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鼓: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7:3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鼓: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8日第415期 作者:杜开立







  









  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结构简单,造型多样,在民间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鼓在祭祀、宴乐、仪仗、政法、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伴随着历史而不断演进,体现着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源自对雷声的模拟,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有人认为,原始先民们有感于天地造化,震惊于雷鸣力撼山河的自然威力,受打雷时轰然之声的启迪,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仲秋之月……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在古人看来,雷如号令般指挥天地万物,因此具有神秘色彩。在《山海经》中提到,“雷泽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体现了人们对雷的想象。从这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受生产力的局限,分外注重天时,崇拜天地、自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注意到雷声与天地四时的关系,并将其想象为一种神兽因“鼓腹”而发声。通过敲鼓,模仿自然雷声,人闻鼓声而血气振作,象征万物闻雷声而生机勃发,从而期冀大地因此而欣欣向荣。

  考古发现的史前时期的鼓有土鼓和木鼓。《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郑玄注引杜子春语曰:“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面,可击也。”这里所指的土鼓,就是用陶土烧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皮做成的陶鼓。目前,考古发现的土鼓出土较多,在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发现。这些也是今天所见鼓类文物的早期标本。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10号墓出土的两件原定名为陶壶的器物即为这种陶鼓。

  因木质的器物难以保存,所以考古发现的数千年前的木鼓极为罕见。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古墓中发现了与磬等乐器共存的木鼓和土鼓。其中,木鼓用树干挖制而成,桶形,外壁施有彩绘,借助于鼓腔内散落的鳄鱼骨板,考古学家认为该鼓所蒙的正是鳄鱼皮。这件木腔皮鼓应该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鼍(tuó)鼓”,也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木鼓标本。

  在我国古代,鼓有许多种类,有的以形制为名,有的以材料为名,还有的以节日或用途为名,不一而足。文献中常见的鼓名有大鼓、建鼓、鼗(táo)鼓、悬鼓、手鼓、杖鼓和铜石鼓等,这些种类的鼓,大多为膜鸣响器,仅铜石鼓为体鸣响器。

  大鼓的特征是体积大,凸腹,常置于鼓架上,多用于宫廷仪仗,以增强庄严气氛。建鼓体积中等,有木柱从中间贯穿。建鼓包括楹鼓、晋鼓、应鼓和树鼓等,多用于祭祀礼乐中,常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鼗鼓,体积较小,有手柄,持于手中摇动使鼓边两耳槌自击鼓面发声。这一类鼓还包括雷鼗、灵鼗等,常用在祭祀礼乐开始部分的引奏或结尾部分的演奏,以增强肃穆的气氛。明清时期,鼗鼓广泛为民间所用,常作为小贩叫卖或召集号令之用。悬鼓体积中等,用钩悬于鼓架之下。手鼓,扁而小,可持于胸前、握在手中或置于架上,以槌或手击之。杖鼓的特征是细腰,体积偏小,以绳固定皮革,可持于胸前或置于架上,甚至可用双掌击。铜石鼓一般体积较大,鼓面、鼓身和鼓底座为一体铸成或凿就,或作观赏用。这类鼓包括铜鼓、骆越铜鼓、诸葛铜鼓、石鼓和玉鼓等,多流传于我国中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据推测,最早的铜鼓可能由作为炊具使用的铜釜演变而来,常用于迎送宾客、婚丧事,以及各种祭祀仪式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鼓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远古时代,鼓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周代有“鼓人”,汉代有“鼓吏”、“鼓史”,隋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也设有“钟鼓司”等机构。

  鼓在宗教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佛道两家都把鼓作为一种法器,称之为法鼓。鼓是报讯和发号施令的工具,佛教用太鼓、晓鼓、昏鼓、更鼓、鱼鼓、斋鼓、浴鼓、信鼓等作为禅堂坐参、佛殿诵经、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的号令工具。而道教则用悬鼓、晋鼓或大鼓作为提示开静、止静的工具。
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安放钟鼓,用来构成城市“中轴线”的始终。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明清以后,鼓更广泛地用于民间。这一时期,鼓的数量与种类虽然不及唐宋,但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用鼓来伴奏的说唱、民歌小调大量涌现,另外,辅助民间乐队演奏的鼓有荸荠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八角鼓等多种。这些新的咏唱和伴奏形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在古代,鼓也常用于军事指挥。《黄帝内传》云:“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在河南汲县山彪镇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鉴上,刻有水陆攻战的场景图,里面就有战鼓。在冷兵器时代,鼓与旗、金统称为“三官”,是战争中用于军事指挥的工具,用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荀子·议兵》道:“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之大。

  鼓经过三四千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鼓文化,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元素。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保存独特的鼓文化。(作者单位:新乡市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29 , Processed in 0.1024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