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问题提出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走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兴起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社会经济教育的深刻变革,决定了课堂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研究探究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
2)、新一轮课改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的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是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无意中消失,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被隔断了,课堂上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学生个性、情感、态度培养被忽视。显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高科技教学手段来补充。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广泛开放、教学双方多向交流、学习程序按需而变,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习者的地位主体化,学习态度主动化,学习过程辐射化,学习反馈及时化。
3)、网络教学有着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灵活交互是网络教学的显著特征,是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所没有的,它给学生展现的是精彩的声画,随思呈现、纷至沓来,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人所愿,为我所欲。一切为学生学习服务。改变了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预先摄定、上课程序一经确定难以改变的缺陷,电脑中心变成了学生中心、学习中心。这种网络化教学友好、平等、耐心、善解人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获取、保持、重组,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
利用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拓宽了教学资源,信息量尽可能大,思维尽可能深,交流尽可能广。学生看得见,听得到,动脑还能动手,再通过讨论交流论辩,知识的获取、保持、重组,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和其他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现代教学。例如: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个基本的教学要求,利用网络的超文本方式,可以组织成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一体化电子教材,学生可以何根据学习要求搜寻信息,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处理信息,确立自己的见解,这与传统教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中,电脑是机器,是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车西;教师是机器的操纵者;学生是机器表演的观众,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网络化教学人机交互,是否会忽视人性化的教育,是否会导致人际沟通缺少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网络化教学在设施配置、教师培训、教学思想确定、教学程序设计上都高度重视并作了相应改进,因而保证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展与交流,从而有利于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4)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为学习者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不同观点,学习者可以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所以,基于的教育网络由于教学设施的到位,使得人机交互情况下的自由讨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变得更为方便,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从小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遨游、探索,更能在激扬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合作技巧,更快地成长为世纪的新型人才。
(5)有利于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学科的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上,学生整天与网络打交道,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搜集能力、信息价值判断、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计算机网络操纵等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会明显高于一般教学摸式下的学生。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主要表现有:
误区之一:以屏幕替课本 电脑承载书本内容
教学手段是指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理解、应用、迁移、感受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而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反馈速度快等优势,能为学生有效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们确实也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只是将电脑演变成电子课本,导致网络资源的优势没有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误区之二:误辅助为网络 教师全盘控制机器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其最大的优势能极大地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且能有效改革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更多地看到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上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不同的只是原本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终端教室上的课硬生生地搬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满足了学生一人一机的条件。电脑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显示教师机上的信息。
误区之三:重形式轻知识 课堂成为演示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而电脑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网络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现代化。而正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课堂的时候,另一个教学倾向又为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即重形式轻知识课堂成为演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屡屡出现为了求新、求奇,把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放在首位,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盲目地崇拜技术,从而忽视了教学规律,忽略了教学知识。
2、所要解决的问题
1)、针对新课程的理念与现实教学中的游离,如何在具体的网络课堂教学中全方位的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2)、针对网络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如何建构符合新理念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方式。
3)、针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如何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教育网站、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搜寻发现,许多国家也在研究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组,于1997年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并提出建议;欧盟在1996年发布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中的开发”计划。
2、日本1994年建立了“百校联网工程”。
3、香港特区政府于1988年拨款26亿港币为每一所中小学装备计算机教室。
4、在国内,始于80年代初的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些有益进展。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教授的“情境-探究”教学和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性教学模式,北京文汇中学“信息社会示范性高中学与教方式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成为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他们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
构筑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该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教学实践,创造出一种在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网络课堂教学方法,构筑新课程理念与网络课堂教学实践间的桥梁,帮助老师走出理念耳熟能详,实践盲目无助的迷茫,努力攀升教师教学技能,做到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功夫用在课外,本领显在课内。
2、
构筑新课程理念与学生发展的通道
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该课题的研究努力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将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努力使理念变为现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建构通道。
3、
丰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是喊几个“时髦名词”,变换几个“术语套话”,而是追求真理、慎下判断、实话实说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该课题研究力求遵循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引领教师实施“三大转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全面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在反复探索实践中,从具体案例的剖析中,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策略及操作样式,创生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网络课堂教学范式,从操作层面上,丰富新课程理念下网络课堂教学的“实用理论”。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
迎合时代,有生命力
新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显现出其强的生命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实在任务。网络犹如催化剂,让课堂教学有了与高科技手段携手的机会成为了可能,也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本课题的研究,迎合了时代的发展,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2、
顺应需要,有潜在力
在新课程改革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由于相关理论的匮乏,新课程的理念与网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一线教师困惑多多,误区多多。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教师的需求,有较强的潜在力。
3、
源于实践,有感召力
课题研究应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本课题着力于让新课程的理念与网络的有效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新的飞跃,是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了空间,满足了教师的自身需要,有一定的感召力。
五、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网络课堂教学:也称(网络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的传递过程。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新知识提供的信息来扩充、整合和改造自身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并不是被动地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主动获得的。网络教学模式下,建构主义学习则可以很好的实施,学生建构出世界多种意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教师不再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唯一支持者,网络上的每个终端都可以成为学生建构的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更能提高学生鉴别、吸收、整合、和改造自身已形成的认知结构的能力。而教师可以从智慧资源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到指导、帮助不同的学生个体依据自身特点完成自己的建构的。并且多元化的信息,其观点之间必然有冲击和不兼容的地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
2)、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这一理论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人为本,以导为核心,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这一理论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是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全体性、过程的合作性、资源方法理念策略的开放性、知识习得的实践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是建构网络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3)、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信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4)、网络教育信息的特征
网络教育信息突破了时间、空间、人物的局限,教材、教师、课堂不再是教育信息的唯一源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师生认知的对象,成为教育信息的来源;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很短的时间内,各种信息能够很快地传递和反馈,师生能够迅速感知各种各样的信息。
六、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1、
研究目标
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我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创建基于网络环境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体目标如下:
1)、丰富网络环境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2)、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组织原则的突出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教育、合作研究、信息网络意识强、态度情感个性俱佳的、具有现代信息意识能力的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人。
3)、使研究教师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意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一定教科研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2、
研究内容
1)、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网络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以学习者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为特点的、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和信息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突出学生信息技术实践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与方法。
2)、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结构策略过程方法的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培养相应的能力,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
3)、网络技术教育和学生情感培养研究
探索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学生的能力、情感、心理、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正面影响的利用和负面影响的避免。要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学生情感前后变化进行科学调查,力避网络化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交往个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长处来加强学生情感的良性发展。
4)、搜集和制作积件,制作各门学科的课件,形成课件库。积件是由教师及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是组成课件的基础。因而我们要研究为教学提供一个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平台的设想。
3、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12月。
1、进行课题选题和可行性论证。
2、制定课题方案及课题的管理制度。
3、确定子课题和参研人员。
4、申请课题经费。
5、组织网络技术应用和教育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6年12月。
1、支持和关注各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进程。
2、组织参研人员召开交流研讨会。
3、修订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4、调整参研人员和课题管理制度
5、迎接课题专家组的中期评估。
6、加强课题组间研究合作与交流。
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0月。
1、邀请课题组专家来校调研指导,解决各子课题组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2、协调学校各子课题的研究和进展。
3、2007年10月各子课题结题。
第四阶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1、汇总子课题研究成果。
2、学校总课题结题。
3、表彰参研人员。
4、
研究方法及途径
1)、研究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2)、研究途径:
①以课堂教学主渠道,参研教师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运用于课堂。
②兼顾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参加某个专题的学习,完成相应的目标,比较采用网络教学技术与否的差异,直接取得第一手资料。
③严格按课题的管理要求,申报立项并论证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需要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反复论证。
④组织参研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
⑤对参研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技能;坚持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努力提高参研人员及管理者信息技术素养。
⑥加强指导和交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和专家咨询会,定期组织交流,积极征求各种意见并不断改进。
⑦重视积累研究相关资料,编印文集和拟定专题交流材料,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活动。
⑧选好典型研究课(公开课),以若干学科分课题的子课题为重点集中开展研究,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我校现今已接入宽带网,享有百兆的带宽,校园网为千兆主干,一流的网络中心,学校已配备了标准的多媒体教室, 45座位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二间(均可直接访问因特网),各年级办公室均配有办公电脑,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为了促进课题研究,学校建成两间合作学习型网络教室,并计划在适当的时侯为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2、近两年,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了过硬的数字化硬件设施外,广大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经过学校多轮次的电脑应用技术的全员培训,目前大部分教师已通过了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学校的办公管理自动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学校的公务基本上都在学校数字化办公管理网络平台上进行处理。
3、学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袁振兴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备添置方面予以了最大的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学校有一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八、预期成果及形式
1、论文类(集):课题研究学术研究论文、各类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2、录像类:课堂教学录像和点评。
3、电脑作品类:学科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学习过程制作的电脑作品、教师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