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7 06: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
文/王伯庆


    我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求学,回想起多年求学经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


    文老师           
               
               
         
    本科毕业后没坚持在大山里生产战斗机发动机的材料,考研究生时我就转了工业经济管理。那一届83级硕士生全校就21人(现在研究生流水线批量生产,每年招2000多人),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是手工打造。文老师是抗战时期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华西大学”,也就是华西协和大学,于1910年建校,由卫理公会、浸信会、英美会和公谊会联合开办。
    我是他的第一个研究生。他每周给我讲课时就在家里,他家住在四川医学院(华西)的教授小洋楼。他会把茶点准备好,由区位理论神侃到民国故事,师母把晚饭准备好了就吃。文老师的父亲(简称师爷)是湖北人,年轻时吃洋饭。先在中学教英语,嫌钱少,跑到汉口英资轮船公司做翻译。后来,这家英国公司做不下去了,所有的几条船要卖掉。师爷做中人,把船都卖给了卢作孚(实业家,1893-1952)。师爷也从此走上发财之路。文老师也有了足够的家资读昂贵的教会大学。
    抗战期间,有一些教会大学如山东齐鲁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都迁往四川成都华西坝,借用原有的“华西协和大学”校舍,共同复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被封,又有了“华西燕京大学”。那时的华西人才济济,各个学科名师云集,一位叫亨斯曼的老外宣称:“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地方最著名的大学教授和学术权威们都聚集在成都。”抗战期间的华西坝热闹得放不下文老师一张安静的书桌。文老师成了学生请愿团的负责人。文老师说,那时共产党员不好出头,所以他出头组织,算是红外围。后来被国民党抓进监狱,托到省长那里放出来了,他出国留学的事情也就黄了。1949年后,文老师每次运动都沾点边,直到改革开放才顺畅。他为人豁达,聊不到几句就哈哈一笑,较多是自嘲。从来没见他抱怨谁对他不起。
    记得1983年刚分配好导师,我去华西坝看他,他在住院,忘记是什么病了。那时他在医院住的时间比家里多,我私下跟同学们说,唉,不知道文老师能不能坚持到我的论文答辩,还有两年多呀。没有人料到,文老师越活越精神,今年都94岁了。师母几年前熬不住走了,他搬进养老院了还乐呵呵。因为有民主党派的工作经验,兜里随时能掏出零食,很快就跟护工群众打成一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不善社交,跟老同学联络都不知道怎么开始说。
    文老师还看望我妈妈,看望我岳父母。我去美国这些年,他每年都给我寄新春贺卡,带一封详细的信。每封信都会介绍过去一年,并提到最近看过妈妈(我妈妈)、老爷子(我岳父,民主党派之间有接触),然后问候我太太和女儿,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话,这种温情不能不说是影响我回国工作的因素之一。90多岁的人写字不容易,感动得太太批评我,说你咋做不到?唉,老人家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不是大学给的,是养成训练。譬如我收到潘懋元老先生今年寄来的贺年卡,90多岁老人手写的,我感动呀,那是老人的修养,是我们父辈的传承。现在我还去看文老师。每次他还是请我吃茶点,还要我多吃肉(他不知道我也到了胆固醇高的年龄了)。
    吃了文老师这么多年的糕点,我告诉同门的二师兄,你搞个700来人的厂子,一年几千万的利润,可否给母校捐一个文老师命名的奖学基金?我有钱就加一点,我跑腿想基金会名字哈。   



    恩尼               





               
   
    我当年是自费到美国来读书,靠的是助教资助,资助只管九个月,三个月的暑假休闲,对穷学生来讲就太长了。所以,放假前一个月,靠助教的研究生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寻找着自己在夏季的衣食父母。我有点幸运,假期快到时一个叫恩尼的教授找到我干活,他就成了我第一个美国老板。恩尼高高的个子,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很有派头。我刚到美国时,看老美们一个个长得就跟马恩列斯一样,连街上的流浪汉都不例外,真的滋生了一点崇敬金发碧眼之情。后来给学生改作业时,发现华盛顿、杰弗逊的后代们也有回答不了简单问题的时候,开始以平常之心相处。
    恩尼一干上我的老板就恋栈,读书几年我的衣食也就有了着落。恩尼还说:“You take care of the job, and I take care of you.”(你照顾工作,我照顾你。)这句话现在成了我给团队常说的话。恩尼对穷人有同情心,对追求平等和均富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偏见。恩尼的爷爷是一个贫穷的矿工,为了摆脱贫困,上世纪初他爷爷带着全家从德国来到美国。他爸爸长大后开始是做一个面包师。到今天,在大宾馆吃饭时,恩尼总要掐一掐面包,抓住机会告诉周围的绅士们,这面包没有他老爹铺子里烤得好,就好像有些人爱夸耀自己老爹是贵族一样。二战时美国对德国宣战后,为了避免当兵打仗,他爹就去农村当养猪专业户,因为美国当时有个规定,为保障农业生产,不优先考虑农民户主当兵。恩尼说,拥有一片土地,成为一个农民,是他爸爸的美国梦。
    恩尼家穷,一直到高中读书时才只有一双鞋。贫穷让他想到的不是羞于自己的出身,而是笃定一生支持穷人。他曾经想为工会工作,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了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原因。恩尼偏爱中国大陆学生,他会搞钱,有钱就尽量雇中国大陆学生。他总是讲:“Our America is so lucky to have those smart Chinese here.”(我们美国是如此有幸接纳这些聪明的中国人。)恩尼有所不知,80年代赴美的大陆学子都是考试中拼出来的高手,不代表大陆人的平均智力水平。
    恩尼很大方,逢年过节,恩尼就给他的助手们送礼物,找个借口就把大伙叫去开Party,吃一顿。连吃带拿,于穷学生不无小补。我得承认,很多美国的好吃食品我是在恩尼家才开始尝到。恩尼知道我女儿爱看书,有些书图书馆借不到,老爸我穷学生钱少不能买,恩尼每年都在圣诞节送我女儿书籍。恩尼送给我女儿两本“红楼梦”,前八十回,英文版。女儿看了五遍,老问后来怎么样了?我回中国也没买到第三本。恩尼费尽心思,在圣诞前夕拿到,又用UPS加急邮寄给女儿。圣诞早上六点过,UPS的邮递员敲响了我家的门,女儿奔下楼去,拿到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那天,她守着纸巾盒看红楼,哭湿了若干纸巾,恩尼听说后哈哈大笑。
    恩尼对中国学生的帮助非常真诚,没有让我们有一点点的接受施舍的感觉。当有些曾经靠他吃饭的中国穷学生,后来收入不低于他,住着比他更好的房子时,他祝贺人的那份高兴腔调就好像是他自己也发了财似的。恩尼帮过很多人的忙,他不讲,也记不住。系上来了一个叫皮特的教授,皮特说:“恩尼,记得我吗?”恩尼说记不得了。皮特说:“多年前我在芝大读书时没钱,开出租车,是你资助了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我才毕了业。”今年在芝加哥开经济年会,当年的同学说,伯庆,你在中国创业发了吧(唉,我还靠西财发教授薪水)?趁恩尼健在,你捐笔钱咋地?成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学生基金会,献给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21:30 , Processed in 0.0982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