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课贵在有趣、有味、有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4:2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课贵在有趣、有味、有效
——《神奇的饼干》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评析: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刘仁增

一、故弄玄虚,先声夺人
师:今天上什么课?
生:作文课。
师:饼干课。
生:啊?!
师:(手举饼干)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饼干。来这的前一天夜晚,我把它塞进行理箱,准备带它来,它可高兴了。夜里,在梦中我听到了饼干先生对我说:“听说你要给XX的小朋友上课,请你帮我做件事,好吗?”我很好奇,就问:“做什么事?”他们说,多少年了,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长相都是圆圆的,一成不变,一点个性都没有。他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你们帮他改变一下身材。你们想帮他吗?
生:想。
【简评】作文教学应该有两重意义,一是写作情感的诱导,二是具体方法的指导,而前者则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与败,效果的高与低。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一开始就重视学生习作心理和情感的优化。陈老师显然是深谙此理的。你瞧,一个“饼干课”就大出学生意料之外,让他们兴趣顿生;继而,“饼干托梦”又赋予教学以神秘、虚幻的色彩,让他们跃跃欲试。如此一个接一个的故弄玄虚,不仅把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阴霾一扫而光,还不断刺激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心理期待:这“饼干课”会怎么上?饼干的身材又如何改变?
二、巧抖“包袱”,出奇制胜
师: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想改就需要特殊的工具。饼干先生要求——用大家平时用来吃东西,又能说会道的嘴,来把他雕琢打造,变成各种样子,各种形状。饼干先生还交待,为感谢大家,边角料可以让大家吃,你想想塑什么就塑什么,越有个性越好。工具会使唤吗?同座互相看看,看看我们这张嘴,内外部都有哪些器官?哪些部件?
(生互相张嘴观察)
生:有牙齿。
师:有没有牙齿没长齐的?(众笑)
生:还有舌头,再用上牙齿。
师:还懂得综合使用。
生:用嘴唇。
师:牙齿有没有不同?
生:旁边的牙叫犬牙。
师:也叫什么牙?
生:狗牙。(众笑)
师:其他动物可称是狗牙,人可不好这么说,它还有个名字叫“虎牙”。
生:还有门牙。(学生边说边露出门牙)
师:说得好。长在最后面的又叫什么?
生:大牙
师:刚才,这么多的工具大家都记住了吗?有没有办法记下来?
生:写下来。
师:好。老师和你们一起写。你们要写得又快又好。
(师板书:“唇

牙:虎牙、犬牙、门牙”
学生记录)
师:该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生:门牙能咬。
生:虎牙能磨食物。
师:虎牙能磨吗?再看看。
生:虎牙可以撕,大牙才是磨食物的。
师:门牙除了咬食物,还可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还可以啃。
生:还可以挡东西,不让东西漏下来。
师:观察细致。舌头呢?
生:可以卷舌。
师:吃东西时呢?
生:尝出味道。
生:舔嘴唇。(做动作)
师:那嘴唇呢?
生:嘴唇可以抿。
师:这么多功能你们记下来了吗?(生听后记笔记)
师:(巡视)练习一种边听边记的本领,长大后非常好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
师:准备好了吗? 来,每人原材料一块。(师发饼干)工具自备!我喊一、二、三,你们就开始!可不能犯规哦。
生:好。
【简评】相声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因为相声有“包袱”。受人欢迎的相声,一定有着高超的“设包袱“和”抖包袱“的技巧和时机。这一环节的教学,颇有点“抖包袱”的意趣和成效:正在学生为如何改变饼干的身材而犯嘀咕时,教师逮准机会,“抖”出改变饼干身体的特殊工具——牙、舌、嘴唇。吃饭的家什何时也具有了雕刻的功能了,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捧腹之事啊!于是,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强化,潜意识里觉得这节课一定好玩、刺激,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如此,他们如何不格外用心投入呢?
三、妙设“机关”,强化刺激
师:准备。一——,二——,停!
(生张嘴,把饼干放在嘴边,听到老师“停”后,都笑了。)
师:同学们,我们呆会儿就要让饼干先生变身,有可能是件艺术品,也可能体无完肤。饼干先生从千里之外的福州来看你们,那么相信你们,多么有情有意啊,你们是否再仔细看看他,记住他先前的样子,记住他原先的香气,看清他们脸上或者身上的特征,还可以跟他说句悄悄话,摸摸他。再像刚才那样记下关键词。
(学生看,闻,说悄悄话,并认真记录)

(师板书:“原样”后巡视)
师:谁来说说自己记的关键词。
生:它的形状像太阳。
师:说关键词。
生:圆圆的。身上有许多小洞。
师:再简洁明了些。
生:圆圆的,小洞。它身体的旁边有一圈像花瓣一样的东西。
师:关键词——
生:花瓣。
师:对了,这就叫记关键词
师:有没有记录味道?
生:香。
师:不够准确,太一般了。
1:奶油,芝麻香。
2:淡淡,葱香。
师:还观察到什么?
生:他的身上凹凸不平的,有葱花和芝麻
师:像什么?
生:像que斑和青春痘
师:想象力非凡。
师:谁记了跟饼干说的悄悄话。
1:我说,我要把你雕成一艘船。
2:我对他说:“你放心,我会很小心的……”
……
师:大家用上了手,眼睛和鼻子还有脑子。要观察,少他们可不行。好,准备开始。一,二——停!为什么停?
生:不知道。
师:老师看见同学们想雕饼干的样子十分可爱。谁上台把刚才的样子让大家看看。
(一生上台,张嘴“啊”的一声)
师:慢点,定住!(生定格)你们观察到了吗?仔细观察记录下来。
(生记录)
师:记了哪些关键词?
生:眼睛、嘴巴、鼻子。
师:观察较细致,但没有把握住特点。看仔细他的动作,神态。
(师板书:动作
神态)
1 :大大的
山洞

师:这下观察得细致了,还用上了打比方。生动!
2:迫不及待
师:这个词形容得特别准确,这是大家的心理活动。
(师板书:心理活动)
师:谁还有其他的关键词?
(生交流
生记)
师:好!预备,一,二——
生:停。(众人笑)
师:老师可没想停,你们想停下来干什么?有没有人又发现什么?
(生笑,回答不出)
师:可以看看同学的表情、动作,还可以把周边的环境记下来。
(生又观察记录)
师:真的要开始。请大家集中注意力,边创作,边观察体验,把自己的创作过程,感想,体会……用简单的关键词记下来。预备,123——开始!
(学生开始创作,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记录得较少)
师:现在有一个同学在纪录,两个了,五个了……
(听了老师的话,学生陆续开始记录)
……
【简评】饼干课”虽然好玩,但决不能上成游戏课,还得把精力和重点落实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上。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获取有效的习作素材。如果纯粹地指导学生看饼干形状、闻饼干香味,说心理想法和看同学如何观察,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由于内容的陈杂和步骤的繁复,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厌烦心态,影响观察效果。为此,陈老师巧设“小机关”,即在学生想咬未咬饼干的当口,喊了声“停”,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咬饼干身上转移到观察上。更见匠心的是,每次“停”之后,都要求有不同的观察任务,或饼干的外形特点,或同学的表情动作,或自己的心里想法,并引导一一记录,目标明确,有序有效。这样,虽然观察的对象较多,但有了“停”这个“小插曲”,就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观察成了情趣盎然的娱乐活动,学生当然乐此不疲,从而为有话可说打下坚实基础。
四、对话指导,妙趣横生
师:时间到。谁上来展示一下作品,请把作品和记录本带上来。那么大家该做什么?
生:当裁判。
师:裁判是否也要适当纪录,待会儿判决才有依据,这叫不打无准备之战。好词句也可以学习借鉴。另外,提醒大家要仔细倾听选手的介绍,如果觉得好,可以伸出大拇指夸奖他,鼓励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觉得不妥的地方,可以用表情,手势提醒他。比如,皱眉、摆手等,但不要叫出来打断他的发言,好吗?

生:我想把饼干变成一条船。
师:介绍作品,首先要介绍自己。
生:我叫杨洁。我的作品是一只熊。我觉得饼干很好吃。
(众大笑,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摆手)
师:各个评委,给个分数。
生:一百分。负的。
师:没听说还有负的一百分。
生:五十分吧。
师:为什么?说理由
生:因为他雕得不像熊。
生:他介绍得不具体,是怎么雕的要说一说。
师:你接受大家的意见吗?改改吧!
生:我本来是想把他雕成小狗的,先咬一口,饼干太脆,裂了,小狗的头没了,我看了半天,觉得更像狗熊,就又要了一小口,把它的脚咬了出来。
师:改一个字。
生:雕出来。
师:“雕”用上引号就更准确了。
生:我又用虎牙把它的头慢慢啃出来,一只狗熊就雕成了。
(学生有的竖起大拇指,有的想鼓掌)
师:小狗变狗熊。有意思。这回可打多少分了?
生:91分。
师:说说理由。
生:他想象力丰富。
生:他说得比刚才有进步。
生: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
师:勇气可嘉,还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奖励你一枚饼干勋章。
(生鼓掌祝贺。第二个同学上台)
师:说说创作过程。用上记录的关键词。
生:我先看它,用指甲先划出一条船的样子,再用牙齿把咬掉多余的,就成了一条船。
(生竖拇指,)
师:评委打分?
生:99
师:理由
生:雕得很像,说得很清楚。
师:一分扣在哪里?
生:比刚才同学说得详细一些,但还没有说具体。
师:用什么工具?
生:用牙齿、口水和嘴唇。
师:怎么用的?
生:我先用舌头舔了舔,没想到饼干一下子就“趴”(四川方言,“软”的意思)了。(众笑)
师:顺序听懂了没有?过程说清楚了吗?
生:还没有。
师:回忆一下,你开始想做什么,怎么做,后来呢?
生:我先捏着饼干看,突然想把它雕成一只船。于是,我用指甲在饼干上划出一条船的样子,再用牙齿小心地咬着饼干多余的部分。这样慢慢地咬着,眼看大功告成,没想到,用舌头舔的时候,唾沫沾上了饼干,饼干一下子就“趴”了,“小船”成了“麦霸”(众笑),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
师:从大家的展示情况看,我们班有未来的艺术家、发明家……,因为你们都具有艺术家、发明家特有的东西,敢于想象,敢于创造,不怕困难。
【简评】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面,这是运用阶段。作文教学也离不开这三个环节。有了前面教学的接受信息(看、听)和处理信息(思、悟),运用信息(说、写)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环节的关键,也是最显教师教学功力的,就是如何现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说顺、说好。陈老师显然对此是上心的:当学生的表达限于简单的“我的作品是一只熊。我觉得饼干很好吃。”和“我先看它,用指甲先划出一条船的样子,再用牙齿把咬掉多余的,就成了一条船。”时,教师通过与同学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提出意见,这样,说话的同学自然就明白自己的话简单在哪里了,还懂得该如何补充、修改。由于有了切实的指导,学生再说时,明显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畅谈感受,引发回味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要说再见了,我想问问大家,大家下课之后还会记得我吗,还会记住这节课吗,还会记住这催人奋进的获奖感言吗?能记住的举手?
(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一年后能记住的举手?五年后?十年后?
(学生举手人数逐渐减少)
师:怎么办?
生齐答:写下来
师:对,课后请大家写下来!要可以选取印象最深的人,最有趣的事,记录下快乐的,又让人感触深刻的瞬间,还可以根据内容取一个充满魅力的题目。
师:其实,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创造,缺少行动。希望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想——多观察,多思考,多创造。相信聪明,好学的你们一定会变,变得更可爱,更快乐,更有智慧。——就像这间教室里墙上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来带来变化!”下课!
【简评】作文教学必须努力落实“作文即做人”的教育教学观。课末,引导学生回味愉悦的学习过程,强化成功的情感体验,并送出美好的祝愿,使得课堂教学飘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的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总评】
如果你亲历这堂作文指导课,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忘情投入、兴趣盎然而拍手叫好,不能不为教师的精妙构思、激情演绎而赞赏不已。究竟原因,就是教师全力落实三个“关注”:
1、关注情感的激发。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因为兴趣与自信心是写作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而这恰恰是写作课中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与材料搜集而忽视这一“内驱力”的激发,是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没有内驱力,学生就不会更不愿去主动思考,去主动挖掘生活经历中的素材,这正是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大量产生千人一面平庸之作的根本原因。纵观整节课,从出人意料的导入到制作工具的亮相,从引导观察的“定格”到片断指导的热情评价,学生的习作兴奋点不断被触发和调动。就在这种愉悦的情境中,内心的情感与积累的语言碰撞,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进入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2、关注思路的开拓。上海举办首届WTO培训班时,一位老师的开场白是:“我们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们愿意同你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我们一向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习作的完成必须经历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想好是写好的前提。而我们平时的很多作文教学,往往与之相反,老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训练上,忽视了让学生想——思维训练。陈老师则致力于学生“想”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饼干的外形就有了不同的想法,又对如何给饼干变身有了不同的思考,又对片断写法进行指导和整理,得出大致的写作思路。如此一来,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3、关注个性的表达。《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这节课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选材打基础。作文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有较扎实的生活基础作后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会积极地去关注。这节课,陈老师独具慧眼,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物“饼干”玩起变身术来,这不正对学生爱玩的胃口吗,于是,不同的学生就有了自己不同的“变”法,就为个性表达创造了条件。二是导说做保障。教师通过片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引发,并且通过“温馨小提示”启发学生把想要写的情节说具体。这样一步一步地展开思路,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4:41:43 | 只看该作者
  习作:呼唤个性化素材的积累

台二小 曾哲
[摘
要]:
个性化素材的积累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摄取素材、教给形式各异的积累方法;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储存素材;开展丰富多样的素材交流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个性化素材,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关 键 词]:习作
个性
素材
积累

学生写作文感到困难无碍乎两个原因:一是无话可说,缺少真情实感,这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二是有话说不出来,这是因为缺乏语言积累。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变强化指导为注重积累。可见,习作水平的提高首先要从积累习作素材入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着重在掌握大量的素材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习作的材料库。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标本兼治的好方法。在此,我在实践中以张扬学生主体性为前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重在日常生活中为突破口,指导学生个性化习作素材的积累,促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写出鲜活的、有个性的作文。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拓宽渠道,多摄取
教师应该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摄取的渠道,让他们学会从自己选择的渠道摄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只有拓宽了摄取渠道,才能有源头活水。
   1、观察摄取。
   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自我的、独特的方式观察周围的一切,平时应融入生活、关注自然,了解社会,拓宽学生观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动态观察与比较,发现其中的亮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自觉地用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用活化的语言记录下那美好的镜头,描绘出生活的情趣,以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习作水平。
   2、阅读摄取。
   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其思想内容、行文思路、语言艺术等,从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技巧。阅读课外书籍,并把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使课堂所得的读书方法迁移于课外阅读,从中丰富认知,化知为能。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科学地读书,大量地阅读,积累个性化素材储备,为以后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摄取。
每个人在自我生活中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有娱乐的轻松,学习的压力……这些丰富的情感,存在于自我生活中,每一点都可能成为最美的文章,让学生以笔为抒情的工具,将自己独特的情感闪耀在个性素材库,成为个性化习作用之不竭的资源。
     二、巧把金针度与人——激活形式,乐积累
个性化习作素材的积累和储存,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积累气氛,教给学生形式各异的积累和储存方法,把“金针”度与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累热情更加高涨,从而建立个性化的材料库。
1、素材积累的形式。
要想让学生头脑中的“语汇仓库”日益丰富,写起文章“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教给积累的方法很重要。比如:图文式、剪贴式、简画式、述说式、背诵式、摘记式、新闻式等等。
  2、个性化素材储存的方式。
素材分类后的个性化储存是积累个性化素材的关键环节。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方式储存素材,提高驾驭和分析素材的能力。我们认为学生只有对素材进行筛选、分析、记忆、思维、积累,并进行个性化、系统化处理,使之上升为知识,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形成个性化习作。素材储存的方式还有很多,学生乐意用的所有方式都可以。如:积累表储存、笔记储存、网络储存等。
三、自在娇莺恰恰啼——倡导交流,齐分享
   可共享性,是素材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演讲、交谈、会议讨论、展览等)、和各种人(如同伴、老师、家长等)的交流,主动向对方提供一些全新的东西,通过交流时素材间的多次碰撞,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使原有的生活经验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持对交流过程的浓厚兴趣。
1、召开“新闻发布会”。所谓“新闻”,就是平时看到和听到的事件,包括前一晚新闻联播中的重点话题;路上(上学、放学)见闻;同家庭成员早、中、晚接触时发生的事情及感受等。每天利用晨间谈话的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举行“小组信息发布会”,请学生自由谈谈最新新闻,让每个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搜集到的新素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信素材,增加了素材量,又有利于互相鞭策,促进素材的广泛搜集。
  2、开辟“信息角” 。班级黑板报的一角,开辟“信息角”,每天轮流由四人小组负责,对各组交流后递交上来的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选取符合“世界之事”、“国家之事”、“身边之事”这样几个要求,又是最“新”的信息,然后通过求证(查询有关资料或征求他人意见),辨别信息的真伪,最后将来源正、真实可靠的信息摘抄在“信息角”,并注明集者及出处,以激起学生的积累热情。
  3、开展“佳作大放送” 。每周从学生的优秀习作中,挑选一些同一专题的优秀习作,让写得好的学生以小作家的身份走上讲台,读自己习作的全文或精彩片断,并交流体会感受,然后张贴上墙 。再从中选择佳作向学校广播站、少儿报刊社推荐发表,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隔周进行一次佳作点评。
  4、开设“三一推荐台”。 “三一推荐台”指的是“每日一成语”、“每日一警句(格言)”、“每日一文”。凡是推荐成语、警句的同学,要讲清意思,讲明出处,讲好用法;推荐短文者,须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
  5、举办“名句交流会” 。“名句”可以来自书籍、报刊;可以来自电视、广播;可以来自诗词、歌曲。交流时,先四人小组交流,指定一人做好记载(采用轮流的方式),然后由该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以积累准确、多者为优胜组。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唯有丰富的、个性化的积累,习作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教师只有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特色的习作素材引进习作教学中来,积极地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角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情感生活及自然界中多层次地观察,捕捉事物的特征,发现其中的与众不同,力求有创意地积累习作素材,才能让学生逐渐进入写作“佳境”,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成功习作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叶圣陶《作文论》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4:38:24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4:30:39 | 只看该作者
合理利用读者意识
打造绿色写作生态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摘要】“读者意识”是写作生态链的一环。“读者意识”被忽略,容易导致写作生态恶化。我们要合理利用“读者意识”,在习作伊始,让学生明确“读者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在修改阶段,引导进行互改,加强“读者意识”,提高其内省力;多形式展示,彰显“读者意识”,提升其自信心,从而打造绿色的写作生态。也要避免滥用“读者意识”,影响写作生态。
【关键词读者意识;内驱力;内省力;自信心;写作生态

“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心目中必须有自己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在内容的确定方面,还是在形式的选择上,都要为自己的读者群体考虑。而“绿色写作生态”指的是,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内省力、自信心,形成学生真正喜欢作文的理想境界。合理利用“读者意识”,就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习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强化其习作的读者意识,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虚拟地写”的泥潭,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从而恢复作文应有的情感、生机与活力,全面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益。
1 “读者意识”是写作生态链的一环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四大要素之一。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里曾明确指出,“文学活动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
国际写作组织既提倡“为自己写作”,也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亦告诉我们,读者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写作是一种交流,是作者以作品为中介与读者的交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受到“潜在读者”的制约。读者的需要制约着作者题材的确定和主题的提炼;读者对作品的反应、评价,影响着作者对作品的修改以及其他的写作。只要是写作活动,就必然少不了“读者意识”。因此,可以这么说,读者是写作“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小学生的习作固然其特殊性,但“读者意识”同样不可或缺。只是由于小学生还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在低年级主要形式是说话、写话,重在训练,“读者意识”并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写命题作文时,“读者意识”问题的重要性才逐渐显现出来。但总体而言,小学生的读者意识是朦胧的、薄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加以提示与引导,并辅以必要的训练。

2 “读者意识”被忽略,导致写作生态恶化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中,
“读者意识”问题往往被忽略。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一般都围绕着“写什么”和“怎么写”展开教学,至于“写给谁”、“为什么写”,则很少关注,当然就谈不上进行扎实的指导。有人曾尖锐地指出,学生从学习写作的第一天起,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一人。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未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21
过于强调“练笔”性质
由于小学生的习作在客观上,具有很强的练习性质,因此不少老师认为既然习作是练笔,既然强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应让学生放开胆子,自由写作。这样,在强调作文个性化特征的同时忽略了写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交流,导致了“为练而练”,“为文而文”现象的出现
2﹒2
片面强调习作的应试作用。

不少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习作指导上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多数是主题先行,重视指导写什么,怎么写。尤其偏重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导致学生眼里只有为“考”而写。至于写作的娱乐、交流、抒怀、自省等其它功均被淡化、虚化,因此就谈不上为谁而写。
23
学生惯性使然。
因为缺乏“读者意识”,学生写作对象就缺乏指向性,所以学生习惯地把习作视为作业。既然是作业,完成就好了;语文老师成了唯一的读者,只要应付迎合老师就行了,何况老师看不看,改不改,还说不定。所以有人说:“老师做的最多劳而无功的就是批改作文”。老师无效批改,学生缺乏“读者”的互动、激励、支持,缺少习作的神圣感、自豪感、幸福感。相反,挫败感和惰性却与日俱增。在这种不良写作心态和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写作意识变得模糊,写作兴趣降低,习作水平难以提高。
3
利用读者意识,打造绿色写作空间
综上所述,“读者”是写作中的必要元素,“读者意识”在习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关注学生习作中的“读者意识”问题。在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了,“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了“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要求,到了第四学段(7—9年级)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习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问题,在写作、批改、展示等环节中进行有机渗透,巧妙指导,让学生在习作中逐步培养自觉的“读者意识”,让其成为学生写作的基本素质,使“生活——学生——习作——读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写作生态,从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1习作伊始,明确“读者意识”,激发内驱力
指导学生动笔写作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读者意识”问题。也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读者对象。比如,可引导学生先行自问:这篇文章的读者是谁?他们最想了解什么?我最想跟他们分享什么?”“我的文章能让人读懂它吗?”“我的文章能吸引、感动我的读者吗?”……让学生在预设读者的前提下练习写作,与虚拟的读者互动,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写作情境,进行角色转换读者意识的启发下,学生的言说欲望会逐渐增强,写作思路会更清晰,语言表达也有意识地规范,能避免自说自话,并逐渐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这种内驱力的激发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因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32 互动修改,加强读者意识,提高内省力
利用互动修改,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互评、小组评、美文欣赏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修改,让更多的同学成为读者,赞赏评价或提出建议意见。通过评头论足,“咬文嚼字”,“佳作共赏”……写作学生能和更多的读者互动,保持动态的交流状态。再引导他们根据读者”的评价以及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学生与读者的思维产生碰撞,在修改过程中主动反思自我写作的得失,进而使习作臻于完美。这样的修改与单一的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相比,学生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同学的评价中,会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价值所在。而其它读者也在欣赏、比较、评点习作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对自己写作、欣赏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起到老师批改无法达到的内化效果。
3﹒3 多形式展示,彰显读者意识,提升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为了发表的需要。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也感慨道: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我校的何捷老师每年有大几十篇学生习作发表在报刊上。他坦言,学生在作文发表后,学习写作的兴趣、态度、自信心都有明显改变。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成功意识,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上位策略,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断地实现“增值”。所以老师首先要善于发现佳作,细心指导,帮助誊写打印,指导进行投稿。除此之外,还可以多方开辟渠道,让学生多面对“读者”,展示自己: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或征文比赛,让他们品尝挑战自我后成功的喜悦。2在校内媒体上(如,社团、墙报、广播)发表或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中展出——让更多的同学来阅读、评价,从而让习作者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3利用博客。一是可以在老师的博客上发表学生的习作;二是指导学生创办博客并在博客发表作文,享受尽情表达和交流的乐趣。而自己的作文一旦在博客上发布,作者就希望众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并发表评论。只要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考虑到怎样去写,并且写好,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驱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去写作。4让家长成为“读者”,给孩子作文写评语,参与班级博客的评论,让家长更亲近孩子,了解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5自办刊物(书面、电子),让学生自主撰稿,自己编辑,自行排版,面向同班级,同年段,乃至全校发行,让成果彰显。如我班从四年级开始每学期出一期班级习作专刊,四年级为《丝思絮语》,五年级为《吾思吾想》,六年级为《鎏金年华》(用班级谐音命名)共三集六本,收录了全班每位学生的习作精品,每册又分类别有学生自行负责编辑排版,如“赤诚情怀”、“靓友倩影”、“物超所值”、“课余万花筒”、“天使梦幻”、“神奇自然”等,图文并茂,学生、家长都爱不释手,积极投稿,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写作自信心不断提升。
4
避免滥用读者意识,影响写作生态
虽然我们关注“读者意识”,但也要预防矫枉过正。如果滥用“读者意识”,必然也会影响写作生态。
41 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
小学是习作的起始阶段,重在打基础;而学生毕竟不是职业作家,学生的习作与作家的创作也有本质的不同。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没有提出有关习作“读者意识”问题。在第二、第三学段,也是从笼统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逐步提高要求。因此,我们要遵循这个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序,逐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不可盲目拔高、也不可随意降低。
42 ,求”, 避免“作者意识”的功利化、格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做到根据需要文从字顺地表达,当然需要训练。但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读者意识”,而忽略了我手写我心,误导学生在写时考虑的不是如何表露本心,而是过于迎合他心;机械地受制于“读者”的评价,特别是老师评语的各种“规定”和“模式”。那样的话,势必会助长学生的功利心理,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情,迎合世俗而失去自我。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加强“读者意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写真事,讲真话,说实话,真诚用心和读者交流,才能避免剑走偏锋。
43 提高“读者”鉴赏力,避免“读者”的误导。
在学生互批互改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捡芝麻丢西瓜”、“切胳膊治腰痛”、“粗言秽语”等胡乱批改的现象。这主要是“读者”自身的写作水平和鉴赏力有限,而老师没有及时指导所造成的。我们在让学生互批互改之前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点拨,从最简单的“懂不懂”、“好不好”开始欣赏,评点,然后每次突出重点,如“选材”、“开头”、“过渡”等等,逐步拓展范围,加大深度。在学生操作时“放手但不放纵”,引导“读者”文明评价,赏识为主。教师对“读者”们的创见要鼓励,“异见”要尊重,“误见”则要宽容引导。有时孩子们的错误和批改差异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进行相机的指导。关键在于多“引”,

“导”,才能逐步提高“读者”的水平,进而促进全体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
总之,“读者意识”是写作生态链的一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习作“
读者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我们要合理利用“
读者意识”。在习作伊始,让学生明确“读者意识”,激发其习作的内驱力;在修改阶段,引导进行互动,加强“读者意识”,提高其习作的内省力;多形式展示,彰显“读者意识”,提升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打造绿色的写作生态。当然,也要注意避免滥用“读者意识”,影响写作生态。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刘锡庆.轻松阅读自由写意[J].新作文,2003,1.
〔3〕 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4〕 汪潮.对作文教学中“动机”的审视[J].北京教育,2008,10.
〔5〕 陈宝铝.试论小学生习作“读者意识”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6〕 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16.
〔7〕 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M].开明书店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36 , Processed in 0.1042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