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时期的“多声部”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3:4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的“多声部”语文教育


    唐晓敏



    近来,民国时期的几套语文教材引起人们的兴趣。王丽发表“安身立命少年书——重温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称这些教材语言优美、典雅、亲切,而且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3套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确实比较活泼,但这些白话课文的教材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内容过于浅显,实际上是低于儿童的精神发展。对此,一些“过来人”有深切的体会,刘锡庆回忆自己当年学语文的情形时就说:这些“白话课文,实在是太‘水’了,不是记不住就是记住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本身的‘含金量’太低了,不能终身受用。……它不能作为‘文化积淀’存留下来以长期使用,这真是一种智力开发上的极大浪费!”
    今天,这些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之所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意外的惊喜,实际上是因现在的语文教材过于死板。

    在当时,这些教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许多学校并不使用这些白话教材,而是仍然让学生学习文言的经典篇章。许多“过来人”“回忆自己童年的语文学习经历时,都讲到这种情况。如周汝昌先生回忆早年读书生活时就说:他入高小时,课文都是历代短篇名作精品,从《苛政猛于虎》到《岳阳楼记》,从《秋声赋》到《病梅馆记》,……篇篇打动心弦,引人入胜。”
    他所学习的小学课文,竟有《岳阳楼记》、《秋声赋》、《病梅馆记》,在今天,这都是初中及高中语文教材中才有的课文。同样,建筑学家曾昭奋讲,他小学五年级时所学课文就包括《与吴质书》、《陈情表》、《兵车行》、《岳阳楼记》、《圆圆曲》。考古学者佟柱臣11岁时上小学,他所就读的白土厂边门小学,除了算术、国语之外,还学习《论语》、《孟子》、《诗经》、《唐诗》、《幼学琼林》和《古文观止》。
    文艺理论家黄药眠上高小时,所读的课文包括《滕王阁序》、《进学解》、《赤壁赋》等等。黄药眠说:“在这个高等小学读了三年以后,我的古文写作基本过关。《滕王阁序》我读了五遍就会背诵了。什么史论、游记等,我都能写了。可以说,我的写作的基本功,在县立高等小学已完成了。”

    民国时期的教育,有“新式”的学校教育,也仍有私塾教育。许多人是在私塾里接受教育的。而私塾教育,自然是读古文的。如建筑学家陈从周讲:“我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文艺理论家敏泽:“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他还说到:“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

    那时,还有些人不是“上学读书”,而是在家庭接受教育。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童年时在家里接受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私塾先生,朱光潜从六岁到十四岁一直追随父亲学习。十五岁开始去读了小学,读了半年高小,便升上了桐城中学。知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少年时候也是这样。他受教于伯父。伯父对他的教育起点很高,连当时一般私塾常读的书如《古文观止》等,都被认为是“俗学”,十多岁的程千帆,直接读的是《诗经》、《左传》、《论语》、《孟子》、《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书,这确实是非常严格的正规的古典训练。霍松林四岁时,他的父亲即教他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接着循序渐进,从《论语》开始,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并作对联、诗、词、散文。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他父亲才送他到新阳小学接受现代教育。文论家王运熙讲:“我五六岁时,他(父亲)即教我念一些唐代绝句,引起我对古诗的爱好。我在九岁时初小毕业,父亲叫我留在家里在他指导下学习,以读古书为重点。这样一直到15岁进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里,我先后读了‘四书’、《诗经》、《尚书》、《左传句解》、《史记》(选本)、《楚辞》、《古文观止》、《六朝文挈》、《古文辞类纂》等文史古籍。父亲略做讲解,主要让我自己诵读,每篇诵读数十遍,达到能背诵或接近背诵的程度。”

    不难看出,与当时的学校语文教育相比,私塾及家塾教育,有其突出的优长之处,这就是高质高效。私塾教育所选的都是第一流的作品。应该承认,儿童接受这种古典教育的当初,并不一定都喜欢。但对将来确有重要意义。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谈到他背诵《论语》、《诗经》的经历时说:“我在幼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也像吃橄榄一般,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

    总之,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具有“多声部”的特点。学校的语文教育与家塾、私塾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学校的白话语文,着眼的是“现实、普及、实用”。其内在的思想基础,是当时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教育学上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而私塾、家塾的语文教育,其思想则与美国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有相合之处,着眼的是孩子一生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最有价值的,不是几套语文教材,而是当时教育的自由、宽松和多元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51 , Processed in 0.06902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