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下教研员的特殊职能和引领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10: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下教研员的特殊职能和引领作用
 
———我的人生成长设计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焕芹
 
我的人生充满着对父母、老师的感激,对党的尊敬、忠诚,对机会的渴望、珍惜,对事业的崇尚、奉献。
1981我在东辽县安恕中学高中毕业,当年没有考中大学,情绪十分低落,因家境贫寒,没有补习。在这上初中到高中的五年间,我几乎是自力更生,勤工俭学,时而母亲摘点家产的樱桃、李子、豆角步行到四里开外的镇上去卖,多数是自己上山踩玫瑰花、野菜到镇上去卖,上山刨药材卖,手掌磨起了厚厚的桨子,腿肿得很粗很晚都不能入睡。换来的钱只够交点学费(三元钱)、买点作业本,我坚持着读完了高中。以后我在日里、夜里想着上大学,梦见自己就在大学墙外徘徊,醒来哭了。我向往着大学的生活,我渴望机会同样赐给我这个农民的孩子。
1982年我不得不参加了工作,在安恕中学代英语课,三年后我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白诚师专数学系,1987年毕业。至今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已辛勤耕耘了二十五个春秋.曾经在平岗中学任过英语课和数学课,在东辽县职业高中任过服装专业课和数学课.连续十年担任职业高中服装班、家电班、音美班的班主任工作,近五年担任进修学校中学数学教研员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是我教学中的追求,培养合格优秀学生是我工作的定位。在教学中,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有素质、有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有的在大连、福州等地开办服装实体,有的升入上级学校,象音美班和英语班的学生都在我县中小学教学.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呕心沥血,使片片濒临茺荒芜的土地盟发着生机盎然的春芽!多少个严寒酷暑,我奔波在东辽县的各个乡间小路,去走访学生家长,多少个灯火澜姍之时,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二十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们可谓是桃李芬芳,他们还时常给我来电话,问寒问暖。这师生情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搁浅,也没有因距离而疏远。工作再苦再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爱我的学生们,我更爱我的职业,崇尚我的事业,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滴滴汗水浓浓情,换来的是更多的收获和无私的回报。
1992年到2001年这段教学生涯中,我曾三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一次市师德优秀个人,市、县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省级优质课、市优质课、市教学观摩课;被评为县德育先进个人;县优秀班主任;县先进团队工作者;县优秀党员;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县先进班集体,县先进团支部;本人曾被聘为县教科所、市兼职通讯员;二十几年来,分别在东辽教育、东辽报、职业技术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县、市、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我撰写的《以慈母般的爱心温暖着学生的心灵》在1993年辽源市第一届大型班主任工作会议上交流;2000年在教育局七一党员大会上作《熔铸心头的丰碑》的演讲。也许因为有了这一次展示的机会,教育局领导考查了我,并于20013月份把我调到进修学校中教部工作,我再一次珍惜机会,再一次感谢领导。无论领导把我安排在哪里,我都不会辜负重望。
理想是我前进的目标,是奋斗的目标,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认真是我工作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是我进步的阶梯,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研员的基础。研究是我成长的动力。新课程下我一如既往并勇于创新。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教育改革的时代,面对东辽教育的现状,针对我县中学数学学科教师情况,在过去几年的教研中,自己做到了“勤学、乐思、善教、培训、提高”十个字.在培养教师上我定位的方向正像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是使大多数教师成为天才的教育,而不像美国教育那样只是培养天才,培养个别尖子。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开拓型、有人格型的教研员。我的总体工作思路分类指导、分批培养、积极调动、肯干辐射的梯队式战略。为了今后能准确地把握课改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培训力度,积极搭建平台,发现培养典型,打造树立教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制定我的个人成长计划。
东辽县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比较特殊,人口多,底子薄。存在两少两偏的现状。一是专业教师少,在一百三十名左右的教师队伍中,有四分之一的专业教师(含第二学历),改科教师占整体教师的四分之三,三是年青教师少;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年龄偏大,近几年都没有新进大学毕业生。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实际困难。20013月,我刚来进修报到时,贺局长就说,目前中学数学学科教师队伍是最薄弱的学科,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与其它学科相比很不平衡。那时,我还怀疑,这么大的一个主要学科,怎么会呢?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视导工作,通过走进课堂听课、检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和老师们当面坐谈了解情况,有机会还听了其它学科的课,相形见绌,这才知道事实确实如此。此时我感觉压力很大,肩上的担子很重。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几年来自己默默无闻的工作、奉献,加之基层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征程中,教师们大刀阔爷地前进,坚持不懈地学习,积极勇敢地实践,使这种客观矛盾已渐渐解决,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良好趋势,学历、业务水平基本上不再成为课改的障碍,和语文、英语学科相比,大大地缩小了差距。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在平凡之中有令人骄傲的、也有令人高兴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发扬下去。
(一)加强培训,转变角色。
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必须要依靠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败。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全县中学数学实验教师中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工作。“头脑风暴”式的通识培训带领教师认识了新课程;“春风化雨”式的学科培训带领教师走进了新课程;“学习研讨”
式的校本培训则带领教师进一步实施了新课程。20028月,20032月、8月,分加组织了全县中学数学教师的课改通识理论培训;20042月、8月,分加组织了全县中学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与现场做课示范活动;20058月组织全县中学数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并邀请省二实验金颖教师、省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崔安玲老师前来指导讲学。使每个人都能在培训中有所得,在研讨过程中得到锻炼,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们的角色在沟通、交流、对话、切磋中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二)专业引领,稳步推进。
把教师发展的权力交给教师本人,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虽然建立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让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自定发展目标及计划。我采取的引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网上辅导(学科业务培训);二是资源共享(光盘和资料);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间接经验、借鉴直接经验)。规定凡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都要做一节汇报课、谈心得体会,使其与他人共享。五年来,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学习契机,并在寒署假期间亲自带领教师外出学习,带领教师到东北师大附中听课、到公主岭市三中听课,外出人员达三十多人次。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让教师起到辐射作用,带动了全县数学教师的成长,促进了整体推进和稳步发展。
(三)立体互动,构建网络。
课程改革是一项广泛、深刻、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合作与互动。为此,在开展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我构建了自上而下共同参与、立体互动的教研网络。
一是学校内部教研组之间建立的教研网络。二是学校教研组与片级教研组之间建立的教研网络,三是片级教研组与县级教研部之间建立的教研网络。在课改实验中,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引路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进行专业对话、平等交流、优势互补,达到了在合作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搭建平台,树立典型。
培养教师是手段,提高教师是策略,发展教师是目的。在新课改实施中适时为教师展示方华提供契机非常重要。
200210月,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学数学学科“我与新课程同步成长”教学现场会,会上有四位老师做课;200110月组织了全县10名教师参加市基本功大赛,8人获奖,而且是团体第二名,第一次走进了数学学科进前两名行列;2003年再次组织全县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有十几人获县级奖,有两名选手参加市基本功大赛全部获市级奖,其中宴平的关欣一人获说课一等奖和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两个奖项;2004年组织了县、市两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选活动,有十二人获县级称号,有三人获市级称号;2002年、2004年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有数十名教师获指导奖;有三所中学四名教师承担的“十五”实验课题,通过了市专家的验收,现已圆满结题,十多名教师承担的“十五”
实验课题,通过了县专家的验收,现已圆满结题;2003年、2005年先后有安恕中学的付延忠和安石中学崔标两名教师参加东北地区说课大赛均获一等奖;2005年为评定省级骨干教师提供了人选(辽河源中学的孙方玺,他已获省级名师称号);20056月安石中学崔标老师被华东师大教材组聘为培训专家(辽源地区两名之一);20059月至10月,通过校、片、县三级评选,选出本学科优秀教师六名,其中安恕中学的付延忠老师代表我县参加五校友好联盟送教下乡,宴平中学的关欣、安石一中的贺金花两位老师在全县课改阶段总结会上做课,深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称谓数学学科的两朵金花。值得欣慰的是我在2005年被评为辽源市优秀教研工作者,证明了我是一名很好的教研员,同时我倍增工作信心。
五年来,通过深入基层、听课评课、耐心指导、业务培训、信息反馈、勾通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了一批数学专业教师的成长,如王化春、周立民、付延忠、郝金龙等,促进了一批非本专业教师的成长,如崔标、关欣、邵庆峰、姜志欣、李海霞、王红、冷福平、刘佳琦等。
在共同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青年教师,展示了他们的才华,显现了青年教师在学科中的中坚力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输送了我县教育工作中吸取的后辈力量(仅2005年署期以来崔标、王化春、孙方玺、满国慧被提升为基层学校教导主任,关欣、王洪生被提升为基层学校团委书记)。可见,在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教研员的引领作用极其重要。
目前我县每所中学中都至少有一名学科优秀教师,计划在二年内培养学科骨干教师人数达到70%
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是:


一、努力完成新课程下教研工作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教研工作者的肩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教研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程改革的工作,促进我县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努力实现教研工作的四个转变。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如果我们再用过去传统的理念去进行教研,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固步自封”?因此,我要继续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学习省、市的课程改革的文件,积极参加省、市的课程改革的活动,学习新课程下教研工作的经验,同时对自己过去传统的教研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转变自己的教研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进行角色转换、重新定位的理论基础。
  1.努力使自己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研员,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和教师一块探讨问题。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一年内要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华师、北师、人教三个版的教材,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要了解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同基层教师一同成长。
  2.置身于学习化社会中,我要与时代同发展,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把学习看作是某种欲望的开始,但对我来说,学习是一种极好的乐趣,为保证学习的实效性,我要舍得花钱,订阅教育杂志、学科书刊,同时建立学习制度,在两年内学习完《课标》、《新课程实施指南》、《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比研究》、《新课程教学法》、《先进的教学策略》等书。学习微机操作技术,掌握课件制作原理,一年内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二年内全面展开培训,并初见成效。在二年内通过硕土研究生班的学习,使自己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从而获得结业。
  3.树立一种大教研观和两种意识
  大教研观——教育研究观,提出今后教研工作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学科教学研究上,而应该是研究教育。两种意识:一是问题意识,二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研究指导意识。
  (二)转变教研员的角色,与教师共同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呼唤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的同时,也呼唤着教研员在新课程、校本教研中,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进行角色的创新。
  1.“服务”是教研员的基本定位
  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服务是教研员的首要职责,也是我工作的基本定位。这就要求我要从过去的指导、裁判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要认识到自己也是课程改革的新兵、也需要转变。如我们开展的“五县友好学校送教下乡研讨会”,遵循“听课反思——共同设计——集中展示——多方评析”这样的工作思路,很好地服务于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工作。
  2.教研员的职能由过去的一元变多元
  从传统意义上讲,教研员的职能是“指导者”。新课程中,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与服务。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教研员又是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我们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同成长。
  3.教师及教研员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新课程下教研员不再是“权威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多年来形成的居高临下的指导者心态,放下架子,与教师之间“零”距离。其实,就教师和教研员的关系而言,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首席”是教研员的最佳定位,在合作共建基础上的“指导”是教研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的“服务”更是教研员不变的宗旨。
 (三)、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1.将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全上级的要求和任务。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亟待改变。在这方面我们做了新的尝试。2005年九月下旬,全县四片召开校本教研现场会,我们在为现场教师服务中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这次是同上课教师商量教学的设计,充分尊重教师们自己的见解、想法,根据其校本教研的主题我们只给了宏观的把握,更多的思考、操作的机会留给他们自己,我们没有束缚老师们的思维,少了许多“包装”,还给他们的是“原汗原味”的课堂,使与会老师们以他们为镜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并从中反思体会,使教研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我们感觉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将成为教研方式改革的主流。
  2.采用多种方式活化教研
  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主要采取自主参与式、平等对话式、捆绑合作式等教研活动方式。我们在教研中坚持三个原则:深入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及时性的原则。在校本教研中,制定了《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式、问题解决式、观摩互动式等都成为我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多种多样的教研方式正待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丰富着我们的教研“市场”。
  3.教研、校本培训、科研三位一体。
  教研是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也是基层教师喜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载体。科研是理性的科学思考。其全过程也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载体。而校本培训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培训方式,以其小范围、重实效、针对性强等优势得到广大教师的钟爱。根据三者的不同特点,我们一方面深入学校参与校本教研,发现共性问题通过集体教研解决,同时将校本培训的内容融为一体。我们又将区级以上的区域性课题、分设若干子课题,让教师分别承担研究和实验。如“小学数学中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教师们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讨、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将校本培训、教研与科研三位一体,既让教研落到了实处,又大大淡化了科研在教师心中的神秘感与高不可攀,全方位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
  (四)、转变教研内容,探索适应课改的路子
  新形势下,教师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教研内容的多样化,而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与评价方法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的首要内容。
首先,对于新课程,我们要分别从理论指导和实践观摩两个方面开展教研。通过理论指导,将宏观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之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应及时召开“新课程、新理念、扎实搞实验”和“教海探航”教研会。使老师们在实践、反思中获得教育理念的提升,并从活动中切实感受教学方式的转变。
其次,我们更要关注的另一个教研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着教育行为的人。如果仅仅从教育教学的技巧、方法上培训教师,忽视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工匠型”教师。但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因此,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我们更关注教师是否形成了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荣誉感,是否有宽容的健康心理,是否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一视同仁……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是“人文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中,我们凌河教学研究者要与教师一起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激情点燃激情,以心灵拥抱心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给教师注入实践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实现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
二、认真做好新课程下教研策略的调整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只有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改,并在课改中加速自身发展,才能提升,才能领先。在新的挑战面前,教研员与广大实验教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教研策略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
(一)教研内容──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难以预料,所以与原先教研内容多提前预设相比,新课程下的教研内容往往是紧紧围绕新课程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的。
1. 根据教师的需要安排培训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广大教师迫切需要了解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于是我把培训内容确定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识培训。目的是让教师宏观地了解课改的形势、背景、目标。二是学科培训。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教研活动就主要围绕其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展开,以专题研讨为主。今陆续举行“学生学习评价研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研讨”“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老教材、新理念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新课程论坛”“综合探究活动研讨”等多项学科教学专题研讨,形成发现问题──及时研讨──达成共识的新的教研活动机制。
2. 根据教师的需要依次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提炼、校本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中心内容。
在开学伊始就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遍所有学科教师的课,与他们交流新课程实施中的收获与困惑,并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新课程实施的看法和建议。经过调研,发现在课堂教学方面有的教师已有了一些创新,但收效并不明显;有的教师仍沿袭“老”做法;更多的教师却是不知所措。另外,在实验教师新课程实验反馈中,许多教师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为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把“在课堂教学中缩短先进理念与实践的距离”定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举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并逐步从表象走向深入,从一般的课堂教学研讨到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师评价、情景创设、综合探究活动等专题研讨。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争取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的创新逐步走向实质的创新,出现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一是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从一味地注重形式到更关注参与的效果;二是教学设计从一味地求新求异到更关注继承中的创新;三是对学生的评价由一味地赞美到更科学合理;四是由强调学生到更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五是课堂教学更富有个性化。努力创设融“情感、能动、开放、现代”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教师普遍认为“评价就是指挥棒,怎么评价学生就怎么教学生,新课程必须要有新评价,否则课改将会流于形式”。为此,我将在广泛征集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集体专题研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过程与结果并重、既注重全面但又要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原先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进行修订:保留传统的期末终端纸笔测试,仍实行百分制,但由闭卷改为开卷;增加课堂表现评价,实行等第制;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综合性、描述性评价。并在学期末制订《数学学科学生素质报告单》,在全县推广试行。此外,在课堂教学全面创新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和进行适时推广,2006年上学期开始将课堂教学模式提炼作为教研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把实验中学、安恕中学、安石中学、渭津中学定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展微格教学活动,2006年下学期开始在全县推广,2008年上学期实验结束。
(二)教研方式──呼唤校本教研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互动系统,即以县级教研活动为引领,以学片级教研活动为中介,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根本。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原先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光凭教研部门自上而下地组织一些研讨活动也可能只是解决一些皮毛问题,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所以各个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新课程下作为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教研组真正成为了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在实践中,我将确立对教师提出“三年成长目标”的基础(正在酬化),又提出“八个一”,即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编制一份试卷,制作一个课件,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袋。为保障每周两小时教研活动的实效,对基层提出教研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推动行动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讲“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活动,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除了教研组内的互相合作,还需要教研组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自新课程实施起,我们就将全县划分为四个学区,每个学区由4~5所学校组成,要求每所学校每学期承担学片级新课程教研活动一次。这样使每个教研组、更多的教师有展现的机会。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片级教研活动的示范、指导作用。一是通过调研和反馈,根据教师的需要组织片级教研活动,做好教师的服务和课改的服务工作;二是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信息、互相探讨,做好指导工作;三是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确立相关的课题,与教师一起做好研究工作;四是组织片级星级教研组评估,从课堂教学、科研能力、示范作用、协作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以促进教研组整体实力的提升。县级、片级、校级三级教研活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教研主体──凸显教师的全体参与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课堂教学研讨或其他专题研讨活动虽经常举行,参加者也较多,但往往上课者、评课者或专题发言者均事先指定,其余的众多参加者似乎成了专职的观众。新课程下的教研活动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参加者人人有任务。如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人人都要有一份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表,除用作小组交流外,在活动结束时还要上交归档。又如,在学生评价专题研讨活动中,人人都要提供相关案例;要求实验教师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周周有教学随笔,教研室每学期将优秀教学案例汇编成册等。其次,变统一大会发言为先小组交流再大会交流。小组随机组合,在小组交流中,由民主推选出小组长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者代表本小组在大会上交流,每一位参加者都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随着教研活动全员参与气氛的浓厚,逐步使教研活动的效益明显提高,使优秀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有些年长的教师也不甘落后,无论是撰写案例还是开设研讨课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年轻教师。让教师们积极投身课改,努力探索,为课改的深入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教研策略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急教师教学之所急,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这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与教研员的角色转换
教研员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一诞生就烙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诞生不久,在改造旧教育的同时,教育执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同时引进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推广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到了50年代中期的1956年,从省到县先后成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开始命名为教育教学研究室,后来从省到县经过多次更名。从80年代开始,从省到地、市、州先后更名为“教育教学研究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县市一级多数保留教研室名称,也有少部分更名为“教科所”的。这样一种教育研究机构,一直是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的管理机构。其性质为事业单位。由于它被赋予管理、检查、评价、视导教学的权利和研究、指导教学等业务职责,因此,它具有半行政性质。这个机构中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简称“教研员” ),相对于学校和教师也就形成了一种“指挥者”、“管理者”、“评价者(裁判)”、“检查者”、“指导者”以及“专家”、“权威”等等角色定位。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发展中,教研员这支队伍,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推行校本教研的今天,教研员的角色需要转变。这个转变,或许是痛苦的、艰难的,但却是必须的。
(一)从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
在推行校本教研的情况下,教研的重心下移,强调了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强调了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将是学校教育自身、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放下架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是教研员有所作为的根本途径。
(二)从评价者转变为合作者
评价实际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替代知识传授为本的价值观的时候,从观念到实践,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接受新理念上,教研员很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具体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教研员脱离了教学第一线,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说,没有实践的积累,他们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来源于书本和他人。他们没有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认识也就难免存在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来源于对于价值主体的认识。作为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应该是在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从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看,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成长和发展是师生双方的共同需要,但是具体内容和途径不一致。没有亲身的实践体验,价值判断难免带来偏颇。评价的主体应该重新确认。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是全新的,对教研员也是全新的。教研员需要补上实践这一课。但是,要教研员同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那就是苛求。从教研员的实际来看,在校本教研中应该与教师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倡共同实践,共同反思,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以求共同成长和发展。
(三)从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时候,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将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即时交流,改变原来以讨论教材、讨论教案、研究考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模式,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赋予“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新内容: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例如围绕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活”;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应该怎么备,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防止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总之,摒弃知识传授为本的教学观念,实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这里,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还有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更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再检验,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和教研员自身发展的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相长”教育理想也将赋予新的内涵。在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中,教研员大有可为。
(四)从检查者转变为引领者
教研员应该在专业研究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强调的是水平指导,由原来的指令性研究转变为指导性研究。以往学校教研围绕教研室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教研室的教研,教研部门秉承教育行政部门的旨意,制订出若干条条框框来“规范”教师的教研。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大力提倡鼓励教师上好自己的课,解决好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过去重布置、检查、评比的做法应该改变,教研员从“检查者”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重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身加强学习,与教师合作,共同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做好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研究中心与基层中小学校沟通工作,发挥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作为教研员来说,首先要做好跨学科、多视野、综合性理论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校本教研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创造性的经验。由此,教研员才能完成由过去的忙于布置、检查、评比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做好调研、协调和服务工作。
校本教研的引领者中,从学校自身来说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校长,从教学角度来说,应该是教研员。教研员完成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还有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反思以往教研工作的得与失,反思传统教研同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的地方,不能抱残守缺。第二应该同一线教师合作,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和互动,向教师学习,从教师的实践中吸取营养。第三应该认真刻苦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跨学科、交叉的理论,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第四,应该力戒崇尚清谈的不良习气,亲自动手,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题研究,并且吸收一线教师参加研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只有在这四个方面下了功夫,才能彻底地完成从检查者转变为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四、新课改背景下我(教研员)的角色咋变?

教研员,也称研训教师,又称基层教育研究者,一个既非教育实践者,也非教育理论研究者,更非教育行政工作者,却又都沾边的特殊群体。曾几何时,教研员凭着职业的优势,被基层学校校长、教师视为“领导”、“专家”而高高居上。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化,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转变教研部门职能,改变教研员角色及工作方式已刻不容缓。那么,教研员到底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课改需要呢?


为一线教师雪中送炭。具有诚心诚意为基层服务的精神是做好教研员工作的前提条件。随着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如何为基层学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研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把工作不仅视为职业,更视为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事业。这就要求教研员克服浮躁功利的狭隘心态和安逸懒散的工作态度,增强真心实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深入教学一线,倾听学校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为他们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对他们既不厚此薄彼,也不指手画脚,而是热心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对他们有求必应,同时要善于发现典型,精心培养,乐做伯乐,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真心帮助教师不断成长。


学无止境,不学则退。我们正处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无止境,不学则退。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需要教研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孜孜以学,不仅要吃透教材,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行政部门的课改文件,先行把握课程标准精神,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哲学、美学、艺术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自己每年要订几本学科教研杂志,随时了解学科教改的前沿信息,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并进行摘录,分类整理,善于积累资料。不要错过每次参加学习培训、听讲座、考察学习、向专家请教的机会,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亲临课堂教学第一线。教研员的根在课堂,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员不能远离一线,浮在上面,闭门造车,也不能应付差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进行听课调研,而要身临其境,扎到学校、扎到课堂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身份,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查看教案作业、指导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互动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研员应亲自下水上实践课,体会课改的冷暖,通过实践获取真经,和教师在课改中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教研员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和教师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要向教师传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宏观要求,并把教学一线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当好上级部门的参谋,为其提供决策咨询及各种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教学实际,开展诸如教学质量分析、评优课总结、中考高考复习指导、课改经验交流、举行观摩课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及组织各类课题研究。这需要教研员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合作交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调好上下级各种关系。每次活动前,教研员要结合活动内容制订周密的活动计划,精心安排活动程序,保证活动井然有序,高效、圆满地完成活动任务。另外,在日常评课、公开课等业务指导中,不能用自以为是的“成功经验”和固定模式去限制、规范教师,允许教师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介入到课堂教学中,和教师打成一片,建立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

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创新是事业成功和不断发展的灵魂。《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研员应具有这种因时而化、与时俱进的“日新”精神,克服工作中的思维定势,告别轻车熟路的工作模式,摒弃落后的工作经验,不断开拓进取。教研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迎合盲从。教研员更要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不断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教研工作不要总局限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开展评优课、进行各种经验总结等老套的工作思路上,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区域性经验交流、送教下乡、论文交流、互动评课、网上教研、写教学反思日记等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做一名思想超前,具有鲜活个性,不可替代的新型教研员。
以上是我在教研工作中树立的目标。根据我县实际,在具体实施总体目标中我首先要做的是:
分类指导、分批培养、积极调动、肯干辐射的梯队式战略,为实施名师工程奠定基础
第一阶段:分类指导、分批培养
从2006年2月份起,本人开始对全县中学数学教师实行岗位练兵、随机培训。其计划是:
“分批培养,重点打照,骨干辐射,短期见效”.今年一年内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30%),二年内培养70%,三年内使所有在岗的数学教师都成为过硬的、合格的、适合课改的一流教师。具体做法和时间是:从2月份起,定期对各中学学科骨干教师、学科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半个月培训一项内容,如写一份说课稿(时间是2月20日~2月30日)现已完成了第一项,保存在本人邮箱;写一篇教学反思(3月1日~5日),撰写一份教案(3月6日~20日),上网查询有关微格教学内容(3月21日~31日),设计一个导语(4月1日~15日),设计课时结束语(4月16日~30日),设计课堂提问(5月1日~15日),设计主题升华(5月16日~5月31日),中考模拟练习(6月1日~6月15日)、每人出两套题,教学命卷和写质量分析(6月16日~6月30日)、每人上交一份期末试卷和一份质量分析。制定标准,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有不同意见,限期提高。2006年7月份起另行安排练兵、培训内容。

第二阶段:积极调动、肯干辐射

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充分调动老、中、青年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课改的伟大实践中来,让受训教师做示范、树典型,带动其它教师一同成长。


以上目标实施时间为二年,到期验收成果。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 既然选择了教研员这个职业,既然是学科的领头羊,那就要豪不迟疑地带领这支队伍奋力前行、英勇拼搏。因此,我要竭力为培养一批专业化教师,建设一支精良数学教师队伍,塑造东辽教育新形象,开创教育美好新局面而积极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与其他同志一道,协手共进,发挥教研员的职能和引领作用,为振兴东辽教育谱写新的乐章。

东辽县中学数学学科教师队伍
梯队式培养规划表
全县一百多名数学教师将分成四批,利用二年的时间培训达到各项专业技能达标,时间从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止。具体计划见下表.
第一批:每校1—2名青年骨干教师
培 训 内 容及 形 式
达 标 指 标
合格时间:2006年7月
验收人:

1新课程下的说课技能                         2新课程下的评课技能
3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技能                         4教案设计技能
5导语设计技能                                 6板书设计技能
7结语设计技能                                 8习题设计技能
9提问设计技能                                 10创境设计技能
11教学方法技能                                12学习方法技能
13教学资源开发技能                             14教材创生技能
15课件制作技能                                16解题技能
17作图技能                                    18讲微型课技能
19讲课技能                                20写数学日记、论文技能
第二批:每校3—4名名教师
2006年12月
第三批:每校5—6名教师
2007年7月

第四批:达到全员                                2007年12月完成并验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06 , Processed in 0.0927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