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努力做个读书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01:4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努力做个读书人
孙明霞
一致认为自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看到别人读的书,那些从没听说过的书名,那些不曾知晓的作者,还有众多国外的作品,都是我不曾涉猎的,也使得自己和那些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自惭形秽。前段时间,突然收到《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编辑信息,说我被推荐为“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候选人,让整理一下自己推动读书的事迹,很惊喜,也很惭愧,就简单罗列了一些自己做过的关于推动读书的事,哪里是什么“事迹”。有老师说让我问问结果如何。我想还是不要问的好,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更不想由此干扰评选,也就不再过问。
其实,评上评不上都不影响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读书经历,虽然和别人相比差距甚大,但和自己比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至少,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意识到自己想读什么书,该读什么书。尽管还有很多书甚至也是很重要的书值得我读,但人生有限,能力有限,知识却无限,我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多读一点我想读的书,能读的书,也尽量把我认为好的书籍推荐给更多爱书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为什么读书?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首先要成为读书人,才能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
真正的阅读是没有功利心的。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过程,更是心灵的吸纳、充盈过程。
真正的阅读,感受到的不是被教育,不是被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有时,是默默的倾听,倾听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有时是真诚的对话,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有时是心灵的自由飞翔,犹如徜徉在宽广无垠的原野。
有时,看到自己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而被作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有深刻的理解时,我感到的是遇到知音般的愉悦,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有时,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看到书中作者的思考和实践,看到那些鲜活的案例,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来思考教育、实践教育;
有时,生活无聊、烦躁,甚至迷茫,翻开书页,看到那些睿智的文字、诗意的表达,看到作者对生命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烦恼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内心变得充盈、富足,阳光灿烂……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读书是让自己精神不断丰富的幸福之旅,是对灵魂不断净化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与优秀的书籍相伴,就等于拥有了快乐和幸福的钥匙。
当老师,读书未必只读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书,而应扩大阅读范围,读读跨学科的书籍,这会让我们学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智慧,也很容易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当老师,也不要只读教育类的书,还可以读读学科之外的,如社会学、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这会让我们开阔视野,站在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下、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当老师也未必只读成年人的书,假如能回到童年,读读孩子的书,童话书,故事书,这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怎么读书?
我的读书,大概可以分成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求学阶段。从小学入学到高中,几乎是没读过什么书的,除了课本。唯一读的书,是高二那年读了很多《人民文学》。现在看来,那个年代,在农村学校,一个农村孩子,能读到《人民文学》是很幸运的事。这要特别感谢已经过世的教我高中语文的胡汝谏老师。那年,我和他的女儿是同班同学,我们是好朋友。于是,常常随胡同学去她家,也就看到了胡老师订阅的《人民文学》。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我如获至宝,每次去胡老师家,一定会捧着他的《人民文学》读半天。胡老师看我喜欢,就让我借回去看,并且每期新的《人民文学》到来,我是第一个读者。我被杂志中一个个故事感动,一篇篇文章动容,也就是在那时候,知道了作家刘心武,知道了漫画家华君武等,这大概算是我读书的萌芽期,也奠定了我对文学热爱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后。因为小时候没书读,到了大学,图书馆的书随便借阅,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在大学期间,除了认真完成学业,还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名著就那时读的,还有大量国外的文学书籍,印象深刻的有《苔丝》、《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安娜卡列尼娜》《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等等,大概看了有几十本吧,但那时的读书,说实话,就是看热闹了,没有真正去领会书中的内涵,更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看着好看罢了。期间,还迷上了雪莱、莱蒙托夫、拜伦、普希金等著名诗人的诗,乃至毕业后的若干年间,还时常会翻出这些诗人的书。
第三个阶段的读书,是85年底之后。刚工作的头两年似乎没读什么书。85年底当了教研员之后,因为要培训全区的老师,因为全区的老师当时差不多都是转行的、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老师,我就找出当年大学期间的课本重新学习、消化,然后利用每周六下午给全区老师做培训,像当年大学老师教我那样。不仅要讲课,还要带领老师做实验、采标本。此外,还买回很多生物专业书籍,如中国植物图鉴等,辨认各种植物;订阅了当时仅有的生物学方面的杂志——《生物学通报》。偶尔也会看看《人民教育》这类的书。那段时间,似乎其他的书读的不是很多,主要是生物专业的,还有些教育艺术类的书,但总体上,书比较少,想买教育类的书似乎买不到。记得当时非常感慨的是:生物学科在中学很不受重视,语数外等学科有那么多杂志可以订阅,生物只有一份;语文老师可以写出那么优美的文章,并且出口成章、诗意盎然,假如有来生,我不学生物了,一定报考中文系。
第四个阶段读书,是94年之后。那时,刚开始兴起教师培训,有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我市的教师培训是由当时的教育学院负责,而教育学院负责生物教师培训的老师非生物专业,也没在中学工作过,就通过教育局找到我,先夸奖我这些年做教研员给了全区老师很多帮助,对教师培训有独到的经验,然后给我任务,让我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多长时间?4天,并且全部由我来设计内容、形式。这可难坏了我,四天的时间要培训什么?我心里也没数。但任务派给我了,必须要准备好。好在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于是,开始买书看。当时,巧遇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打折也挺厉害。书商手中一套《教学艺术全书》、《教学策略全书》、《班主任工作全书》,全都是大16开的,很厚很厚的比大砖头要后的多的工具书,都是三四本一套,大概三四折的样子,我就全部买回家开始看。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做了2本16开的笔记,去给参加培训的老师讲课,结合书中的理论,加上我自己的实践,培训四天反响还不错。印象很深的一年夏天,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男老师,为了赶上听我讲课,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赶到教育学院,全身都湿透了。
连续几年给教育学院的培训班上课,我又陆续读了其他书。当时《中国教育报》定期有新书介绍,我就根据新书介绍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图书,其中,最让我激动地是买到付东缨先生的《泛舟汇海》,诗一般的语言介绍了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并且穿插了大量案例。而我最感动的是书中的案例是他完全自费通过电话或出差过程采访了上千位优秀教师获得的,这种精神本身深深的鼓舞了我,那是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其中有众多我很欣赏的句子用笔描出来。
第五个阶段读书,是在90年代后期,以魏书生的书为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教语文的老师家里看到《魏书生文集》,随便翻阅,心中一动:原来可以这样教语文,可以做这样做老师。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就非常希望自己也拥有。问朋友那里买到的,说出差到某大城市买来的。我当时记下了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回头就打114,查询桂林的区号,又打桂林114,查询漓江出版社的电话,然后找到出版社编辑部,又打到发行科,终于买到了我要的书。人家一听我喜欢魏书生的书,当即推荐说他们出了他9本,我就全部买来。买来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很多老师读,给学校领导看,推荐给班主任。不仅他的书,从漓江出版社还卖到很多其他的书。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那是通过《中国教育报》的新书介绍了解到的。那个时期,除了漓江出版社,我的大量图书是通过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获得。乃至后来听说春雨书店消失了,让我好一阵子难过。
第六个阶段读书,是在2000年前后。无意中读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眼泪稀里哗啦的,读后就给很多老师推荐,后来又买了很多李镇西老师的书来读。也是在这期间,买到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读的热血澎湃,后来又读到他的《新教育之梦》,我把其中很多好文章通过我编辑的校刊推荐给我校老师,也由此知道了新教育,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因为2000年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接触了很多著名教育学者,了解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开始关注人文教育,关注学生,也使得我的教学开始了转变。那个时期,大量寻找关于人文教育的书籍,但相比来说还是很少,就从网上找到杨叔子院士的很多论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文章,然后就想找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但似乎很少有,找到的都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以及台湾开展生死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对我启发也挺大的——看看台湾,这么重视生死教育,但大陆似乎连死亡这样的词汇都是忌讳的。除此之外,也开始大量阅读教育随笔和国外教育论著类的,也由此开始了教育写作。
第七个阶段要从06年开始。之前因大量阅读人文教育类的文章,也关注谈生命的文章,无意间在书店里看到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如获至宝,买回来阅读,书中很多观点似乎都是我想说而没说出来的,于是,开始网络所有张文质老师的书,大概他有十几本书都被我买回来学习,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走进博客,也走进生命化教育,开始了另一种教育生活。
这期间的读书面又在扩大。不仅读教育类的书,也读读教育之外的哲学书,还有很多翻译过来的西方教育论著。我发现,大陆谈教学的,尤其是很多教育智慧之类的书,都是“救火式”的,也就是出现问题了,老师怎样去救火,怎样去处理。看了西方一些教育论著,发现更多的是从尊重学生,尊重孩子心理的角度去做工作,处处表现出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与关爱,给了我很多启发。
推动读书
我曾对朋友自豪的说:“我个人关于教育类的藏书要远远胜于学校图书室中的相关图书,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图书的质量。可以不夸张地说,凡是当今出版的比较优秀的教育图书,我的书架上基本上都有。”当然,不是为了装饰。
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就特别想和别人分享,就去找那些好学上进的朋友,告诉他(她)我读到一本好书,或者打电话分享。当时《泛舟诲海》、《圣园之魂》、《魏书生文集》、《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我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智慧》《新教育之梦》《学会教学》等书,我不知多少次,推荐给多少老师读。像《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书,推荐给很多班主任读。印象很深的是,大概是90年代后期,偶然读到这本书,就觉得特别适合所有班主任老师读,开始我自己读了给班主任培训(刚好那时我在政教处工作 ),后来觉得我的培训时间内容都很局限,不如让所有班主任读。结果,学校就为当时的40多个班主任购买来读。非班主任老师去找校长:“我们今年不是班主任,但明年可能会是,我们也要读书。”买办法,学校又买了近百本发给每位老师。《家教漫谈》我多次送给一些学生家长,买了几十本《学生日记选》作为奖品给学生。刚开始新课改时,相关的书籍并不多,读到某学科课改方面的书,会推荐给某些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能帮你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我觉得这本书在活动设计上很新颖”,“这本书的观点太好了,很有启发”。我说好,但又不舍得把我的借出去,就买回来送人。曾有位同事说,她家书橱里的书大多是我送的。
我给老师推荐图书也遭遇过尴尬,有老师问“校长给买吗?不买读什么?”但慢慢的,我身边的人读书的多了,有的老师会主动拿钱来让我推荐或帮助邮购图书,而我也总是乐此不疲的做着买书、送书的事,有些人不理解,也有说“你费这么大力气给老师们买书,甚至你自己出邮费给大家买书,何苦呢”,我则说:“假如我身边的人都喜欢读书的话,我每天都是和读书人、高素质的人打交道,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我们生物组虽然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但却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学习型组织。过去,我每年推荐几本书大家一起读,我自己的书出版后就送给每个老师读。现在,我们教研组已形成了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周教研活动,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每次一书——由一个老师推荐一本书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随着近几年自己的不断学习提高,对生命课堂的探索逐步形成特色,对教育教学反思文字越来越多,影响面不断扩大,邀请我到校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我到全国各地做过的报告也有二百多场次,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谈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我把我读过的好书,和那些书之间发生的美丽故事,以及因读书而进一步和作者交流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于是,就有更多的老师开始买书、读书。2007年,一位工资只有几百元、过去很少读书的乡村小学教师,受了我的“蛊惑”一次就购买了300多元的书,不仅自己开始读书,也带动了他的同事们读书、研究,现在他已成长为一名踏实能干的校长;过去认为读书是给学校读的老师,开始自己购书、读书;有的同事、朋友见到我会说“最近没读书,不好意思见你”,有位老师告诉我,她工作20年读的书,没有和我相遇后这一年读的书多。这期间,还有一些年轻的同行成为了我的徒弟(不仅按照本校要求带徒弟,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我的正式非正式的徒弟),他们受我的影响开始读书学习思考探索,有的已经成为当地的名师,有的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一次外出参加活动,和一位初相识的校长住在一个房间。当我打开行李箱拿出几本书送给她,开玩笑说“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时,她惊呆了:“人家女人的行李箱里都是化妆品、时装,你怎么装了一箱子书?”
的确如此,我出门带的最多的是书。我愿意把我读到的最新最好的书买来当做礼物送给有缘人。我到过很多学校,我发现有些校长和老师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他们不知道什么书好,从什么途径可以买到好书。于是,每到一所学校或城市,我都买些新出版的好书、杂志和一些优秀出版社的书目送给校长们、老师们。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我就专门买书赠送给他们。说实话,我自己送出去了多少书我也记不清楚,也没统计过,因为我经常在当当网上买书,有时直接买了寄给一些乡村学校,有时买来我自己带去。“为中国而教”项目邀请我为大学生支援者做培训师,为这些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我把我的著作《用生命润泽生命》送给每个志愿者,并在培训中根据他们的需要推荐了他们需要的图书。

很欣慰的是,很多我曾走过的学校开始重视读书,有的让我推荐图书,有的让我帮助购买。山东某落后地区一所过去很少给老师买过书的学校,从08年我去交流之后开始,每年由老师自选两本书学校统一购买,每年还带所有教研组长开车到省城教育书店购书;一位不知道怎么网购图书的校长让我帮助从网上先后购买了五千多元的图书,并开始在全校开展阅读活动;那位惊诧我行李箱装书的校长,现在每年都购进一批图书,并在全校开展读书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还有很多校长鼓励老师上网开博客,写读书体会、记录教育生活。
一位资深媒体人夸奖说:“明霞你是民间的读书大使”。
推动教师阅读,我还有两个重要的平台:
一是我校的校刊《教研论坛》。它从2001年我负责学校教科研起创刊到现在已经编印26期了,除中间外出学习那年的一期外,另外的25期全部是经我的手诞生。从选稿、征稿、编辑、修改,乃至校对、图文设计、文章板式,全部是我负责。这十二年间,我通过校刊,向全校老师推荐了大量精美的文章、书籍,同时也刊登了老师们大量的读书随笔和成长故事,为老师们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推动了教师成长。朱永新老师曾见过我们校刊说“你们的校刊的质量不亚于国家级的刊物”,也有外校老师索要我们的校刊,说比正规刊物更耐读,而我校老师更是对校刊爱不释手,觉得我选择的文章,无论是可读性、指导性还是实用性都更强。现在,老师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文章也在校刊上走向了正规杂志。前几天,我校派代表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在绍兴组织的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园媒体建设的相关会议,我校作为重点发言进行了介绍。参会的老师回来说,很多代表会后跟他要我们的校刊,可惜他带去的很少。
二是1+1教育网的网刊《旅途周刊》。这份网刊是2006年底在张文质老师的倡议和鼓励下创办的。这份网刊的宗旨就是为网站上的普通一线教师服务,将一周内最精美的普通老师的原创文字编辑成刊,鼓励老师们的阅读、思考与写作,也为进入网站阅读学习的老师提供便利。这项工作是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利用业余时间,每周要从本网的数千篇文章中选出文质兼美的原创文字,根据栏目设置进行编辑,形成每周一期的《旅途周刊》。其中有个固定栏目就是“品读”,寻找老师们阅读中的思想火花。现在,《旅途周刊》已经出刊了321期,开始进入了第8个年头,七年多的时间,编辑刊出了5000多篇文章,其中有六百多篇读书体会,而这些文章也成为更多老师寻觅好书的窗口。很多老师的文字不够正式发表的水平,但在《旅途周刊》发表,获得了极大地鼓舞;很多老师网上阅读就去《旅途周刊》,因为这里是网站上的精华。而《旅途周刊》这些年来也成为众多教育杂志、报纸编辑记者选稿的基地。不仅刊登老师们的文章,也推荐了很多“博客之星”和专刊,成就了一大批教师。这些年,网刊的编辑换了几茬,但作为主编的我从没离开过,无论多么艰难,甚至因为别的编辑家中事故辞去编辑只剩我一个人时,也坚持下来了。无论出差在外还是工作多忙,都不会忘记每周五的《旅途周刊》,那怕熬夜到清晨,也要让老师周六早晨见到新的《旅途》。很欣慰,我们现在又有一批优秀的编辑在义务做着这项工作。而编辑的过程中,在为老师服务的同时,因大量的阅读老师们的文字,也在编辑中收获了智慧,提高了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可以说,我从《旅途周刊》的诞生起陪伴着她长大,《旅途周刊》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
读书,让自己感觉变得很富有——精神上永远不会空虚。我常常对朋友说,我的家里没有什么高档家具或者装饰品,但我拥有一屋子书,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读书,我不会计较生命之外的得失荣辱,我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我不会把工作只是当做工作去完成任务,不是只把学生当做等到我灌输知识的容器,我不会抱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我可以理性的去面对,快乐的去调整自我。因为,是书籍告诉我,是前人的智慧告诉我,人活着就该活的像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46 , Processed in 0.0636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