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倡创意阅读 |
| 聂震宁 | | 山东文艺出版社计划编选一部解读中外文学名著的新书评,做成经典的盛宴,以飨读者,为当前开展阅读活动提供帮助。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出版业内外,特别是广大读者,对书评质量普遍表示不满和失望,已经是很长一个时期的事了。不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虚假、夸大、空洞等问题上。不少劣质书评,说它“无实事求是之 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已经不能切中要害了。书评“假大空”,倘若那是友情赞助、托大自慰倒也罢了,问题是它有坑蒙拐骗之心、商业欺诈之意、欺世盗名之阴谋,它欺骗舆论、混淆视听、搞乱市场、污染世风,故而为正直人士所不齿,为读者所愤恨。相较之下,在名著的书评方面似乎情况要好一些。毕竟名著的作者大都已经作古,书评者不可能与之合谋,人情关系的顾忌也不大可能存在。在这样的情形下做评论,虽然如果评家个人的才情学识不足或固守学术偏见,还会作出不够符合作品实际的歪评来,但起码在职业道德立场上要公正一些,在出发点上要超然一些。故而,出版社路英勇社长邀请我担任本书主编,我没有不应承的理由。他们决定先编外国的,后编中国的,外国作者远在天边,更无人际裙带的关系牵连,如此周全的思虑,简直像法庭判案一样。做具体工作的是李凤魁副社长。他们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书名最初拟定为《经典的盛宴》。临到定稿时我对书名稍稍有些踌躇。被评价的作品是否称得上经典,我一时还没有弄明白。没有弄明白的事一般不要去做。经典身份还没有确认,盛宴就摆上了,我怕也弄出一个大言欺世的嫌疑。称得上经典的书,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书,是具有权威价值的传统著作。有些名著,名闻天下,响遏行云,名噪一时乃至一代,然则未必就称得上经典。经典与否需要经历的时间和覆盖的面积说话。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能以名著冠之,就已经值得更多的读者一读了,何必经典得紧!我提议书名另拟,作品则按原定宗旨编选。提议得到路社长首肯。他们有实事求是之心。 书名现在拟定为《创意阅读》,副题是“外国文学名著新书评”。创意和阅读,都是近一个时期社会的高频语词。媒体上常常看到“创意时代”的提法,有识之士有构建“阅读社会”的倡议,把创意与阅读两个宏大叙事概念联结在一起,交相辉映,想不熠熠生辉都难。如此看来,还是有托大媚俗之嫌。 然而,这里决没有故作惊人之语的意思。创意阅读,乃是我对阅读的意义方面有所思而提出,也是拜读了诸位评家大作之后有所感而发。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文化,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宗教,可是我愿意说,阅读是一种生活。刘勰《文心雕龙》说欣赏作品“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当然这是一种生活体验;英国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表达了读书对生活的影响;法国人笛卡尔说的“读好书无异同品德高尚的古人谈心”,当然更是一种让精神升华的生活。中国古人对阅读有很多生活化的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终身的生活追求;“读书之乐”是把阅读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坐则读经史,卧则看小说,上厕则阅小词”则是对生活阅读化的生动描摹。读书既然是一种生活,很自然,生活也就以记忆和想象的方式延伸到读书之中。所谓“以意逆志”,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说的正是读书与生活相互延伸和作用的意思。这种相互延伸、作用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意性的阅读。 所谓创意阅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意,更不是什么独得之秘。创意阅读,说的就是凡阅读总有读者个人的创意在作用,凡书评更要有评论家的创意在生产,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论家也不能例外。文学评论界曾经一度有过“创造性误会”的说法,我是赞同的。鲁迅那个关于《红楼梦》在不同读者眼里发生多种意义的名言,可以做成创意阅读的注释,尽管那段名言含着嘲讽的意思,但说的是事实。我不以为阅读或书评时产生主观创意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我主张多一点创意,少一点穿凿,多一点想象,少一点刻板,多一点快乐,少一点苦读,特别是文学阅读与评论。 我们提倡创意阅读,故而收入这部书中的书评,多有一些出自以创作为主业的作家之手。作家们能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里读出“无为而有为”与“有为而无为”的文学作品价值的悖论,在早已被世人读遍了的《哈姆雷特》中发现险恶的新生之路,读《神曲》而有精神与肉体的较量,读《白鲸》而有“白色的寓言”的感慨,在人人称道的写实主义典范之作《包法利夫人》里指出“残酷的写实”,在《白夜》里体验出自己人生的边缘之光,翻开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就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而读罢巴别尔的《骑兵军》,竟能联系出来莎乐美和潘金莲……如此这般,天上人间,神驰四方,心骛八极,不是创意地阅读,哪里能在书评文章中如此痛快淋漓! 至于文学教授、学者们的书评文章,自然是要稍稍恪守学理、保持体系的。不过,我说的只是稍稍,决非株守,更非墨守!他们大都也是作家,或者可以称为学者作家。学术只是他们的职业,创意乃是他们的生命。因而生命与职业同在,创意与阅读共享,这是很自然的。舒芜从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获得了远亲的消息,曹文轩对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叹息无望的马贡多,吴晓东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描述人类记忆的神话,孙郁在普希金那自由的元素里注入了属于他自己的明晰和透彻,陆建德体验着雪莱的天空之爱,余中先采撷来法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而张清华在苍穹下仰望荷尔德林,写就了如歌如诗的书评……这般如此,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创意与阅读交响,引动人们想象,却又不曾离开文本,虽然文本有所照顾,却不曾静止过心跳,阅读时的创意又是多么深挚充实! 以上种种所思所感,成就了本书的题意。我们愿意同读者诸君一起,用一种创意的心态、创意的精神来阅读这些大都具有创意精神的书评,阅读这些不少是经过真诚阅读后酿造出来的别一种的文字,从而获得生命之美、理性之美的享受。
| 《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