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究竟谁在“安静”地写作?谁配这个赞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8: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究竟谁在“安静”地写作?谁配这个赞美?
                                        芦苇岸


  妩媚时代,“安静”是个极度奢侈的词语,但是,和某些纯正的消费品遭遇贱卖一样,“安静”已经变成了“躁动”的同义词,就像在某些人那儿,“低调”替代了“高调”,“卑微”堪比“高贵”。于是,居上者训诂人,领教者受诲于人,关键时刻,动不动就会以“安静地写作”当盾牌……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证明“有水平”,不是“真诗人”,可事实以终极表现明证:一派安静写作文,不见果实只闻声!既然有那么多“安静地写作”了多年的“真诗人”,为何不见其“安静的结晶”?是喂了天狗,还是大作压着箱子底不肯示人?纳闷!
  
  见到一个本子,列出了一串人名,说他们是“安静写作的代表”,但买账的人不多,一个诗人就说:“这其中的一些人是典型的诗歌油子,什么好事都沾光,官刊名刊网刊活动福利样样通吃,而且与时俱进,多少多少年以来就一没有偃旗息鼓过,占有欲旺盛得出奇,整个诗坛一直浮泛着他们的脸面,拿他们做浮躁写作的代表还差不多!”也难怪这愤怒,诗坛确实批量似的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既是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又是既得利益分配的大鳄。将“安静”赋予之,实难服众。以至于,最终的无言结局是,“安静”让人反胃。
  
  不可否认,真正的写作确实需要安静,这是就写作环境和心态而言的,如路遥之于《平凡的世界》,史铁生之于《我与地坛》,米兰·昆德拉之于《独白》、昌耀之于《慈航》等,但是,反观今天的“安静代表们”,几乎找不到丝毫沉底于生活的气度,像路遥那样躲在僻远之地经受孤寂折磨“九死一生”而不悔的写作风范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丝毫比对的效果。诚然诗人也是人,不必如此苛求非得过苦行僧似的日子。是的,时代在变,诗心也在跟进,那么好了,就不要给自己扯块“安静”的遮羞布,非要把自己说成如“圣人”一般。
  
  其实,作为心理现象的写作建构于一种内在冲动,是不安分的,因为被“想法”牵引——或为证明水准,或为采撷美誉,或为既得利益,或为博取芳心,或为取悦专人,或为表达良知,或为表现试图……而愿意付出辛劳。这些动机,不管纯与不纯,都已经不够“安静”了,何必欲盖弥彰呢?“欲”字不离人,百辩奈何益?
  
  选择沉默并非就“安静”了,所谓坚冰之下,暗流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以阅读来说,纸本阅读支持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是美德,是高尚,而网络阅读却被视作肤浅媚俗、浮光掠影,轻佻不厚。尤其在诗歌这一域,于是乎,出现了难以理喻的偏见,比如博客人,尤其是一些自视已经“功成名就”者,往往不敢读得理直气壮,坦坦荡荡,为什么?一个网友说是怕留下“成天泡在网上,不沉潜安静思考阅读写作”的口实,往往会出现明明读过却要回头删一下脚印,深得作案毁灭证据的妙计。
  
  网络有什么不好?商震就说:“网络平台对诗歌意识的普及,对当下诗歌写作的多样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不被虚荣和名利左右,诗人无论在哪个平台展示,都是当下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的一分子。对于一个有着诗歌禀赋和有着知识训练的诗人,从网络平台出发,可能是走向诗歌高远处的捷径。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会使诗人更自觉地坚持原创,独创。”(博文《语不惊死不休》)。是啊,博文不是“浮躁”的“孪生”,不要武断判人,有用无用自己选,爱读不读自己定,那些精品的东西一样读得人安心,牵引人思考,驱动人亢奋,滋生人激情……可奇怪的是,一些发迹于网络诗坛的人,却顾忌诗名,鄙“博”深重,故作“洗脚上岸”状,躁动不安地沉迷于马甲和偷窥,潜意识里认为,一篇纸上文章被翻看,是高雅,是好,而一篇博文被阅读,是粗俗,是罪。想想真是有趣,这“安静”惹的祸不小,害的人,不少啊!
  
  今天,忌惮“不安静”几乎成了诗界的一个怪异的病症。谁都不承认自己是“不安静”的,而是坛子里“安分守己的良民”,很纯粹,很洁净,浮躁都是别人的专利。哦,敢情实名阅读博客的人是浮躁虚妄的,那好了,大家都转入水下活动,如何?这就“安静”了?口口声声“不屑这不屑那”者却嗜好制造类似可笑的情形:线上不抛头露面,地下却浊流凶险,穿着马甲四处泼大便,在地方文坛为蝇头小利斗死斗活,潜伏,暗算,捅刀,拉帮结派划圈子,机关满腹瞎折腾……
  
  这只是一例,可表的,多!实际上,“安静”不会害人,只有人害人。但愿“安静”不是泼向激情满怀者的硫酸和臭水,如果没有对诗歌的狂热,哪有80年代的诗坛繁荣?李亚伟写《中文系》,内心不可能“静如处子”,北岛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的前前后后不可能“心如止水”。即使梭罗写《瓦尔登湖》、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朱自清写《荷塘月色》、陶渊明写“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田园居》)等,一样可见“心绪难宁”,但不影响这些个作品成为“精品”。诗人作诗,作家作文,心态各异,状态难统,何必“在意”那么多?不管阅读与写作,自己适合自己的就行。阅读也好,写作也罢,无论大小,都是有“目的”的,“目的”牵动“欲念”,有“欲念”则不可能“安分”,不安分者焉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静?反正,于我这个非专业诗歌读者,诗歌冒牌货,“安静”是个奢侈品,我不配,因此我读博不删影,每论必回敬,为的是证明,我还在,有动静,敬畏真诚。
  
  好了,接下来,一个人安静地看欧洲杯,希望将自己看得电光火石,彻夜难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2d966d01015ckg.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5 , Processed in 0.0910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