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3 10:4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朱文
与其说是我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喜欢上文言,毋宁说是孩子们对文言的“爱你没商量”,让我就此展开了一段绮丽的教学旅程。
缘 起
最初萌生教文言文的想法,是2003年。那次,我有幸观摩了全国阅读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文言文。那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耐心而详尽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字词。只见他时而板画,时而讲解,讲解精彩,板画精美。而坐在台下的我,此时却分明感受到从孩子们那里涌动而来的按捺不住急切想读的暗流。果然,当老师讲完了知识点,指名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她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读得声情并茂,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积蓄已久的愿望霎那间得到释放,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欢欣。
这一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模模糊糊地感到:可能,拿到文言文,孩子们更想放声朗读,而非听老师讲解。
2005年冬,我终于有机会执教人教版的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先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吧。于是,我设计了几种读的形式,一节40分钟的课,几乎让学生读了近30分钟。读过了瘾,我开始收敛课堂,试探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他们到底是在辩远近,还是在辩大小?”
“辩远近。”孩子们异口同声,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
“那么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我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标注一个示意图。完全没有困难,孩子们的理解准确无误。
我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结束教学。的确,读,几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一切皆从读中得
这节课,激发了我教古文的兴趣,更奠定了我的小古文课理念,一个字“读”,一切皆从读中得。这期间,我执教的一系列古文课,几乎都是“读的三部曲”。
我教《蜀鄙二僧》(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很简单,全课就是三轮读。第一轮读,我读得字正腔圆,让孩子模仿,意在认准字音和句读;第二轮读,我则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孩子模仿,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轮读,我读得韵味十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的节奏和音韵。而这一回,我要求孩子们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意在激发兴趣,帮助孩子熟读成诵。
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前辈许汉老师专门写了评课,肯定了这样的先读后讲,甚至一读到底,完全不讲的小古文教法。

文白对读,文白互写
2008年春,江苏无锡的一个名师工作室请我去讲课,指名要我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一课。我反复研读课文,始终未能找到很满意的教学内容。让五年级的学生读《狐狸与葡萄》《狼来了》《蝉和狐狸》这样三篇只有百把字的课文,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决定尝试将文言的《狐狸与葡萄》《鸦狐》(即《狐狸与乌鸦》)引入本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了解,直奔文言,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体会文言表达的节奏和韵味。
课,很新鲜,孩子们对文言的“惊艳”之感,是我早已预料到的。然而,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尝试将《蝉和狐狸》改写成文言文,则轮到我这个当老师的“惊艳”了。
从未接触过文言的孩子,居然写出一篇篇几乎完美的文言文!
蝉 狐
江苏无锡东降小学  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这是一个孩子当堂的文言写作,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在随后的一两年时间里,这节课,我在全国各地教了不下二三十次,屡试不爽,孩子们的“文言创作”没有哪一次不让在场的人连呼“没想到”。
从此以后,“写”成为我的小古文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我发现,每每到了这时候,孩子们最有成就感,也最快乐。
读了《爱莲说》,学生们就写《爱梅说》《爱兰说》《爱仙人掌说》……
爱梅说
上海七宝外国语小学  金一诺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草木枯死,百花凋萎。忽闻阵阵清香,寻香而去,见梅花数枝,洁白似雪,香气淡雅,挺立于狂风暴雪之中。
吾注视良久,心中不免有些许担忧:寒风刺骨,若不移入盆中,恐其今晚便会凋谢。次日再次光临,梅花仍清香四溢,又增花数朵,美不胜收。
    吾爱梅,爱其淡雅芳香,使人心旷神怡。爱其默默无闻,不争名利,立于墙角,默默将芬芳献于他人。吾爱梅,更爱梅之不畏严寒,冬日严寒,风雪交加,梅却傲然挺立,诚可敬也。

读了《马说》,学生们就写《狗说》《牛说》《琴说》……
狗 说
上海七宝外国语小学  陈博凡
世或先有人,然后有豢养之狗。摇尾卖萌之际,乞首顾盼之余,惹人怜爱。
狗之爱者,因其忠心。虽身不巨、体不阔、齿不锋、爪不利、与狮虎比之居其末,安求其能御敌也?狗之亲者,推其心、置其腹、交其神也。然养之不爱、待之不亲,怒之即打,躁之即弃,曰“其不亲也。”呜呼,其真不亲乎,其不善亲也!
孩子们何以能如此轻松地驾驭文言表达?我猜想,应该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长于模仿的结果,同时也和这个年龄段儿童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有关。正是这种特性,让他们能忽略个别词句的不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而这种特性,过了这个年龄段,也许就不复存在。
情趣是这样练成的
2009年,我一边教学,一边着手收集筛选短小浅近的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有情趣的文言短篇,打算编写一本小古文教材。这时候,朋友推荐我一本《明清笑话集》,我一口气读下来,笑得肚子痛。幽默,妙就妙在你“想不到”。
一人性缓。
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乃曰:
“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这个小笑话很有意思,自然的,我想到了用猜读的方式来教学,即一句一句出示课文,让孩子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于是有了《一人性缓》这一课。
因为结果想不到,孩子们猜得兴味盎然;因为猜得兴味盎然,方法的提炼变得如游戏般有趣。在安徽淮北实验小学的一个四年级班,孩子发明方法的热情之高,几乎使课堂完全失控。但见黑板上一排排以孩子姓名命名的学习方法,数量的多少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完全可以自己“发明”办法。
一旦孩子们建立了学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到了中学,还会有怕文言这一说吗?
小学的古文课,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
现在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让孩子背诵古文经典。我以为,背诵是很要紧,但是如果不讲究情趣,一味死记硬背,是违背儿童本性的。
历经千百年淘洗的文言,实在是个宝库,语言那么优雅,又那么富有情趣,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就能让学习变得如游戏一般好玩。
我教《岳阳楼记》,先出示一个骈句,让孩子们发现它的特点:像两匹马儿并肩同行,整齐的步伐,整齐的节奏。接下来,告诉孩子们,古人很喜欢用这样的句子,你们到文中找找看。一节课,就围绕骈句,孩子们找找,读读,背背,既轻松又兴趣。至于内容的逐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分析,就留给中学老师完成吧!
我教《桃花源记》,读了之后,我给孩子展示古人将《桃花源记》改写成的格律诗和词,然后请孩子们挑战一下古人,把《桃花源记》改写成现代诗!
这是上海七宝外国语小学一位五年级学生改写的现代诗前半部分:

桃花源记
    ——肖一凡改自陶渊明同名作品
渔船在溪上漂流
辛劳了半日
没有任何收获
两手空空,怎么去见妻儿老母
阳光太弱
照不进我的内心


粉如朝霞的桃花林
那花瓣
像蝴蝶一般空中飞舞
是梦境吗
我心随着梦
挎着鱼篓上岸

林的尽头
有一个小山洞
若有若无的光线
吸引了我
而山洞那边
更是另一个世界
平旷的土地四通八达
整齐的屋舍欢笑不断
肥沃的良田丰收在望
清澈的池塘鱼儿嬉戏
勤劳的男女唱着山歌
嬉戏的孩子充满童真


生活
居然可以这样美好
安逸、和睦、快乐
没有战乱,没有苛税
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原来
这就是桃花村
一个真正的
世外桃源

思接千载,“穿越”古今
只有让儿童记忆深刻的语言,才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将来才能提取出来应用。
毕竟,古文里描摹的生活场景,和儿童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做一些“嫁接”的工作,才能让经典的语言焕发生机,在儿童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最有作为的地方之一。
玩点“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
教学《孟子》著名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段,我先讲述了前段时间被媒体和公众热议的“活熊取胆”事件。展示了活熊取胆的图片,随后又将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的言论以及网友反讽式的“熊胆体”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善良的孩子被激怒了,他们试图表达内心的激愤,却无法找到最恰当的语言。这时候,我告诉他们,气愤的时候,一味谩骂,甚至爆粗口,都是没文化、没底气的表现,要善于讲道理。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孟子的人,最擅长讲道理,他写了很多讲道理的文章,说理透彻,义正词严,浩然之气如滚滚江流,势不可挡,无人能驳。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至此,我才出示古文。孩子们几乎在古文出现的那一刻,就自发地开始了高声诵读,他们是要把刚才的愤怒释放出来啊。
熟读能诵,已经不是问题。
接下来,我要求孩子们给房书亭先生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信中可以引用刚刚读的孟子的话。
孩子们的文章几乎一气呵成,并且在文中贴切地引用了孟子的话。读读孩子们的作文,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倍感欣慰,两千多年前的华章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里“活”了。
您的错误有三
——给房书亭先生的一封信
房书亭先生:
您好!
您最近有什么不舒服吗?有什么事困扰您吗?
我一直都很尊敬您,因为您是中药协会的会长,您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医方。可最近,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最近的新闻,天天都在播报对您的不满,只因您的一句话:“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以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
听了这句话,我不相信我的耳朵。这是一个中国人说的吗?我很气愤。试问,您是一只熊吗?我想不是,那您怎么能说熊是“无痛、舒服”的呢?如果您在自己孩子的肚子上打一个洞,天天从洞里吸东西出来,连伤口流血化脓了,也丝毫不管,您愿意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是您的孩子。可您不能因为对象是熊,就换了一副面孔,置之不理。熊是动物,是鲜活的生命,任何生命都该受到尊敬,它们都是我们的孩子,是和人类在同一个大家庭内的。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现代所说的“良心”就源于此。您或许做到了“辞让”,但其他的未必做到。您的话是错误的。您对动物没有恻隐之心,这是错一;活熊取胆是不对的,您却说它“自然、无痛、舒服”,这是没有羞恶之心,是错二;您没有分辨清活熊取胆的对错,还助纣为孽,这是错三。我希望您能意识到这三错并改正。
如果“活熊取胆”再进行下去,那世界上将不会再有黑熊存在;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黑熊,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少了一线生机,少了一抹欢乐。我希望,您能够关爱动物,制止活熊取胆这种惨无人道的虐熊手段,这种对鲜活生命的摧残。
此致
敬礼!
一名普通的小学生 任鸿宣

后 记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十分瘦小,常常被高大的讲台遮挡得只剩下头颈以上的部分。人虽瘦小,却声如洪钟。每每遇到文言课文,他便一言不发走进课堂,扬声念道:“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我们于是接上,一字一句地跟着读起来。当时并不知为什么,只觉得那诵念之声,让人陶醉,不知不觉便跟了进去。
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如今再诵读这些文章,才发觉,中国文字的音乐效果,只有在高声诵读中,才能显发出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古文的声韵,古文醉人的芬芳,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朗朗诵读中益显光华,薪火相传。
如今,每每带着孩子们沉醉于古文之间,我就想起我的老师。如果我的老师还健在,他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本文刊发于2012年《人民教育》第18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4:26 , Processed in 0.0674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