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独特的诗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7: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现独特的诗意
                              
                                        昌  政


    《语序》

  短诗忌直白,必须营造波折,使之幽深。波折与叙述有关,不能平直。蔡其矫说过,要把重要的词放在句末,台湾现代诗则在转行时,将重要的词置于下一行句首,目的都是让它凸显,造成奇峭。但诗句的字面要简白,好读,深的是字里行间形成的意味。每一行要有小冲突,行与行之间不能顺接,要有层次感、落差,加上语气变化,让诗腾挪跳跃起来,摇曳多姿。李元胜是个短诗高手,他的《质问》可谓收万里江山于尺幅:

    昨晚,有一条鲨鱼来拜访我
    它接近窒息,抱怨
    我从未贡献过一滴海水

    难道真的没有伤感的事吗,它问
  “鲨鱼来拜访我”,多么不可思议,然而有了“昨晚”二字,知是梦。写梦境而不粘滞于梦,直接以现实场景呈现,让惊奇感更强烈了。正面写鲨鱼,就一行,从“接近窒息”到“抱怨”,转换迅速,避免了沉闷。第三行的主语为“我”,可避叙述的平直。鲨鱼来求海水,又是一奇,强调“一滴”,显示的是极端状态,便于诗意蓄势待发。第二节只一行,却是倒装式的长短句,好处有三:其一是强调了所问;其二语气多变,避免了主语始终在前的单调;其三,与前一节结合,错落有致。
  以上所述为技艺,训练可成,而产诗的灵机属于智慧,是天生的。


  《诗篇》
  现代诗有句无篇的现象严重。许多诗人侧重于句的开发,每句可读,全篇杂乱,不知所云。或得句在手,却无力成篇。诗论家也热衷于佳句点评,抽取出来,单列于段落之间,以致重句轻篇之风加剧。古代诗人就已认识到:“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是立足于篇的构思之法,有助于诗的完整。子梵梅的《我和你提到芭乐和萘》正是以篇取胜:   
                       
    我和你提到芭乐和萘,你说从没有听过这水果名。
    那么当我说,“石头皮”和“上李”都是很好吃的水果你信不信?
    你一定说哎呀这水果从没听过,什么时候得尝一尝。
    就像有两次,我和朋友走在七星路上,他们问我那是什么树,我说密西西比树。
    从此他们乐意把它叫做密西西比树。

    其实我只是随便给它个名,后来是植物学家告诉我那树叫非洲楝。
    现在我如实告诉你,石头皮和上李是公交站名。
    可是你没有见过的水果太多,冠上任何一种称谓,
    你又怎么会知道。
    即使你见过很多水果,只要你不知道它的名字,
    石头皮和上李都可以是它的名字。

  全诗读来如同散文,所叙只是为水果取名之事,句子长短不一,按照说话的节奏排列,没有人为地折断转行,也没闪光的字眼。然而,这毕竟是诗而不是散文。诗意如盐溶于水,全篇浑然一体,叙述完成了,意趣才油然而生。正如从舀取的海水里看不见海,抽取任何句子都了无诗意。她的叙述其实是自言自语,因模拟了场景而类似于展现,语气、视角、细节不断转换,但所叙的命名之事一以贯之,于单纯中显示了生动多姿。诗是命名的艺术,诗人何尝不是那个“用手来指”(马尔克斯语)世界的取名者?为取名而表述的那种“随意”,正是融通的东方智慧和闲适的人生态度。
  诗意与禅心相通,可以解说但也不一定非要说破,读罢莞尔一笑,够了;若有所思,更好。


  《反常》

  第一个将忧郁写成现代诗基调的当属戴望舒,他的《微笑》甚至发现了微笑与忧郁的对立:“有人微笑/许多脸忧郁起来”。忧郁是一种不良情绪,当它成病,即为“忧郁症”。当忧郁症入诗,写的往往却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问题——诗学有教:不以己悲。
  但是,随着人性化的呼声提高,现代诗人的笔触更为细致入微,刘维铨这样写《忧郁症》:

    一个人不敢乱走
    怕撞见自己

  诗仅两行,写的是他个人的体验。“乱走”为人生常态,意为自由、不受拘束;“不敢”是反常,受制于内心。以反常入诗,着力点在于“怕撞见自己”,即:怕孤独。因为,如果写:一个人走路,撞见了自己——这是写孤独。而他写的是孤独时的“怕”,名叫“忧郁症”。
  写个人就是写群体——当然,只有将个人的体验写深切了,读者才能更多地读到了自己。这首短诗原本无须多说,但它的姿态让人欣喜。


   《人情味》

  用口语写诗,符合现代观念,更是平民化的趋势。浅而不白,淡而有味,独特,鲜活,机巧,生动,当下的生活气息浓厚,等等,构成了口语诗写作的难度。然而,仅靠提纯的技艺是不够的,必须有人情味。竖的《老太太哭了》洞察了人情:

    老伴死的时候
    她没哭

    他躺了那么多年了
    这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那么多年了
    想想
    她就哭了

  第一节写表象,让人惊讶;第二节写实质,为人解惑;第三节,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生,对他和她曾经都是折磨;死,对他和她也许都是解脱。如此生死相依,竟然“那么多年了”,无异于奇迹。哭,为他,也为她;不哭,是达观,也是麻木。哭与不哭,都是悲苦。一部小说压缩成了七行的诗,虽如口语,却因诚挚的人文关怀而曲折有致,因委婉的节奏而加深了悲情。


  《口语》

  荒诞作为表现手法,往往能更深地切中事实,受到诗人青睐。管上的《小丑》正是以荒诞的剧情表达了严肃的主题:人类是悲哀的——

    在马戏团
    一个小丑
    泪流满面
    猴子上前
    安慰他说
    我们活的像人都没哭
    你一个搞笑的动物
    为何如此
    多愁善感

  诗以口语叙述,有细节、对话,类似小剧。小丑泪流满面,只是为了取悦观众,殊不知却因此沦为了搞笑的动物,即:连动物都不如——何尝不可悲可泣?猴子的安慰是由诗人代言的,人与动物的身份对换后,动物并不因此而欢欣,即:动物羞于做人。两相对比,冲突顿起,简洁有力。泛而言之,谁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呢?谁不是小丑?诗以反讽的口吻、荒诞的剧情,取消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口语写作看似随意,其实有很精心的剪裁,其诗意取决于独特的发现,更来自于诗人的智慧和气质。口语诗并非人人可为。

                               http://blog.sina.com.cn/zcz093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27 , Processed in 0.0652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