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惑与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7 23: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惑与思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最近笔者参加了某电视台关于“电子书包进课堂的利与弊”的讨论,发现社会上对教学信息化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信息化要大力推进、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另一种观点则对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负面影响感到担忧,对教育信息化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持谨慎、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一些教育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生家长和大学教师。而身处教育信息化大潮中心的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则大都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新鲜、惊奇到后来的迷茫、困惑的过程,他们往往身不由己,被领导、专家推着往前跑,并不得不在各自的教学试验、公开课和研究论文中,反复展示和“验证”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效果。而私底下,他们则会持另一种看法。笔者曾收到一位参加电子书包试验的中学教师的留言,就流露出诸多困惑。这些困惑概括起来,不外有下面三个方面:

困惑一:当今时代,新观念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追,还是不追?追吧,观念和技术变化太快,旧的还没完全掌握好,新的又来了,到底何时是个尽头?不追吧,专家们又言之凿凿地说,那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万一落伍了怎么办?

困惑二:专家们总是说,一旦引进了信息技术,效果会如何如何好,教育教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结果往往并不理想,专家们的预言大都一次次落空。为什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那么大?

困惑三:将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引入教育,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兴利除弊?

以上三个方面的困惑,说到底与我们如何看待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密切相关。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一部分学者持技术决定论观点,认为技术是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技术的进步必定会带来教育教学的根本改变。另一部分学者则不以为然,他们更多地看到技术给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否认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教育变革主要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技术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已。

技术专家出于其自身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愿意宣传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他们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他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却仍然与150年前没有两样;教育之所以进步缓慢,就是因为我们在引进新技术方面做得不够。他们极力鼓动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对技术的投入,采取行政主导的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而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及行政领导,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也乐意接受并支持这样的观点。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关于教育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制高点与突破口的说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技术产品的生产商和营销商则是另一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他们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与技术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与学术会议中,对教育信息化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非技术专家背景的学者与一线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问题。对他们来说,技术壁垒始终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既不愿意为了克服一道道技术难关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致于荒废了对自身专业的学习与钻研;也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多年来教育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习惯。因此,他们更容易对技术决定论产生怀疑;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不计成本的投入与建设导致的浪费现象、重硬轻软重物轻人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效率低下、网络与电子产品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实际应用效果的不佳等等,更增加了他们质疑的底气与反思的份量。他们主张教育变革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应该跟在技术的后面跑;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教育革命的主导者,而不是被技术开发商牵着鼻子走的被动者。教育与技术是各自独立的两类事物,不可简单地进行比较,不存在谁落后于谁的问题。

平心而论,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历史上,技术确确实实曾经对教育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发挥过巨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就没有现代学校制度。但技术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这么大的作用,也不是任何一次技术发明与技术进步都必然会导致教育变革的发生。教育要发生根本变革,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只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技术进步是教育变革的外因,而不是内因;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使教育变革成为可能,但不是必然。

技术进步要引起教育变革,需要满足两大条件:第一,这种新技术必须是革命性的,而不是过渡性的;第二,必须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所谓革命性技术,是指那些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易学易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只有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广大师生所乐于接受和使用。PPT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多媒体软件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上述几个条件。首先,它解决了多媒体集成这一个关键问题,其次它比其他多媒体软件更容易入门,而且基本是免费的,所以它逐渐取代粉笔黑板成为当前教师教学主要的辅助工具。而电子书包到目前为止,尚不具备成为革命性技术的条件。因为电子书包的价格还相对高昂,配套资源还不丰富,支持技术还不够成熟。电子书包要想取代纸质教材,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今天之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进步缓慢,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仍然沿袭了150多年前的班级教学制和讲授式教学法。在笔者看来,要想打破传统的班级教学制,还有赖于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的成熟。当视频会议系统像今天的广播电视一样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传统的班级教学制想不打破都难。那时,学校的围墙也将被推倒,实体的学校将大部分解散,而被网上虚拟的学校与班级所取代。至于讲授式教学法仍然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只是那时的讲授更多的是在网上,而不是教室里;讲授与交流讨论是交替进行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满堂灌;“课时”的概念将成为过去时,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大多数人的主流学习方式。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前面提到的三个困惑,并试着逐一进行解答。

解答一:尽管当前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仍然应该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不要患上 “技术焦虑症”。除非你是从事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和研究者,绝大多数学科教师大可不必跟着技术跑,只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在理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可以了。不必担心以后技术发展了,自己若不紧跟就会落伍。其实,大多数技术最初都不是为教育而开发的,将这些技术转化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技术,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此其一。其二,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掌握;恰恰相反,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智能化。难道你以前没有学过BASIC语言,你现在就不会使用电脑吗?你不懂Authorware,你就掌握不了PPT吗?据报道,当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忙着以iPad换掉书本、把课堂改到网上时,硅谷的精英们却将孩子送进一所“零科技”学校,那里没有电脑、网络,只有黑板和粉笔,偶尔还会有泥巴。有人担心,在这个科技社会,如果孩子不在学习初期就开始接触高科技产品,将来会缺少竞争力。对此,家长们一点也不担心。“着什么急,你知道学这些有多简单?”“就像学习挤牙膏一样,在谷歌,我们将软件设计得非常简单,连傻子也会使用,孩子们不可能在长大后学不会。”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应该对技术的进步与未来的趋势漠不关心,而是你应该区分出哪些技术属于过渡性技术,哪些技术已经成为革命性技术了。你应该在技术发展道路的前方等着它们,而不是总跟在技术的后面亦步亦趋。一旦这种技术已经成熟,就应该及时采用它。这样,你就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

解答二:技术专家们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夸大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以及过于夸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因此,他们的许多预言在期限到来时往往归于落空。而且,他们对教育自身的规律了解不够,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理解不深。他们习惯用工程性思维来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所以他们的想法往往不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预测毫无根据,只要假以时日,其中大部分预测还是会有实现的一天。

解答三:将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引入教育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无可置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取决于我们对技术的态度。如果我们不先行试点就急于大规模铺开,则必定是弊大于利,我们将为此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如果我们一方面积极试点,一方面耐心等待技术的成熟,我们就可以将不利的一面降到最低。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策略方面,笔者主张慎用一刀切式的行政手段,而应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试验,实事求是地评价试验效果,合理地使用技术。只有广大师生真正乐于接受并认为有效的技术,才是值得推广的革命性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5:40 , Processed in 0.0927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