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家称莫言不是个怯懦的人:他敢于仗义执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1 06:3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论家称莫言不是个怯懦的人:他敢于仗义执言

2013年04月19日
来源:长江日报 
  昨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理论家谢有顺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教育基地之邀,在该校西五楼向学生作演讲,题目是《莫言小说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他说,由莫言掀起的“诺奖热”、文学热迄今未退,足以说明“莫言事件”的重大性。很多讨论的参与者、旁观者由于对莫言及其作品缺乏基本了解,引起了种种误读,他希望大伙儿回到莫言作品本身,回归文学和真相,让讨论结出富有知识含量的果实。
  莫言并非像他自称的那般怯懦
  谢有顺与莫言有过交往。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透露,早在莫言获诺奖之前,作家方方就和他俩有过口头协议,今春要邀请他们进驻华中科大共同讲学,“莫言后来得了奖,来不了了”。
  对于莫言获奖,国内争议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认为他的获奖意味着中国文学获得世界肯定,“奥运、世博、诺奖”三大高峰一一被中国人“征服”;另一方面引为耻辱,认为诺奖“太没有价值追求”,颁给了一个对现实政治毫无己见、与权力社会“甜蜜合作”、不问民生疾苦的人。谢有顺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失偏颇。他说,莫言作品《蛙》对我国计生政策提出了深刻反思,《丰乳肥臀》曾引起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反感,联名要求莫言反省、写检查,莫言也迫于压力从军队转到地方。《生死疲劳》则对土改进行了深刻剖析,比如其中“冤鬼”地主的声音:“拿走我的地也就算了,为什么非要枪毙我呢?”
  面对媒体采访时莫言多次表达自己是个怯懦的人,谢有顺认为这是他在自嘲,是幽默感的表现。实际上,莫言敢于仗义执言。他曾经当着有关部门领导的面指出“禁映贾樟柯的电影是一种犯罪”。后来贾樟柯很快从地下走入阳光,虽然说无法考证是否莫言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他自有其勇敢一面。
  文学很多时候在于寻求终极关怀
  莫言在诺奖授奖仪式上曾表示自己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手艺人。谢有顺认为,那种用政治立场评判文学高下的做法经常会缩减文学的意义,甚至伤害文学。文学是永恒的存在,一个有追求的作家不会囿于一时之见。“文学不回答今天、明天或者是后天的问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提出的问题也许在千年前难以回答,千年后也难以回答。”
  谢有顺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最终拖回了一条大鱼,一条被蚕食得只剩骨架的大鱼。老人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们无法定论。文学就是在这种莫衷一是的纷争里给人拓宽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提供美的愉悦。
  他还介绍,自己曾在“台独”热潮高涨期间访问台湾,与当地知识分子攀谈,他们大多表示反对台独,而他们的反对理由很有意思:有的人因为陈水扁将国学大师钱穆赶出了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有的则是无法忍受“台独后的台湾”将李白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划入“外国文学”范畴。谢有顺说,李白、曹雪芹当年埋头创作,怎么可能想到自己的作品在后世会“成为指导两岸形势发展的武器”?苏东坡和王安石曾经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可现在有谁记得他们的政治立场差异?
  谢有顺认为,对莫言作品我们不宜作过多的政治判断,作家有权利在作品中进行自由、迂回的表达,他的观点也许慢热,但却持续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莫言热”说明文学在中国依然重要
  “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边缘化了”,种种说法曾流传一时,但是莫言获奖之后社会所表现出的高度关注,又似乎说明这些判断都站不住脚。谢有顺认为,这证明文学事件依然是中国的主流话语,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不被意识明显觉察的历史文化因素。
  谢有顺指出,我国历来“以文学立国”,文学具有“准宗教”地位。我国缺乏宗教传统,很多人生终极问题都由文学提出、再由文学来解答,可以说,不懂中国文学就不可能懂得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活而不是那样活。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中国人取名字讲究雅致、用典、差异化,而不像西方人清一色叫约翰、玛莉亚等,不像他们那样爱从宗教经典中找依据。一个即使标榜信佛的中国家庭,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一灯”、“空相”。他会认为那不吉利。中国的中产阶级买了别墅,会在周围种几棵竹子,室内养几盆兰草,这其中就浸染了中国情怀,文学外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有的人在每日悄然实践,不见得是有意为之,但是充分说明了文学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所以,不要怕从事中文写作没人看,不要担心文学边缘化。中国经济富足之后,文化的兴盛迟早要来。” (记者刘功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3:07 , Processed in 0.0839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