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2013年1-2期
初读《赢在中学》,居然有一点点不以为然。尽管,书中陈述了北京十一学校60位优秀学子的精彩故事。他们的非凡成就,让我赞叹的同时,却忍不住冒出一个有些“不够友善”的念头:小升初时候,能够入读十一学校的孩子,不是自身出类拔萃,就是家庭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偌大一个十一学校,要挑选60位优秀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成长故事,真只是寻常事。因为十一学校这样的特殊性,这本书有多少推广价值与意义呢?普通学校,哪里可能会拥有十一学校那么多极其出色的学生呢?
这样“不够友善”的想法,我想,绝对不会只是我一个人作如是想。我相信,它恰恰是较为普遍的。不是经常听到“生源”这个词么?很多教师常常会抱怨班上的“生源”不够好,羡慕甚至妒忌名校的“生源”要好很多——尤其是在面对统一考试或者各级各类比赛的时候。这样的言说,又岂仅限于教师层面?怕是有些校长或者更上级的领导,也会这么表达。面对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有时候,“生源质量”真是个很好用的解释。
初读此书后不久的一天,办公室同事聊起她正读高三的女儿的一个细节,让我——这个身处教育现场的同行与一个初中生的母亲——极其震撼与痛楚!同事说,她的孩子羡慕出水痘不用来上课的同学,很期待自己也能感染水痘,为此特地到请病假的同学的座位上去坐了一坐,以求传染病菌。事实上我们都知晓,同事的女儿是个乖乖女,没被传染上水痘的她还是每天乖乖去上学。可是,这句话背后,透露出一个高三孩子多么渴望在作业间隙喘息片刻,哪怕付出健康的代价!学校生活,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是他们恋恋不舍的,而是极其渴望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逃遁的!学校,从什么时候开始,已不再是大多数孩子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的乐园了?
在那一刻,我怵然心惊:如果那些小升初时候得以入读北京十一学校的孩子们,当时就读了别的学校,他们还可能取得《赢在中学》里的那些成就么?多少县级、市级重点学校的学生,小升初的时候哪个不是在当地出类拔萃?可是六年中学,他们除了年龄、年级的增长,还增长了什么了呢?考试内容与考试成绩?学校本该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可现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学校只是孩子们做作业的场所。
对比之下,北京十一学校的孩子们,沐浴到的是怎样清新的风啊!
再读《赢在中学》,那种自以为是的不以为然已经全然消逝。书中六十名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自己在十一中学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与分数无关,让人无比艳羡。
在这部20万字的书中,有68次“快乐”,109次“梦想”——多么美好的词汇!十一学校不说梦想就是获奖,不说梦想就是成名成家。学校鼓励孩子们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并知道如何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学生们一直被鼓励要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正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似乎一切都是“不怕学生做不到,只怕学生想不到”。
“学校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但是选最难的课程的同学不会骄傲,因为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所有学生的标准。在这里,只要拥有梦想,并且付诸实践,都会获得尊重。” (主编陈天泽同学)诚然如此,《赢在中学》里记录的故事,主人公绝对不仅限于成绩优秀的孩子。书中有未来的歌手,他们从学校的录音棚起步。酷爱钢琴的孩子有以自己命名的琴房。喜欢画画的孩子在学校里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夜以继日地作画。书中有未来的政治家,他们在“大使社团”及“模拟联合国”等其他社团中历练自己的才干。令人讶异的是,学生有权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成立各种不以比赛为目的的社团,甚至包括印刷厂、广告公司、学生纪念品公司和银行!这些同学不那么“顺从”与“听话”,但会有涵养的张扬。他们善于独立思考,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深谙身负回报社会的责任。
2007年入读北京十一学校的程佳宁说:“来到十一学校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沿着每日不改的流水线和大方向相似的路线行进下去——在一个又一个45分钟里抄录笔记,在一张又一张试卷中沉沉浮浮,在最后的那一场考试中与‘千军万马’挤好那座‘独木桥’。来到十一之后,我才知道,学习可以有多少种方式,作为十一学子的我们,也可以拥有多少选择。”这段话很有普遍意义,《赢在中学》里的很多作者有类似的表达。师从意大利钢琴大师迪托马的陶思聪说:“在十一学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境界,丰富了我的经历,我学会了谦虚,忍耐和坚持,我有了责任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对世界有贡献和有影响力的人,成为十一的骄傲!”这样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无不挣脱了“分数”与“重点大学”的枷锁,甚至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与中国未来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直言不讳:“其实,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之所以凤毛麟角,一是不知怎么办,二是不想这么办,十一学校于是成了中国教育大书的序,试着序一把。”既然“书序”已成,我们不无期待随后的“正文”。初中入读十一学校的学生,第一次进学校的时候,会看到报告厅门口挂了一条红绳,叫做“梦想的起点”。很多学生会郑重地跨过去,走向自己的梦想。那条红绳,是孩子们梦想的起点。那么,十一学校,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的美好起点呢?祝福中国教育在有了“书序”之后,更有美好的“正文”。自“序言”开始,从梦想的起点出发,让我们每一个教师来共同执笔,一起书写中国教育大书的“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