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中学课题组评课发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3 10:1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中学课题组评课发言





【覃卫东老师】“同题异构”显本色

今天下午,我们七年级语文老师在吴海宁组长的带领下,赴外小参加了中小学语文衔接“同题异构”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差异及衔接问题。本次活动,外小宋娜老师和我校吴海宁老师共同执教了《桃花心木》一文,两位教师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其课堂模式也分别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思维方式。

宋娜老师内外兼修:睹其人,形象靓丽,气质高雅;观其课,气韵流畅,如诗如画。整堂课以读为主线,以文章的主旨句为切入点,教师轻松巧妙地拨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之弦。海宁老师深挖内功:观其形,精神抖擞;听其课,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整堂课以导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气氛活跃,轻负高效,充分体现了目前我校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教改理念。这两节风格各异的同题语文课,让我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既然为“同题异构”,那么,通过比较分析,我发现了两节课的如下差异:

一、学习习惯培养不同。

课堂上,宋老师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整节课上,学生读的方式多样,老师重点对学生朗读的习惯进行了培养和要求,每个学生朗读都能做到: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学生回答问题也能做到口齿清晰,不急不缓。海宁老师在也非常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但他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大胆表现的习惯、提前预习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学会思考的习惯。两相比较,海宁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备课重点不同。

宋老师备课的过程中,重在备“怎么教”;海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重在备“怎么学”。整堂课,宋老师主要考虑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懂文本;海宁老师主要考虑在教师的引领下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把知识掌握,让学生自己去把文章读懂。

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同。

宋老师重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海宁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宋老师的课堂自始至终将学生的情感抓在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很好;海宁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总结规律,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关注范围不同。

宋老师是在学生举手之后不久就点举手的学生发言,因此班上的优生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的发言也相当精彩,但没给差生以更多的思考机会,也没给他们以展示的舞台;海宁老师是在大多数学生举手之后,尽量点没举手的学生发言,因此,照顾到了班上绝大多数同学,教学效果显然要好一些。

五、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同。

宋老师的教学严格按预设的内容进行,每个环节都充分落实;海宁老师的课也有预设,但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则大胆舍去,专门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后者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两节课都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对文章主旨句中人的“不确定”的理解是否准确。两位老师都将人生中的“不确定”理解为“挫折、磨难、打击、失败”等,本人觉得这样理解与文章的主旨是有出入的。面对“挫折、磨难、打击、失败”,人们培养的只能是“意志”品质,而文章的主旨是要求人们“不要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品质。很显然,这里的“不确定”应是指“环境的变化”、“人生中的变数”等。

虽有细小缺漏,但仍瑕不掩瑜,两节课都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借鉴。可以说,宋老师的课是一节传统意义上的优质课,而海宁老师的课是一节渗透了“自主学习”精神的改革课,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倡导所呼唤的语文课型。


【郝 琦老师】

上周五,外小之行,对我们七年级语文老师来说,是一次学习、思考、总结、提高的好机会。看了宋娜和海宁两节课,有以下思想理念是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消化、吸收、运用的:

1、无处不有真切的关怀,充满人文的气息。宋娜老师面带笑容、亲切的抚慰孩子的肩头,海宁天真的笑容、与孩子贴心的游戏、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那种源自内心的眼神,两位老师在设置问题时,立足孩子的思想、情感、认知水平等等,处处流露出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课堂里快乐着、学习着。我们应该象两位老师那样努力打造绿色的课堂。

2、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熟稔的各种教学技艺,互相辉映。宋老师课堂教学进程流畅,节奏舒缓,似山间细流娓娓而来,不疾不徐;以文章的主旨段开始课堂,可谓奇险,折射出老师多次捉摸、反复斟酌、巧妙整合的备课过程;分角色联想表述,回环式朗读,也突显出精巧。海宁老师大手笔,由图片导入,链接形声字,再到文本解读,条理清楚又见有繁,情节梳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可谓“胸中有丘壑”。走进了教材,走近了学生,才有此效果。得临绝顶,方可觉众山皆小,否则,怎可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3、追求纯粹的语文课堂之美,淡化了语文教学的功利性色彩。没有生硬的肢解课文的句段,没有干涩的词句分析,“奇怪”“不确定”等关键词抓得准确,点到为止,主旨句理解性分析少,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多,告诉学生,语文根植于生活当中。语文并不枯燥乏味。

商榷:如果在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文章情节时,更简洁明了,则更好了,如 “几个奇怪—几个问题—一个答案”等等。

【李发玉老师】

海宁这一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是生动幽默,激情满怀。他的幽默不是刻意的,而是非常随意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热爱。这种热爱包括一种对语文的爱,一种对学生的爱。因为爱,所以激情,因为爱,所以幽默,因为爱,所以和学生亲密无间。

二是预设充分,生成机智。整节课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因为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海宁在开启学生的思维方面有独到的方法,也是循序渐进的方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维持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注重一课一得,用课内时间进行预习,不必在课外安排太多的笔头作业,给学生减负,千万不可急功近利。

【吴林琼老师】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同课异构”研讨会上,我们听了宋老师和海宁老师执教的小学高段语文《桃花心木》,就如两种品牌服装,一个突显质地,一个突显款式,都是精品,很吸引人的眼球,且入耳入心。让我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问题上,有“柳暗花明”的欣喜,有“拨云见日”的启迪。执教老师的语文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机智等让我佩服,我只得“望课兴叹”,不敢评价。我作为学生代表谈谈海宁老师课堂上孩子的收获吧。

学生收获了快乐,课前老师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到兴奋状态,从他们高高举起的手表现了出来,孩子心情愉悦,且写在他们的脸上。

学生收获了尊重,整个课堂老师不仅关注那些敢于举手的孩子,还关注了那些胆小的孩子。

学生收获了方法,老师不仅给孩子鱼竿、渔网,还教他们捕鱼的方法。从汉字学习到预习到梳理思路,无不体现“授之与渔”的理念。

学生收获了能力,整个课堂,老师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

我个人认为学生的语感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我觉得本节课,还可多预设一些朗读环节,那将是锦上添花了。

【董先艳老师】

一朵云可以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可以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可以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我在听完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后,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最大的收获!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上课前灵机一动创设的情景,使师生一下拉近距离,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这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查字典,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课堂也就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整个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尊重了学生,还尊重了文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多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解读文本并创造文本,获得成功感。欣赏老师在课堂设计中的艺术化!如果教师在大手笔地自由挥洒的同时,更注意细节方面细致的处理手法,那将是更完美的课堂!

【张春香老师】

有幸听了外小北区的宋老师和海宁主任分别执教的同一篇课文《桃花心木》,两节课同题异构,各有千秋。两位老师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获益匪浅。总的说来,听宋老师的课是幸福的,听吴老师的课是快乐的。

听宋老师的课,老师美丽优雅的姿态、春风化雨般的语言、点石成金般的引领让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幸福。本节课最闪光的一点是以朗读带动全篇,以朗读贯穿始终。带着问题读,读出了感悟;带着思考读,读出了语感;带着理解读,读出了感情。整节课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其次是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过渡自然,语言凝练,牵引得法,指导有方,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

听吴老师的课是快乐的,课堂上吴老师煽情的游戏、风趣的语言、激情的讲解、夸张的动作无不带给学生快乐。几次听吴老师的课,感觉吴老师的课激情幽默已自成风格,形成特色,课堂动感高效,学生紧张并快乐着。其次,吴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夯实语文基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随文教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寻找规律;自主阅读,让学生圈点勾画,准确表达;预设问题,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效的和文本对话等等。吴老师的这些教学设计增强了课堂实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两节课还有很多的闪光点,不一一赘述。

总之,两节课虽风格迥异,但都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都让学生得到了最大实惠。比较而言,老师的课更注重了情感的内化感染,老师的课则更突出了理性思考。

值得探讨的是这二者能否在初中和小学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互相渗透,让小学的课堂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学生自己的发现?能否让中学的语文课堂多一些情感熏陶,多一点诗意?其次,怎样让汉字教学在初中和小学教学中很好衔接,高效的习得汉字?愿请教于各位方家。

【黄玉萍老师】

诗意语文
魅力课堂

——语文“同课异构”听课有感

语文世界是诗意的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无论是典雅的园林风格(老师的课堂感受),还是清新的田园风光(吴老师的课堂感受),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课一得,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充实的课、受孩子欢迎的课。

听课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自然是评价一节课的重要依据——在课前我曾问我身边的一组孩子“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课”,有三个孩子说是“数学”,一个孩子说“都喜欢”,说喜欢语文的为数不多(当然这是一个不太科学的随意问答而已);后来在二楼的贴吧处又看到一张孩子的贴“如果放假不写作文,没有那么多作业就好了”;从教的这些年头深切的感受到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吴老师在这节课上做到了。反观课堂,我如果是孩子我喜欢的是什么?

首先是自由的氛围。走进语文课堂就像驰骋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不只是孩子,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很享受这种轻松、奔放;没有了思维缰绳的羁絆,课堂就不只是形式上的活跃,更多了精彩的课堂生成,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的是课堂的亮点。

其次是平等尊重。不论我是基础扎实能言善辩的,还是感觉吃力不善言谈的,都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在发言中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都可以听到老师针对我的点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给了我们鼓励和信心。

再次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这个“魔法棒”也就是我们老师常说的“渔”——孩子们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有了这个魔法棒,作为孩子,我们就能走出课堂,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自由挥洒,这样神奇的课堂我们又怎么不喜欢呢?

在“同课异构”的课题研究中,我又何尝不是需要学习的学生呢?除了学到“鱼”,更要学到两位老师的“渔”,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语文课堂的设计原则——尊重、引领;语文课的设计策略——把一切还给学生”,有了这个“渔”,就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收获更多的“鱼”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32 , Processed in 0.1071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