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翻译没有禁区 但译者心里该有杆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 11: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翻译没有禁区 但译者心里该有杆秤


  经典翻译与《小王子》
  外国一流的或是二流的重要文学经典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有新译本出现,这是正常的事情。一个好的译者使得一个好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习惯,语言上的变化本身也会造就新译本。另外在翻译追求的理念上,有主张回归本土派,有创造翻译的异化派,不同的翻译风格产生了新译本,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中国在1992年加入版权公约,20年过去了,整个出版翻译过程中,因为经济商业利益的目的太多,而没有从经典传播的角度出发。
  以前就曾出现过,翻译被盗用的情况,一个人可以翻译五六个语种,一看就不是真正的翻译家所为。这个情况对翻译界是极为不利的。而对一个新译本进行炒作,或许是拼凑而成但号称最佳译本,这是有违翻译精神的。每一代法语翻译家都在进行努力,《红与黑》算是特别多的了,《小王子》有二十多个译本,这有点浪费了,那还不如把精力放在那些更值得介绍的当代作品中。
  这几年文学翻译批评发展起来,对翻译的文本进行纠错,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出版社与读者、编者与译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才有利于更加健康的环境。就像中国名著翻译到国外去,有人说,这就像一场奇遇。一个好的译者能开拓一个作家在异国的生活,而如果一个译者把作者的翻译东拼西凑,那生命就被糟蹋了。
  《小王子》译本中,我特别喜欢周克希的。在前辈的翻译家中,我特别喜欢傅雷,他的作品能够屹立五十年不倒,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时候,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也就能翻译1500字左右。他也曾说过,每本书要读五六遍,读不懂是不敢下手的。而且他翻译要做三稿,修改之后,那就等于六稿,最后一遍校对,一共七稿。这样认真的态度,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达到完美的境地。
  译本需要“三关”把守
  翻译因书而异,我翻译文学名著,有的时候比较快,慢的时候也就一天一二百字。罗新璋翻译《红与黑》,每日只得三五百字,郭宏安翻译每天也就两三千字,这是常态,而实际越翻译越如履薄冰。因为对原文的理解是无止境的,而优秀的译者对语言的本身都有更高的追求。译者需要有质量意识,因为优秀的译本把读者引向作者,而差译本则离间了读者和作者。
  译本之间的质量相差很多,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郭宏安翻译的加缪都具有典范性。好的译本需要三关把守,“译者、编者、主编”,所以我说很多差的译本都是因为“三关失守”。译者本身错,编者不懂,主编更挑不出来,何谈质量?
  时过境迁,相比前辈,现在的译者责任更加重大。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翻译,葛浩文把莫言的书翻译成英文,他曾经提过,选择什么翻译是重要的,选择错了,就把这个国家在国外的路给堵死了。其次,一个翻译者要选择什么样风格的作品来表达,译者要具备知识性,避免产生误导。最后,一个翻译者翻译几十万字,难免要出错,重要的是怎么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让原著更加贴近读者。
  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的作品是我翻译的,后来我还重新翻译了巴尔扎克的《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为了学习傅雷的翻译,进行新的表达。现在我不太做重新翻译的工作,因为重译发展的余地很小。有出版社曾经请我重译《约翰·克里斯朵夫》,都签了合同了,但是我退了,因为傅雷当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最近我更关注翻译的教育研究工作,南京大学成立了翻译硕士研究班,新时期的翻译需要责任和眼光,所以我们从道德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培养。
  翻译没有禁区,不是学院培养的一定比自学的优秀。而是译者心里要有杆秤,有严肃的精神和对原作的尊重,再借助翻译进行表达。我们当然不排斥新的翻译个性和尝试。
  许钧: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1998年两度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译金”。他曾参与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52 , Processed in 0.0764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