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荆方:我是六零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0 09:0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荆方:我是六零后

图:小酒鬼

我是六零后
--作者:荆方
我出生在1968年。我出生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刚刚拉开序幕,红色的中国一片沸腾。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我的童年生涯。
我们家是五口之家,我们姐弟三人。姐姐比我大六岁,弟弟比我小两岁。本来,父母是不打算要我和弟弟的,双双医科大学毕业的他们,只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姐姐生下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知识分子“靠边儿站”,他俩除了频繁地进“五七干校”学习之外,没太多工作要做,这时候奶奶就要求妈妈再生一个男孩。于是妈妈接连生了我和弟弟,看到弟弟出生,奶奶一颗心才放到肚子里。
我父亲是开封人,妈妈是北京人。所以我和姐姐从小在古城开封长大,而弟弟七岁以前被寄养在北京的姥姥家。
九岁之前,我和姐姐跟父母都住在奶奶家,当时在奶奶家住的还有:没结婚的小姑和小叔,寄住的堂弟和表弟,我们是典型的大家庭。粉碎“四人帮”之后,爸爸单位给他分了房子,我们接回了北京的弟弟,搬到了单位家属区,这时候我们一家五口才团聚。
单眼皮女生
小的时候,我是小眼睛单眼皮,而且有点肉眼泡。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单眼皮女生也是可以独领风骚的,但是在当时,大家都以大眼睛双眼皮为美,而且我的姐姐和弟弟全部都是大眼睛双眼皮,这就使妈妈替我备感压力。好在我天生很白,且生下来体重八斤,之后也一直保持胖乎乎的身型,胜在一个“可爱”上。又何况我自不懂事起,就经常语出惊人、做事无厘头,经常让家里人爆笑不已,所以我这个单眼皮女生轻易地取得了大家的宠爱。
第一首诗
礼拜天,爸爸偶尔会骑着他的二八“永久”牌自行车,带我去龙亭湖边兜风。
在一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上午,爸爸骑车带我来到湖边。路边几只大白鹅正在草丛里捉虫吃,吃完虫子又摇摇摆摆地跳到湖中洗澡,很是惬意。
我见此情景,不禁“诗兴”大发,望着水中的大白鹅说:“鹅,鹅,鹅,你吃虫。”
爸爸听了惊喜非常,立刻飞快地骑回家。进门就大声宣布:“这孩子会作诗了!”
妈妈立刻迎上来问:“作的什么诗?”
爸爸掩饰不住满脸的自豪,说:“鹅,鹅,鹅,你吃虫。”
那年我两岁。
玩具
姐姐出生在1962年,又是家中头一个孩子,所以她拥有属于自己的玩具。而我出生的时候,狂热的中国已经忘记了“玩具”这种东西的必要性,所以我从小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玩具。
姐姐有一套北京大姑送的塑料手术刀、腰果盘、听诊器等玩具,在当时是一套十分贵重的玩具。有一天下大雨,我们不能出去玩,于是姐姐领着我在堂屋地上“过家家”。她拿出那套珍贵的玩具,很难得地邀请我一起玩。谁知我刚上手就把那漂亮的塑料手术刀掰成了两半!姐姐勃然大怒,但她又不知道该如何惩罚我才能消除她的心头之恨,于是她选择了大人经常惩罚她的办法——罚跪。
等到妈妈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到了这个啼笑皆非的场面:两岁的我踡着胖乎乎的身体,若无其事地跪在地中央,手里还毫无羞耻感地玩着手绢。八岁的姐姐愤怒地站在旁边,一边哭泣,一边勒令我“反思”自己的“罪行”。
早请示
我出生在“早请示、晚汇报”的年代。那时候,工厂小到班组,机关小到科室,都组成“早请示、晚汇报”的小组。在居委会的督促下,我们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也组成了一个小组,每天进行“早请示、晚汇报”。
早晨,上班、上学的人都走后。院子里所有的老人和孩子,就要集中站好,面对墙上的像齐声高呼:“向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和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请示工作!”高呼完毕后,由院子里出身最好、表现最积极的一个人,朗读一至两段语录。我们院子由贾老太朗读,她不识字,但是家里三代都是工人。朗读完毕,全体人员手举=语录,齐声高呼:“敬祝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万寿无疆!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
当时我九个月大,还不会说话只会蹦单字。每天被奶奶抱着参加“早请示、晚汇报”。有一天“早请示”的时候,大家说“敬祝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万寿无疆”,话音未落,我突然晃着小脑袋流利地说: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奶奶听了大喜。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长句子。
车祸
我两岁的时候,妈妈怀弟弟已经七八个月,挺着大肚子,在“五七干校”劳动。
干校劳动期间是不许回家的,所以妈妈经常星期天早晨偷偷溜回家,把我接到干校玩一会,到下午再骑车把我送回家。干校在市郊,距离我家骑车大概二十分钟。
那天,妈妈骑车送我从干校回家,顺便带了两个干校自己种的大西瓜。又是西瓜又是肚子里的弟弟,所以我就被放在车后座。拐弯的时候妈妈为了躲避迎面来的自行车,把车猛地一拐,坐在后座的我一个没防备,被从车座上甩了下来,顺势一个屁股墩,“咚”地一声坐到了地下。
被甩到地下的我既没哭也没叫,所以妈妈也没发现我被甩下来,还在一个劲地往前猛骑。
幸好路边一个老太太及时发现了我,她大声叫住了几米开外的妈妈。妈妈下车一看,我已脱离了“组织”。妈妈马上把坐在地上的我认领了回去。
三岁生日
我三岁生日那天,奶奶特意为我煮了一个鸡蛋。
奶奶家是一个大家庭,和我一同成长的不光有我的姐姐,还有住在一起的堂弟、表弟。在那个副食品凭票供应的年代,能吃到单独为自己煮的鸡蛋,这不但是一种罕见的享受,更代表了一种格外的宠爱。
我小心翼翼地举着被奶奶剥去了皮的煮鸡蛋,慢慢踱到院子里。我一边走一边考虑:在哪里享用我的生日点心?我的目光扫过院子,看到了一架乘凉用的凉床。
凉床的床面是用橡皮条绷成的,夏天睡觉很透气、凉爽,也很轻便。此刻凉床靠墙竖立,四条腿朝外,在两条腿之间有一条横梁,那横梁的高度刚好是我一欠屁股就可以够着的。
我当下就决定,坐在这个横梁上享受我的煮鸡蛋。于是我走过去老练地一欠屁股,坐在了横梁上。结果凉床被我压得翻扣过来,我被凉床来了个“乌云贯顶”,直接摔了个“狗吃屎”。
凉床是四腿着地压下来,我在床下安然无恙,只是受了巨大的惊吓,大哭不止。但光滑的煮鸡蛋被我牢牢拿在手里,纹丝没动。
黄昏
在我上小学之前,父母带着我和姐姐一直住在奶奶家,全家老少八口人,住在一明两暗三间房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房子越来越紧张。有一次,父母为房子大吵一架,然后母亲负气住在单位宿舍没有回来。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经历父母吵架,也是第一个母亲离我而去的夜晚。
黄昏来临,我照例站在胡同口迎接妈妈下班回家。暮色中,同院的叔叔阿姨都陆续回来了,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渐渐的,胡同里没有人了,奶奶来叫我吃饭不见我回去,索性不理我了。我倔强地站在黄昏的胡同里,小小的心里已感觉到妈妈今天不会出现了。但我不愿回家,与其说我在等待妈妈,不如说我不愿意面对“没有妈妈”的恐惧。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单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了他两间平房,我们全家第一次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但那个等妈妈的黄昏给我心里留下了一道永久的烙印,直到现在,每到黄昏来临,我的情绪总会莫名地低落,孤独和伤感会把心攥得紧紧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泥里面有棵葱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除了从有线小广播和收音机里频繁听到“尼克松”这个抽象而陌生的名字外,平静的生活没有被搅起任何波澜。
尼克松访华时正是冬天,我家堂屋的墙角里照例用泥土埋着一簇过冬用的大葱。当时已经被收音机和小广播耳濡目染的我,有一天看着墙角的葱,突然醍醐灌顶,手指大葱郑重地告诉奶奶:“尼克松就是泥里面有棵葱!”我的话一出口,立刻在家人中引起一阵爆笑。我丰富的、无厘头的联想,使“尼克松”这个遥远的名字,生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桔子罐头
小时候的我体质很差,经常发烧。有一个周日,家里人都出去了,我因为发烧留在家里,妈妈在家陪着我。到了下午,我午睡醒来,就见妈妈变戏法似地拿出了一瓶桔子罐头!
在那个年代,水果是奢侈品,普通人家一年也难得吃几回水果。水果罐头更是只在看病人、走亲戚的时候才会出现。
妈妈用螺丝刀很费劲地把玻璃瓶上面的铁盖打开。顿时,满满一瓶黄澄澄的桔子瓣跃然眼前。第一口桔子进入口腔,味蕾被震惊了。过了半天,我才小心地用牙压碎一瓣桔子,软软凉凉的汁液铺满我口腔的刹那,我知道了什么叫珍馐美味。
当时是夏天,房间里阴凉而安静,我们母女席地而坐,妈妈喂我一勺一勺吃着。我独享着温存的母爱和美味的桔子罐头。这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让这个浸泡在桔子罐头里的温情下午,像一枚珍珠,牢牢嵌进我的记忆之海。
旅程
第一次坐火车,是四岁那年跟随奶奶去看望远在外地的二叔。为了让我体面地见人,奶奶还给我赶做了一双绣花虎头鞋。我穿着崭新的虎头鞋登上了火车。
在车厢里,我有问必答,语惊四座,成了旅客们的“开心果”。奶奶乘兴让我给大家唱首歌,当时我已经上了几个月的幼儿园,粗通文艺。奶奶的提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我还被抱上了小桌子。我站在桌子上毫无忸怩,双手叉腰,单腿后踢,大声唱:“小弟弟、小妹妹,大家来开故事会,你讲黄继光,我讲董存瑞,雷锋王杰杨子荣,革命故事放光辉!”一曲唱罢,大家纷纷鼓掌,接着要求再唱一首。于是我再次双手叉腰,单腿后踢,大声唱:“小弟弟、小妹妹,大家来开故事会……”话音未落,人群里爆发一阵大笑:“这个唱过了!”我等大家笑完,镇定地说:“还没唱完呢。”大家只好忍住笑说:“好,唱吧!唱吧!”我依然双手叉腰,单腿后踢。这次我格外卖力,把腿用力甩向后面。突然感觉脚上一松,虎头鞋被甩出了窗外!随着列车的奔驰,虎头鞋顿时无影无踪。
刚上脚的新鞋就这么丢了,是太大的经济损失了。奶奶哭笑不得地瞪着我,众乘客无趣地纷纷散去,只剩下光着一只脚站在小桌上的我。
美味的油渣
荤油,猪油是也。为了避免直接叫猪油的不雅,我们叫它荤油,或者大油。
那时候凭票供应的菜油都不够吃,所以每年春节将至,家家都会把平时省下的肉票买成肥猪肉,将肥猪肉炼成雪白的猪油和金黄的油渣。猪油基本用来炒菜、炸丸子,油渣的用处则每家不同,院里一家邻居,每年都会把炸出来的一盆油渣,用塑料袋装上寄给农村的亲戚,这油渣对于农村亲戚来说,就是一道过年的大菜。
我们家炼猪油的日子,就是个小小的节日。炼油时,奶奶安详地坐在灶台前,用长筷子翻动着锅里的油渣,我和堂弟逡巡在灶台旁。奶奶一声:“好了!”爸爸应声而出,将油渣撒上盐和花椒面,放在小饭桌上,我和堂弟欢呼一声一齐扑上。油渣金黄酥脆,大家用手捏着吃,你一颗我一颗,一会儿工夫,一碗油渣就见了底。
小酒鬼
有一年夏天,北京的小舅舅出差顺路来看望我们,爸爸带小舅舅逛街,也带上了我。很少被大人带出去的我感到非常骄傲,有点得意忘形。
我们走到位于鼓楼附近的一家饭馆,爸爸请小舅舅喝啤酒。那家饭馆除了卖炒菜、面条,还外卖散装啤酒和三色冰糕。三色冰糕有三种颜色,还有很浓香的奶味,是每个孩子心目中奢侈的美味。冰镇啤酒装在一个个刷干净的玻璃罐头瓶里,摆在窗台改成的柜台上,金黄的啤酒在罐头瓶上沁出冰凉的水珠,看着就很凉快。
爸爸为小舅舅和自己各买了一瓶啤酒,给我买了一根三色冰糕。这在平时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我得脸上鼻梁,非要喝爸爸的啤酒不可。爸爸拗不过我,就把自己喝了一半的啤酒递给了我。我捧起啤酒“咕咚”就是一大口,啊!又苦又呛,噎得我眼泪差点没下来。但为了逞能,我硬着头皮“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我惊世骇俗的举动不但吸引了其他顾客,连售货员都探出头来看我。在众人复杂的目光里,我干掉了半瓶啤酒,然后挺着小肚子,若无其事地姗姗离开。
被吓哭的“粉丝”
姐姐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她有幸被选中扮演沙奶奶。
演出那天,姐姐带着化好的妆回家吃午饭。她脸上画着横七竖八的假皱纹,身上扎了一条小围裙,脑袋后面还用假发梳了个小纂儿,一副小老太太的样子。
姐姐兴冲冲地走进胡同,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我们一群孩子蜂拥而上,殷勤地问这问那。姐姐一言不发,矜持地绷着脸走在前面,我得意洋洋地紧随其后。快走到家门口时,姐姐回头冲我粲然一笑。脸上的假皱纹突然狰狞地挤在了一起,当时就把我吓住了,不由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奶奶听到哭声,颠着小脚从厨房走出来,见状,扬手就给了姐姐一巴掌:“画的什么破玩意,把孩子吓成这样!”姐姐头上的小纂儿被奶奶拍得应声落地。眼看着好不容易梳的小纂儿付之东流,下午的演出也要泡汤,“沙奶奶”悲从中来,也“哇哇”大哭起来。一场“粉丝”见面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院子里来了上海人
我们的院子里住着一家南方人,都说南方人爱干净,但是他们家却是院子里最邋遢的。他们家在床底下养鸭子,满屋鸭屎臭;他们家水缸里养着钓来的草鱼,然后又用水缸里的水熬粥、沏茶、和面蒸馒头。
但是这家南方人,却有一门当时最尊贵、最时髦的亲戚——上海人。
上海亲戚到他们家那天,全院的孩子都跑到他们家门口,爬在门框上向屋里看。
那个上海来的女人很年轻,她正在堂屋里洗脸,一边洗脸一边跟家里人拉家常。她上身穿一件白底红碎花的的确良衬衣,下面是浅蓝色的裤子,脚上穿一双黑色丁字皮鞋。这些普普通通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显得那样干净、素雅。她淡眉细眼,皮肤白嫩、透明,脸颊上隐着两团粉红。她说话时声音娇柔婉转,抑扬顿挫间透着令人酥软的甜滑。
她全身上下并无过人之处,却又让人感觉她处处都与众不同。她使那间肮脏的堂屋显得更加肮脏、灰暗,也使我感觉出了我们院子的破败和凌乱。而她是这一片暗淡底色中唯一一抹“闪闪发光”的亮色。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闪闪发光”的感觉,就是“气质”。
一双绣花鞋
当大家的耳朵被“黄继光”和“董存瑞”的故事磨起老茧时,一个另类的文学载体“手抄本”,悄悄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手抄本”这种靠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全凭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于民间。是谁创作了第一篇“手抄本”作品?是谁传抄了第一本“手抄本”?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清。但是“手抄本”一出世,即呈井喷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谁没听说过《一双绣花鞋》?
《一双绣花鞋》、《梅花档案》、《一百零一张美人皮》、《绿色尸体》……光听名字就能让胆小的听众魂飞魄散。何况这些故事大多冠以真实事件的名义,让人听了感觉格外神秘,毛骨悚然。话说有一个深夜,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出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她请求驻守南京长江大桥的解放军战士帮她抱一下孩子,当解放军战士接过孩子,却突然发现孩子是个死孩子,再一检查,孩子肚子里装了一颗定时炸弹!这时候再找那妇女,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多了这些故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晚上不敢上茅房。尤其是冬天的晚上,阴暗、冷寂的公共厕所,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黑洞”。那时候有个问题经常困扰我:如果脱了裤子刚蹲下,就看见墙角有一双蠕动的绣花鞋,咋办?!
《卖花姑娘》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中国放映时,神州大地哭声一片。当时谁要是看《卖花姑娘》不哭,是很丢人、很没觉悟的。我们胡同里有个妇女看了九次,次次哭得象泪人。
我看《卖花姑娘》没哭,因为我完全被吓坏了,根本忘了哭。这部片子全片都贯穿着诡异的复仇和阴森的迫害,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它无疑是一部恐怖片。
有一场戏,狗腿子白万奉命将小瞎子顺姬背到山里冻死。白雪皑皑的深山老林,阴森、死寂。白万背着顺姬往大山深处走,不明真相的顺姬信任地问白万:“叔叔,还有多远啊?”白万一回头,三角眼露出凶光,狞笑着说:“就快到了。”我的心当时就被揪紧了!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我感到彻骨的恐惧和极度的绝望。第一次感觉到:被信任的人出卖,下场将是万劫不复。因为无法提防。
小广播
小时候,家家都有一个有线小广播。“最高指示”的发布、“苏修美帝”的新动向,都靠它来传播。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广播站。小广播一年三百六十天全天播音,基本都是新闻摘要,摘要内容永远是《人民日报》的社论。小广播每天早晨六点钟开始播音,晚上十点钟全天播音结束。开始曲是《东方红》,结束曲是《国际歌》。
我们城市的小广播,发生过一个很惊心动魄的事件。在搞武斗的时候,两派红卫兵激烈争夺市广播站。一天,一派红卫兵占领了广播站,广播里立刻传来一个激昂的女声:“革命的群众们,我们终于占领了……”声音突然嘎然而止,原来是另一派红卫兵闯进了播音室,他们掐住了正在播音的女红卫兵的脖子,当场把她掐死了。全市人民都听到了这个女红卫兵最后的声音。
自从听说了这个事件,我对小广播里面那激昂而高亢的声音又怕又敬。每天晚上十点钟,万籁俱寂,我躺在黑暗中听着悲怆的《国际歌》,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个死去的女红卫兵。
晒豆豉儿
我小的时候,开封家家腌豆豉儿。豆豉儿的学名是西瓜酱,但是真正的开封人都叫它豆豉儿。
开封是西瓜之乡。我记忆里最便宜时西瓜卖到两三分钱一斤。用西瓜腌制的豆豉儿,成了那个时代家家必备的副食。谁家的新媳妇如果不会腌豆豉儿,那她立刻就要向资深的老奶奶请教。是不是能腌一盆香喷喷的豆豉儿,就是考验新媳妇会不会过日子的标准之一。腌一大盆豆豉儿,半年都不用买菜。每次吃的时候挖一勺出来,放上葱、姜、蒜和干辣椒,用油一炸,全家人用它夹馒头、拌面条,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豆豉儿做法就是把煮熟的黄豆拌上干面粉,捂到长“毛”,然后将西瓜瓤连肉带汁,掺到长“毛”的黄豆里,再放上花椒、大料等香料,还有大量的粗盐。接着就是暴晒,直到晒得飘出淡淡的酵香,就算成了。
晒豆豉儿,是那时候夏季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大太阳天儿的午后,奶奶颠着小脚,从屋里端出蒙着白纱布的、装着豆豉儿的大瓷盆。摇摇晃晃地走到家门口的树下,将瓷盆放到太阳下的板凳上。微风过处,是各家门口一字排开的豆豉儿盆子。
红小兵
自从上了小学,“自由散漫”这四个字,总是如期出现在我成绩单的评语栏里。不管我转学还是升学,这四个字如影随形,和我保持着惊人的默契。
我们刚上学的时候,当“红小兵”真是一个孩子的骄傲。那时候,如果你是一年级上学期当上,那你肯定是学习的尖子、老师的“红人儿”。如果你是二年级上学期当上,那你至少是学习比较好的;如果你是二年级下学期当上,那你也还算可以。如果你是三年级当上,那大家都知道,那是“撮堆儿”的。因为到了四年级,就祖国山河一片红了:全班都是“红小兵”。
我是三年级下半学期当上“红小兵”的。我戴上红领巾的时候,看到我们班那些一年级入队的同学们,明显地露出“受伤”的情绪。
粉琴
我唯一的布娃娃,是北京的表姐送给我的。虽然是旧的,但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不多见。我很爱它。我给布娃娃起了个名字,叫粉琴,因为我们胡同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阿姨叫粉琴。我经常用旧衣服和碎布头给粉琴做衣服穿;我还爱抱着粉琴到处串门;生气的时候,粉琴还要挨我的老拳。
我和粉琴的“死别”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粉琴已经很旧、很脏了,橡胶做的脸蛋脏得快看不出肉色了,眉毛也秃了。妈妈决定扔掉她。
我发现妈妈的“阴谋”时,粉琴已经躺在胡同口的垃圾箱里了。我哭得惊天动地,跑到胡同口的垃圾箱里把粉琴拽出来,搂在怀里,伤心欲绝。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粉琴还是被妈妈扔掉了。我失魂落魄了很长时间,总是感觉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有粉琴的“音容笑貌”。
洗澡
我儿时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洗澡。因为洗澡就意味着几十个陌生人光着屁股挤在一个闹哄哄、骚乎乎的空间里,为争抢淋浴喷头吵架,被热蒸汽熏得头晕脑涨。
当时洗澡是每个家庭周末的隆重活动。星期天一早起来,女人把家里能带的孩子都带上,男孩子七岁以前也归母亲带着洗。带齐人马,母亲用尼龙网兜提上毛巾、脸盆、肥皂、梳子和换洗衣服,一家子浩浩荡荡就向澡堂子进发。
那时候洗澡的地方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共浴池外,再就是各国营大厂和大机关的内部澡堂。内部澡堂条件稍好,人也少,但查票严格,没关系的很难混进去。公共浴池则永远人满为患。当时开封市里条件最好的公共浴池只有新华楼浴池。每次我一进女部的大门,孩子哭、大人叫;穿衣服的和光屁股的都在走廊里跑来跑去,一看到这些我就神经紧张,还没洗已经累出一身汗。
妈妈每次洗澡都会带上姐姐、堂弟和我,自顾不暇的妈妈洗澡时脾气格外暴躁,每次都用最短的时间把我搓得浑身通红,然后不管我浑身火辣辣地生疼,就把我往热腾腾的淋浴下推,把我塞进一堆滑腻腻的裸体之间——喷头下通常聚集着三到五个人。然后妈妈就开始给姐姐搓。搓灰对于洗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不搓干净就等于暴殄澡票。
每次走出澡堂大门,呼吸到干爽、新鲜的空气时,我都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
臭美妞
我家对门有姐弟五个,老五是唯一的男孩。他们家生活比较拮据,只有老大才有资格做新衣服,所以每件衣服都要从老大穿到老四。
他家的老二比我大两岁,是个极其爱漂亮的人,姐姐下放给她的旧衣服,她决不像我们一样逆来顺受地穿,每件衣服她都要自己动些手脚,把裤管改窄、把腰身改瘦等等。反正她身上穿的永远像是为她单做的。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长不让她动剪刀,她就把姐姐下放的一条肥裤子,用针全部缝一遍,把肥的地方都叠进裤缝儿缝了起来。裤子经她一改,穿上特别合体。
有一次,她去服装厂拣来一堆边角布料,挑出一条花纹鲜艳的布条,偷偷缝在自己白衬衣的袖口和领口上,在一起玩的时候,她得意地伸出袖口向我们“显”,把大家羡慕坏了。可惜好景不长,老三出于嫉妒向妈妈告发了她,妈妈立刻勒令她把花边全部拆掉。
从此,她得了个外号:“臭美妞”。
红缨枪
看完电影《闪闪的红星》后,我迷恋上了红缨枪。那一阵子我最渴望的装束就是穿一身真正的军装,腰里扎一条宽宽的牛皮带,胸前飘着红领巾,肩上扛一条银光闪闪的红缨枪。
有一天,我在奶奶的床下翻出一个涂了银漆的旧枪头,是小叔叔参加民兵训练时用过的。枪头虽然已经斑驳不堪,但我欣喜若狂。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根木棍儿,用旧毛线把枪头缠了上去。接下来剩下最重要的一项:红缨。像电影里那红绒绒、飘飘然的红缨肯定是找不到了,别说妈妈不可能给我买,就是想买街上也没有卖的。
我魂不守舍地在院子里踅摸了好几天,终于发现罗大妈家晒了很多准备打袼褙用的碎布,其中一块碎布的颜色是鲜红的,大小也合适。于是,我趁罗大妈午睡时,把那块红布偷到了手。我把红布撕成布条绑在了枪头下面,红布条的长度和密度正好挡住枪头和木棍儿之间的毛线。虽然没有红绒绒的感觉,但是飘飘飒飒的也很招摇。
一条威风凛凛的红缨枪出世了!我扛着它立刻跑到胡同里走了一圈,引来了所有孩子们的羡慕。在大家的簇拥下,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勇敢、机智的儿童团员。
冤案
弟弟七岁以前一直住在北京姥姥家,该上小学时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弟弟刚回来的时候,撇着一口京腔,穿着掐花边的条绒裤子,完全是个道地的“北京人儿”,让我非常嫉妒。
弟弟有一双浅黄色的尼龙袜子,袜腰上绣着彩色的花纹,是小姨在北京给他买的。我从没见过尼龙袜子,自从看到了这双黄袜子,我就起了“歹心”。终于有一天,弟弟洗脚的时候,我把他脱下来的黄袜子藏了起来。妈妈找了半天没找到,把弟弟训了一顿。弟弟丢了袜子还挨了训,“呜呜”直哭。
偷来的袜子我也不敢穿,就藏了起来。星期天大扫除的时候,“赃物”在我的抽屉里被发现。弟弟当场被平反昭雪,我头上则挨了爸爸几个“爆栗子”。
杨子荣
刚上小学时,我有一阵跟妈妈住在医院的单身宿舍里。医院深处有个小跨院,里面住着母子俩。孩子的父亲原来是医院院长,被打成“反革命”关了起来。因为孩子父亲的原因,妈妈不让我跟那个小男孩玩。那时的单身宿舍也没有孩子跟我玩,于是我经常背着妈妈溜到小跨院找那个男孩子玩。小男孩每次看到我都很兴奋,对我非常巴结,我很享受这份巴结,也很乐意和他玩。
有一天下大雪,我突发奇想,要扮《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小男孩立刻从屋里扯出两条雪白的床单!我非常惊喜,当下决定,每人扮一回杨子荣。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因为道具的真实,我俩玩得很是尽兴。我们的动静终于惊动了妈妈,她气急败坏地找到小跨院,一把扯掉我身上的床单,脚不沾地儿地把我提溜到院外。
临走,我只来得及看了一眼我的“战友”,他被眼前的变故弄得有点发懵,怯怯地看着我妈妈,脚下堆着一堆肮脏的床单,完全没有了刚才的飒爽英姿。
后来,我的战友“杨子荣”就搬到乡下了。
雷锋叔叔到我家
我十岁那年,妈妈被抽调去主持全市妇女健康普查,吃、住在单位。爸爸当时在外地进修,那段时间家里只有我们姐弟三个。姐姐学校远,中午不回家。所以每天中午,我负责把头天晚上姐姐做好的饭菜,放在蜂窝煤炉子上热好,然后和弟弟吃。我个子矮够不到炉台,所以经常踩着凳子热饭。
一天中午,我正站在凳子上热饭,爸爸的老战友孙叔叔来了。孙叔叔当时还没复员,在外省当军医,和爸爸多年不见,我和弟弟并不认识他。那天孙叔叔穿着一身整齐的军装,领章、帽徽、黑皮鞋,煞是威武。他一进门看到这个情况,就把我抱下凳子,二话不说就给我们做起午饭来。饭做好,他没吃就走了。
我们家属院里头一回来了个货真价实的解放军,消息传开,我和弟弟感觉非常有面子。当院里的孩子们追问这个解放军是谁的时候,弟弟骄傲地回答:“他就是雷锋叔叔。”
几天后,妈妈结束工作回到家,还没进家门就已经知道,我们家来过一个叫“雷峰”的解放军。
偷嘴
1976年夏天,唐山大地震殃及全国。我们院子里房子比较结实,所以没有搭防震棚,但是家家都让孩子睡在桌子底下,以防夜里有动静跑不出去。
我和姐姐被分配睡在厨房的桌子底下。一天晚上,大人都睡下后,姐姐突然从桌子底下爬了出去,过一会儿又神秘地爬进来,手心里小心翼翼地托着两块黑乎乎的东西。我连忙从被窝里爬起来,问她拿的什么?姐姐不说话,示意我张开嘴,等我把嘴张开,她捏起其中一块放进我嘴里。啊!原来是红糖块!我突然想起旁边的柜厨里有一大罐红糖。
从那天起,我和姐姐就开始不定期地偷嘴吃。我最爱吃的就是红糖和凝脂样的荤油。把食指伸进装荤油的罐子里,狠狠一挖,一块雪白的荤油就被挖出来了。荤油在嘴里慢慢融化的滋味,温润绵厚,味道好极了!
姐姐则跟我不同,她什么都要尝一下。最离谱的一次,她弄了一小撮白色的晶体,用小手指沾几粒放在嘴里,满脸陶醉地咂摸着。我看了她的样子,心里就馋得很,就用一个手指狠狠地全沾满了晶体往嘴里送。啊!苦得我直打哆嗦,原来是味精。
我和姐姐断断续续在厨房桌子底下睡了好几个月,我们尝遍了厨房里所有能入口的东西。包括胡椒面和辣椒面。
买带鱼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不爱吃带鱼的。那时候带鱼是唯一能吃到的海鲜了,如果不算海带和虾皮的话。
那时候买带鱼就像一场战役。每次水产门市部来的带鱼数量有限,所以听到消息就要立刻行动,慢一步你连鱼腥儿都别想嗅到。除此以外,购买带鱼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能从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给家人打这一顿牙祭;第二,购买带鱼需要相应票证,如果你的票证借出去了或者丢了,那就买不到。
在奶奶家住的时候,买鱼的事情是奶奶包办。搬出奶奶家后,买鱼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的身上。每年快到春节时,妈妈上班前就把钱和票放在桌子上,叮嘱放寒假在家的我注意“来鱼”的信息。带鱼神出鬼没,我要支起耳朵听着。一听院里人说“水产公司来鱼了”,我就抓起桌上的钱和票,箭一般射到街上。跑到水产公司门口,看到长龙一样的排队人流,我才会定下心来,站在队尾。
排队是很无聊的事情,夹在一群老太太和家庭妇女里面,还要不时提防插队的人。因为不会挑选或者售货员欺负我小,所以我买回来的鱼总是又小又烂,经常被妈妈责怪。
抢军帽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七十年代的中国,头戴一顶真正的军帽,那是无比时髦、无比荣耀的事情。军装,是每个男孩子的一块心病,因此抢军帽就演变成了一种恃强凌弱的游戏。
在我的记忆里,戴军帽的只有三种人,一是现役和退伍军人;第二是孔武有力经常打架或者不怵打架的青壮男子;第三就是纯粹的小流氓。我们城市曾经宣判过一个流氓犯罪团伙,他们最主要的罪行就是因为抢军帽而斗殴,捅死了两个人。
有一次放学,我亲眼看见两个初中男生,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坐在车后座上,他们骑到一个头戴军帽的男孩子旁边时,坐后座的那个男生猛地一把抢走了那个男孩子头上的军帽,随着一声狂笑,骑车的两个初中生呼啸而去。被抢的男孩子刚要哭,从后面又来了一群骑自行车的大孩子,显然是在旁边高中上学的,而他们中的一个就是被抢男孩子的哥哥。哥哥见状并没有下车,支起一条腿蹬在马路牙子上,把弟弟叫过去问了几句话,然后他一招手,一伙人就上车急追而去。
等我走到下一个路口,就看见他们一帮人正把那俩个抢军帽的初中男孩按在墙上猛揍,其中一个孩子的鼻子被打出了血,大声求饶。我吓得一溜小跑绕路回了家。
白球鞋
在我的小学时代,白球鞋不但代表时尚和漂亮,更是隆重活动的必备服饰。但是因为经济情况不允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白球鞋,比较常见的是得到一双姐姐哥哥穿剩下的,穿之前要用白鞋粉厚厚地涂擦一遍。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学校要上街进行庆祝游行,班主任要求我们届时都要穿白衬衣、蓝单裤、白球鞋。我们班里有一个叫宋文卫的男孩,平时穿得最邋遢,衣服和书包也都破破烂烂的。游行那天早晨,他上身穿了一件破旧的白衬衣,下面是他常穿的一条打补丁的蓝裤子,脚上穿了一双深兰色的旧球鞋,球鞋的大脚趾那里还破了个洞。班主任看到他这身装束很生气,让他回家去换了白球鞋再来。结果直到我们出发他也没来。
游行是连续三天,第二天早上,我们在操场上列队完毕,才看见宋文卫气喘吁吁地跑来。他身上还是昨天那身旧衣服,脚上的旧球鞋却用白粉笔用力涂过,还可以看到一条一条的粉笔印。连脚指头部分也被粉笔涂白了,脚指头一动,粉笔末就往下掉。看到这双企图蒙混过关的“白球鞋”,班主任火冒三丈,她用手指点着宋文卫的脑门大声呵斥道:“滚回去!没有白球鞋就不要来了!”宋文卫被她点得踉跄了几步,地上立刻留下了一串白粉笔组成的脚印。
游行事件之后不久,宋文卫就退学了。
骚乎
我上小学的时候,女孩子十分流行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这些游戏是一个女孩子在同伴中表现能力、树立威信的重要手段。即便你学习成绩平平,只要皮筋跳得好、毽子踢得好,那你就是女孩子们追捧、巴结的对象,可以成为小圈子里的“大姐大”。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笨的孩子,学习不好,跳皮筋、踢毽子也不行。我踢毽子最多踢五个,我们班的最高记录是一气儿踢四十个;跳皮筋皮筋放在腰部这个高度,我就很吃力了,而我们班跳得最好的可以跳到“大举”(就是拿皮筋的把胳膊举过头顶)。
一到课间大家自由结帮,组成小组进行对抗赛,技术不好的我只有干看着,因为我和谁一伙就会拖累谁。后来,不知谁发明了一个角色,叫“骚乎”。“骚乎”的意思就是骚来骚去,不管哪组玩,她都跟着玩,但她的成绩不记入各组总分。这个略带歧视的角色却让我很有归属感,从那以后,五年小学生涯里,我一直称职地扮演着“骚乎”的角色。
直到现在,我都对那些能轻松将腿举过头顶,把一人多高的皮筋勾下来、踩在脚下的女同学心存敬意。
防空洞探险记
我们大院家属区的后面,有一个荒芜的假山,假山上长满了杂草和野花,除了有一小片空地被开掘出来种了点儿蔬菜外,其余的无人问津。但是有一天,我们在假山下面发现了一个被杂草和土石掩盖的洞口,经过研究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防空洞!
还没有建立家属区的时候,单位曾组织“右派”分子挖防空洞,有一个“右派”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死在了洞里。后来,这个防空洞就被封死、废弃了。为此,这里成为单位的家属区后,大人们依然对防空洞讳莫如深。
无意中找到了防空洞的洞口,男孩子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大军立刻布置了任务,留下一队男孩继续挖洞口,另派一队女孩回家拿手电、铁锹等工具。工具拿来后,没费什么劲就撬开了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进洞时,以大军为首,其他男孩和几个胆子大的女孩形成一列纵队,迂回进洞。防空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很空旷,说话都有回音,脚下还有很多积水。大家越走越深,感觉心都快跳出了嗓子眼。这时,不知道谁突然喊了一句:“右派来了!”哇,队伍顿时炸了营,大家撕下了强做镇定的面纱,鬼哭狼嚎地往洞口跑去。一个叫小三儿的男孩不幸绊倒在地,被众人踩得鼻青脸肿才爬出去。
傍晚,小三儿妈领着满脸涂着紫药水的小三儿,找到了大军家。不久,就听到大军家里传出大军爸的怒吼,还有皮带击肉的脆响。
盗窃团伙
因为北京的物资供应比我们要好得多,我儿时的记忆里,北京的姥姥家经常给我们寄糖果、饼干、粉丝等紧俏商品。每次收到包裹,妈妈只是分给我们几颗糖果,其余的东西全部锁在高低柜的柜子里面。
高低柜的上层有几个抽屉,卸掉最下面的一个抽屉,就可以把手伸到锁着的那扇门里面。姐姐通过实验知道了这个窍门,于是她卸掉那个抽屉,将手伸到了藏着糖果和饼干的“宝藏”里。这个秘密肯定瞒不过我和弟弟,不久,大家就都尝到了甜头儿。渐渐的,从高低柜里拿好东西吃,变成我们姐弟的一个秘密享受。到后来,东西越来越少,拿的时候需要弟弟把上半身钻进去才能拿出来,我还要在外面拉住他的腿,防止他栽进柜子里出不来。这种行动比较复杂,必须家里没大人的时候才能进行。
一天,家里要来几位北京的重要客人,爸爸妈妈认为用北京的糖果招待北京的客人,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于是他们打开了放糖果的柜子,打开后却发现,凡是我们胳膊能够到的地方,早已空空如也,只剩几颗话梅糖,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我们胳膊所能到达的势力范围之外。
用北京糖果招待北京客人的计划落了空,爸爸的愤怒可想而知。我们姐弟三个排成一排,罚跪在屋子中间。爸爸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咆哮,我记得爸爸的咆哮中带出了“盗窃团伙”这样的字眼,这让我们三姐弟深感事态严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58 , Processed in 0.0715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