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思想点燃历史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3:3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思想点燃历史课堂
图片出处:《彩色美国史》,(美)韦恩斯坦等著,胡炜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版。
亚伯拉罕·林肯(资料图片)
  历史课从来都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在学生看来,枯燥的只是某些历史教师,或是某些非要人强记的历史内容。然而,即便如此,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进而亲近历史、反思历史,最终获得自己独特的收获,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魏勇做到了,袁腾飞做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富有个人魅力?不是没有可能,但恐怕又不仅仅是如此。因为80后、90后的学生大都聪明、自我且不乏理性,除了遥望明星之外,要让他们佩服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个人,尤其这个人又是他们的老师,进而再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太难了!那就让我们走近这两位优秀教师,看看他们怎样——
【课例品评】   
“美国内战”课堂实录(节选)
  ■授课教师:魏勇  
  投影材料:
  南北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北方绅士巴特勒在华盛顿见到了一位南方的领导人。巴特勒责问道:“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这位南方领导人答道:“我们要我们的独立。”巴特勒皱紧眉头进一步追问:“那么你们准备好战争了吗?”南方领导人心不在焉地回答:“不会有战争的。北方不会发动战争。”巴特勒加重语气说:“北方会开战。我们会把孩子送上战场,直到最后一个人,而且会花尽最后一元钱来维持联邦。”南方领导人仍然傲慢地说:“北方不可能开战,在北方我们有很多盟友。”巴特勒气愤地反驳道:“是的,在北方你们有很多盟友。如果你们只是在联邦的体制内争吵,他们会继续站在你们一边。但是,当你们向联邦的旗帜开枪时,人民就会团结起来同你们作战。而且,我向你保证:如果战争发生,奴隶制就会终结。”
  (《环球时报》2003年11月28日)
  师:从这段材料看,南北两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生1: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生2:分裂还是统一。
  师:同学们赞成谁的观点?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
  师:的确,通过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林肯的心目中,国家的统一高于一切。解放黑人奴隶的问题,则是服务于统一的。直到现在,一些美国南方人仍然把那场战争看作北方侵略南方。其中的争议就在于南方是否有权通过投票的方式脱离联邦而不受制裁。
  生3:南方是美国领土的一部分,分裂祖国的行为应该受到制裁。
  师: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既然如此,那么当初美国从英国统治下分离出去为什么又是正义的呢?对英国来说,北美13州也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
  生4:情况不同,因为美国当时受到了英国的殖民压迫,所以反抗是正义的。
  师:南方也认为林肯当选总统会压制奴隶制的发展,对南方来说不也是一种压迫吗?
  生5:老师你是狡辩,奴隶制是反动的,当然应该压制,这和英国当初压制北美的性质完全不同。(掌声)
  师:这个回合同学们赢了。但是,既然废除奴隶制天经地义,那么为什么林肯把维护统一而不是废除奴隶制看作最高目标?
  生6:因为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师:如果真像林肯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为维护国家统一可以牺牲奴隶的自由,你们觉得正义吗?
  生7:我觉得不正义,至少对黑人来说是如此。
  生8:我觉得正义,因为国家分裂了,南方黑人被解放的可能性更小。如果同意在一起,逐渐解放黑人奴隶的可能性还大一些。
  生9:我也觉得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可以牺牲奴隶的自由,毕竟白人是多数,黑人是少数,少数人应该服从多数人。
  生7(非常激动):如果多数人欺负少数人,那你们还觉得是正义的吗?
  生10:黑人被欺负当然不正义,但是如果国家分裂,就更不正义,所以退而求其次,我赞成林肯的主张——为了国家的统一,可以暂时不解放黑人奴隶。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你们的争论。你们的争论涉及到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主权和人权谁更优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我们对林肯做法的不同评价。我们可以进一步提一个问题:既然林肯对奴隶制已经作出妥协,那为什么南方还是选择了分裂?
  生11:南方不相信林肯。
  师:为什么不相信?
  生11:因为林肯一直主张废奴,他们担心林肯以后反悔。
  师:大家是不是再想想其中有没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生沉默。
  师(启发):南北双方在经济利益上有无冲突?
  生(齐答):有。
  师:我们就关税问题上的冲突,请三位同学来示范一下,分别扮演美国北方人、美国南方人小英国人,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其中的利益对立。哪几位同学愿意?……举手是美德,既然大家放弃这个美德,那么我决定向林肯学习,把美德强制贯彻,指定同学来表演。
  三位学生表演。(略)
  师: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体会到了南北之间分道扬镳,并不仅仅是因为林肯,而是由于南北双方由来已久的利益冲突。这个冲突怎样才能化解?
  生12:要么改变北方,要么改变南方。
  师:如果大家都不愿意改变,怎么办?
  生13:打仗。
  师:难道除了打仗,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14:分开,井水不犯河水。
  师:那岂不是承认,和平分离是解决双方矛盾的最佳方式?也就肯定了南方的主张是正确的?作为主张建立民享、民有、民治政府的具有自由精神的总统,为什么就不能给南方选择分离的机会?
  生沉默。
  师:这里存在着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敏感问题——州权和联邦政府权力的关系。我们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体制包括两个方向的分权:横向——行政、立法、司法,纵向——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州政府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是否大到有权退出联邦的程度,这在当时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于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南方退出联邦的法理依据:法不禁止则自由。大家预习时,已经读到了《1787美国宪法》的译文,那里面是否有禁止退出联邦的条文?
  生(齐答):没有。
  师:有没有单独制定的法律来裁定脱离联邦为非法?
  生15:有。我搜索到林肯颁布的《反脱离联邦法》。
  师:什么时候制定的?
  生15:我查一下……1861年。
  师:几月?
  生15:3月。
  师:南方宣布“独立”是什么时候?
  生15:1861年2月。
  师:那么林肯能够以《反脱离联邦法》裁定南方“独立”是非法的吗?为什么?
  生15:不能。因为“独立”在前,立法在后。
  师:既然如此,那么林肯政府颁布的这部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已经是“马后炮”了呀!
  生16:可以在分裂发生以后,为林肯政府下一阶段武力解决问题提供合法性。
  生17:可以震慑参加分裂的各州。
  生18:防止以后有更多州闹独立。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精彩。前面我提到过,州权大小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如果林肯不颁布这部法律,如果林肯政府不采取武力措施,就等于认可州有权随时退出联邦,这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19:连锁反应,可能有更多的州退出联邦,美国彻底解体。
  师(带头鼓掌):你的看法和林肯一样有远见,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所以林肯不惜一切代价要制止分裂。但是,大家不要过早为林肯欢呼,在当时,林肯并没有代表多数美国人的意见。大家看一个材料:
  1860年美国大选结果(图表略)  
  (引自钱进、王晓帆主编《世界通史》第二册第204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师:从材料中,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20:林肯是少数派,主张维护奴隶制度的选民多于反对的选民。
  师:那为什么林肯能够当选?
  生20:民主党有两个候选人,分散了选票,于是林肯赢得了相对多数。
  师:这个投票结果,对南北双方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20:刺激了南方,南方对林肯当选的结果不满意,也不服气。
  师:的确如此。1860年大选是美国历史上地域性最强的一次选举。投票结果揭晓后,南方退出联邦、搞独立的舆论和活动就更加猖獗。有人评论说:这一投票结果几乎相当于全民公决的独立宣言。作为少数派的总统,林肯是否应该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生21:应该,以免激化矛盾。
  生22:不应该,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再说,如果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就有可能导致分裂。
  生21:民主就是要尊重多数人的意志,如果多数人赞成分离,那就可以分离。
  生22:不一定要尊重群众意见,老师说过,不能把公共意志绝对化。再说,有时候群众的意志有可能是是愚昧的,甚至错误的,希特勒不就是群众选上台的吗?
  (生鼓掌)
  生21: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投票了,不要民主了?
  师:两派同学的观点各有其道理。民主不是完美的社会制度,民主只是目前已知的社会制度中比较不坏的一种而已,它有自己的缺陷,正因为它有缺陷,所以要用宪法对其进行限制,以弥补缺陷,这就是宪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裁决一切社会行为的最高尺度,也是终极裁决。南方究竟违反宪法没有?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后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最好体现。一位教师再会做文章、再有思想,如果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切实的收获,那这位教师的水平就要大打折扣。要了解魏勇,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的课。他的课,不是教师一个人挑大梁、唱独角戏,而是一场“群戏”。虽然他一直指挥若定、光芒四射,可学生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就是他专业素养的绝佳体现。
  关于“美国内战”一课,我们要是再去谈论学生主体如何体现、教师指导如何到位,等等,似乎就显得有些多余。课堂上,人权、主权、三权分立、民主等复杂的概念与事例交会在学生的视野中,通过质疑、批判、辩论、交锋,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将思考推向深入。
  自始至终,魏勇没有告诉学生任何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引入恰当的史料或问题,为学生指点前进的思路。无怪乎他的一位学生说,走近魏老师,我觉得越思考越痛苦,却也越思考越豁然开朗。——编者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0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0:21 , Processed in 0.0827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