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竹林风:旧日的收音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7 17:3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晨上班路上,一的士从身后疾驰而过,还伴着一阵笛声。我下意识去看一下那个车牌,774。这个774,让我猛然想了什么似的,怎么如此的熟悉,如此地刻骨铭心。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774,774,“湖北人民广播电台,774千赫,为你广播”!多么温馨的数字,多么熟悉的声音,伴我快乐的生活。于是想起了那个收音机时代,那个视收音机如爱侣,没有她就感到空虚、拥有她就感到快乐的年代。
       那时,物质匮乏、科技落后、家电贫乏,人们都在为温饱而劳动。
       那时,人们思想很单纯,生活很质朴,日子过得乐呵呵的。
       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有一个好书包,有一支好钢笔,甚至有一个文具盒,就算是很时尚的了。
       曾几何时,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却又是如此的简单。记得那时,即使是农村青年谈恋送礼物,结婚要彩礼,时尚的东西更过于“三转一响”,即外面有自行车轮子转,屋里有缝纫机转,手上有手表转,一响那就收录机。
       而对一个家庭条件较一般的我来说,最想要的却是一部收音机。
       记得小学一年级语文书上,有一则谜语:一间小房开个小窗,电灯一亮,说说唱唱。从那时开始,小小的我曾想,要是家里有部收音机,该多好啊。这个梦想,一直持续了好久,还未能实现。
       记得大约七九年许,农村生产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生产队分成了小队。我们生产队分成了3个队,分队后似乎大家的干劲足了,劳动效率高了,年底家里还分了红。同时,队里添置了手扶拖拉机、脱粒机、抽水机。生产灌溉从原来的人工水车、原始的“6至8”也变成了12匹马力的柴油机。由于我们小队稍强一些,本队的抽水机也轮流给别的生产队提供有偿服务。而专职伺候抽水机的师傅,跟随着抽水机走,被别人奉为上宾,以贵客款待。这个美差理所当然地安排给了队长的弟弟,一个快30岁的大龄青年。就是这个美差,给他罩上了几多光环,多么令湾里人羡慕的职业。那个曾经木纳的眼神,也让人感到是一种尊贵和傲漫,曾经清瘦的身材也逐渐丰满,让人感到更加精神和帅气。给他说媒提亲的人当然也多了起来......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所羡慕的。对我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是他手里新增的那部收音机,那个匣子里发出的歌声、笑声和优美的乐曲,才真的有着超强的穿透力和吸引力,曾让多少人羡慕,更让多少人眼红。不过当时读初中的我,羡慕也只是短暂的,当然那时我也会有自己的快乐方式。不会因此痴心妄想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日子照样平平淡淡向前推进。
       而真正让我与那个朝思暮想的会说话的匣子零距离亲近的是一九八0年元宵节前夕,我的兄长从部队回来探亲,带着“自卫还击”胜利归来的庆幸和军功章,带着提干的喜悦,带着浓浓的思念,带着给家人和乡亲的礼物。
       这些,带给我们全家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还带回了一部红灯牌收音机,给我带来了特别的欢乐。让我得以亲身体会,收音机的奇妙和乐趣。记得那几天,我一有机会就抱着收音机听,自己调台,想听么事就听么事,简直是快活神仙了。然而,快乐是短暂的,哥哥休假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那部红灯牌收音机,也要离开我了,我很不舍。但哥哥说,收音机是连长借给他回家听的,要是他自己的就要留给我的。我当然相信,也很理解。我暗想,在他手头宽裕时会给我买一部收音机的。

       后来,农村开始实施分田到户,田里收成好了,产量高了,家庭条件逐步好转。家里终于添置了一台收音机,羚羊牌台式收音机,正面绿塑,后框黄色实木精制,使用4节1号电池。机体大、朴素、大方,声音大、气派,实用。它是全家的朋友,多才多艺的欢乐匣子,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快乐。
       常常早晨一醒来,就打开收音机,把频道定要774千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正好开始曲东方红,之后就是富有磁性的男中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774千赫开始广播”,接下来就是简明新闻、每周一歌、天气预报。这些我都喜欢,而作为学生的我,更喜欢听英语讲座。随着“英格里希、英格里希,勒生思,买瑞丢”的声音,开始准备好课本,跟读课文......姐姐也喜欢听收音机,她最喜欢听广播剧,还有一个频道是楚天经济台的“吉祥鸟”节目,播放很好听的歌曲。父母亲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记得那时午饭一般吃得较迟一些,吃完就快到2点钟,此时正是天气预报时间。每天关注天气预报,有没有雨,稻场晒不晒东西?家里人都喜欢听收音机,有时还把收音机带到田间地头,听听有趣的相声、小品,还有楚剧,忘记劳动的疲惫!
        就像现在有的孩子开着电视写作业一样,那时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不良嗜好,边听收音机边做作业,对学习肯定是有影响的。然而,我觉得收音机对于我,正面效应肯定是占主导。那时除了课本,几乎是通过收音机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没有电视,很少有课外读物,文学作品接触更少。而就是利用收音机,每天中午收听“小说连播”节目,陆续听了《水浒传》《岳飞传》《东方》《英雄儿女传》《烈火金刚》《半夜鸡叫》等长篇小说,还常利用晚间收听广播剧和电影,听了《魂断蓝桥》《悲惨世界》《安娜·卡那妮拉》《斯巴达克斯》等外国电影(录音剪辑),收听的国内电影和广播剧节目就不胜枚举了。
       还有一个叫《阅读与欣赏》的节目让我情有独钟,我非常之喜欢。那是睡前必听的节目,简直是精神大餐。
       在那里聆听和欣赏了许多配乐诗朗诵、配乐散文,还有诗词欣赏。舒缓朗诵、富有磁性声音,伴着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典乐曲,让人如入仙境,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高雅的欣赏。听着,犹如置身于北国万里雪飘之莽莽原野,感受世界的银白和纯净,宛若徜徉于江南水榭歌台、亭台楼阁,感受小桥、流水之意境,令人如醉如痴。常常因听着这个妙曼的节目,悄然入睡也全然不知......记得有一个诗人叫徐刚,他的作品《好啊,早晨七点的大学》,给人印象很深,震撼人心,受益匪浅。
       再后来,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故乡去外地闯荡。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我给自己买了一个便携式小收音机。白天学习工作紧张辛苦,晚上睡觉时用耳塞收听喜爱的节目,欣赏文艺节目、文学作品,了解国内外奇闻趣事,既开阔视野增添见识,又丰富业余生活......
        朋友,你是否与我一样,曾经与收音机有着特别的情缘。

       如今,时代发生了飞速的变化,进入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虽然电脑、电视、智能手机、MP3MP4都已普及,但我还是喜欢收音机。而且,现在的收音机更加先进,是数字调频。可收听中波、短波广播,还能收听电视伴音,选择的空间更大,收获的信息更多更广,感受的快乐更多更浓!
       我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空如何变化,收音机永远是我心中的朋友!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19:03:49 | 只看该作者

网侠[仁义]也来晒‘老玩意儿’-----------


   闲来无事,把家里的老照相机、放大机给翻了出来,在微弱的自然光线下学拍了几张pp,这几部相机,最长的已经跟随我约30多年,那时候我才十几岁。这些年,历经多次搬迁,家里的旧物也早已一批批的被处理掉了,但这些破烂相机却始终没有舍得扔掉——尽管早已弃之不用。也许是因为它们曾经伴随我走过一段人生旅程,记录了我及家人朋友许多快乐的时光。没事无聊时总喜欢把它们拿出来看看、摆弄一下擦擦干净放在多宝箱中,这大概也是一种乐趣吧。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家家都有了照相机,可在那个年代要有部照相机,那一定是很个奢侈的了。特别是和家人、朋友、同学外出时,每逢过年过节时,照相机往脖子上一挂那感觉别提多牛了。
   现如今一提到买相机,脑海中就冒出佳能、尼康、索尼等它国品牌,似乎它国相机已经成为了我们仅有的几个选择。然而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机市场则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还是国产相机“叱咤风云”的年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缅怀一下,那些年我们曾经骄傲的国产老相机海鸥相机作为经典国货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开发、生产制造各类单反相机、立体相机、全自动相机及各类照相器材的影像器材制造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海鸥是国人能买到的相机中响当当的品牌。拥有一台海鸥单反相机“海鸥DF”,一度成为摄影人身份的象征。
      我的第一部相机是七十年代末买的,八十年代初又买了海鸥黑白放大机一台,暗房配件齐全 。(就当时的收入水平并不便意)当时,由于照相需要花很多的钱,胶卷、冲洗、放大.... 那时候拍得最多的是黑白片,为了省钱我还学会了使用暗袋换装胶卷....在暗室里微弱的红灯下冲洗、放大照片。有了放大机,定、显影剂、软硬放大纸等等,开始了照片暗房处理技术的学习,在小房间(那个房间就不说了,有水有电,浴缸就是工作台还挺实惠的,哈哈!)改造的暗房内,往往折腾到凌晨。由于条件简陋,洗好的照片用玻璃板干燥上光,天晴还好,遇上阴天长时间不干,轻轻一揭,图像有一小块留在玻璃板上,很恼火恨不得将玻璃板摔了。几次下来,不得已又从武汉买回了上光机和一只用来赶气泡的滚子,其实就是一块镀鉻板和一个小电炉,最近翻看时发现当时的发票还在包装内,看价格吓了一跳,两件小玩意居然要30多元钱,约当年半个月的工资!看来“玩摄影败家”不是从数码时代才开始的。所以根本舍不得拿着相机去拍别的,主要是人像居多...就是拍人像也不敢随便乱拍,这并不是怕被拍人不同意,主要是拍了以后你还要装出大方的样子自己掏腰包给他洗出照片来。“海鸥DF” 单反相机是八十年代末购买的,当时还配了一个闪光灯,北京银燕指数是18的,有了这部相机,心里热腾腾的,把它当成宝贝一样,也是用这部相机,记录下了我家里家外的一些活动和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着岁月流失留给我的是永久的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06:27 , Processed in 0.1476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