绘本。由于他画的唐朝仕女图形象卡通、可爱,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可王非说,自己的漫画主要还是给成年人看的。“各个朝代对传统服饰有不同的理解,就好像皇帝服装上的‘十二章纹’这个概念,图案画起来容易,可是却很难让孩子理解背后的深层含义。”   


眼下,王非正准备和朋友合作,采用图解的形式介绍唐代的服饰。同样,由于感到门槛太高,他没打算把青少年列为这个新绘本的目标读者群。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梁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孩子而言,传统文化并不见得不好亲近。首先要明确,针对儿童的文化普及只是一个“印象式教学”的过程,等他们到了一定年纪,具备了理解能力,自然能够对文化表象背后的含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比如“青花瓷”这种工艺品,并不一定要让孩子马上知道它的定义或工艺流程,只要把“白底蓝花”概念和大概的美学形态传达给孩子就够了。日后,如果他们对“青花瓷”感兴趣,自然会有意识地寻找相关资料,完善自己的认知。  


  童书除了分类,更应该根据读者年龄分层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也要有所细分。但读物分层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持,我们的理论在哪里?!

  根据一些专家的看法,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也要有所细分。若对应这一点看国内的童书市场,不免让人叹息:针对孩子的读物都是按照科普、文学、人文等门类分的,很少有读物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分的。   

“都是童话书,哪个译本适合几岁的孩子,家长知道吗?”在推广童书的同时,梁庆华很注意普及“图书分级”概念。“对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主要诉求是健全人格和培养对美的感知,与之相对应,‘孔融让梨’这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和名画的简单欣赏就相对适合;而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入故事性较强的中国古代历史;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和搭建知识结构,应考虑进一步加大信息量和难度。”  


 最近引进内地出版的《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似乎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系列丛书以故宫为题材,通过“三字经”、图说等各种形式来介绍故宫的布局和文化,更依托“麦兜”这个卡通形象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但对图画有些研究心得的王非却告诉记者,漫画的确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但也有研究显示,图片对知识点的记忆帮助并不大。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知识性普及的部分,还是需要一定篇幅的文字才能解释清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如何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读物,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呈现出他们喜欢的方式——简而言之,要把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一介绍给孩子,应该是教育研究者和图书编著者长期摸索的一个难题。道理很简单,读物分层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持,可我们的理论在哪里?!


   人文知识启蒙,家长学校都说“没空”?  

 孩子学业压力大,读书时间有限?传统国学书读起来晦涩,推荐画册又太浅,失了学习的根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给孩子浇灌一份成长中必须的精神养料——人文知识。

  在上海书城少儿读物专柜采访时,一位家长内心对于人文类童书的“顾忌”,也耐人寻味:“我女儿喜欢童话和科学画册,人文丛书她不是很感兴趣,我们家长当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说话间,她女儿拿起两册人文类童书,翻了两页后努努嘴说:“看不懂”。  


 陈女士不免叹苦经: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汉字认识得不多,即便家长有意给孩子增加一点科学和文学以外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但现有书市并不“给力”——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找一本合适的读物太费力。此外,陈女士也坦言,孩子学业压力大,读书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考虑购买孩子没有兴趣的图书。


  王林对此持另外一种看法:与其说孩子没有阅读时间,倒不如说是在竞争压力下,孩子花了太多时间在课外辅导班上。“很多家长忽略了阅读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他们宁可给孩子看两个小时的电视,也不愿意和孩子一起阅读。”

  这一说法在上海书城的少儿英语音像专区得到了印证。导购小姐告诉记者,短短十分钟,售价近300元的教学录像就被买走两套。“家长都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我们的视频教学和互动电子游戏产品特别畅销。”

  王滟明也关注一种现象:如今的教育环境充满了功利的味道,家长可能会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去学钢琴,买各种曲谱,让孩子忙于考级,却不会想到补充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家故事并介绍作曲风格,帮助孩子完善对音乐的理解。“家长的功利心,也是我们推广音乐史的少儿读物特别难的原因。”  


 资深小学语文教师朱煜告诉记者,在学校课堂上,老师虽然会根据所学课文篇目涉及到历史文化知识点的讲解,但由于上课时间紧张,完成语言运用和理解的教学目标之外,已无暇做更系统的介绍。“我一般是要求学生们在预习和复习的时候获取课文的背景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正式发行,把《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读本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相应地补充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书法绘画、民俗等内容,作为附加传统文化教学模块。然而,就教材的推广实施来看,由于传统文化教育还未正式列入国家实验课程,还只处在研究试验阶段,所以教材发布之后,目前仅在北京、河北、江西、山东、辽宁、青海等地推广试用。  


 除了依托现有的课程体系,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学校里找到更好的推广平台?朱煜说,目前,沪上的小学都会采用相应的校本课程或兴趣小组来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至于要让老师来推荐人文知识类丛书,则显得比较困难。“一方面,图书数量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态度要谨慎。尤其是《千字文》、《弟子规》这样的国学入门读物,原文背起来枯燥无味,推介译本画册又仿佛失掉了意义。”看来,怎么把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书”送到孩子手里,还真是件难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20:25 , Processed in 0.1000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