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9 18:53:05
|
只看该作者
绍兴一日
http://www.douban.com/note/146227241/
有天晚上和老友Amber碰面,她问我最近在忙啥,我说老样子,不过整个四月的周末常出门,第一个周末去了绍兴和苏州,然后是杭州,本周末在南京,下周末会在北京。她惊叹:你不累吗?我答:春天这么好又这么短,草长莺飞花开树绿,不忍辜负。更何况明年就是2012了呢。
去绍兴完全是心血来潮。说起来上海是个多么无聊的地方,没古迹没山连地形都不带一点起伏的,但是好在交通便利,辐射周边的广大地区,周围古镇名城又多,想去哪儿,临时买张票就好。
当然光买票也不够。在豆瓣上照片时,有小朋友问是怎么逛的。其实许多人花时间去网上找各种资料,却不晓得或者忘了最便捷的工具是导游手册。如今和十年前自助游大大不同,去书店里转转,各种旅游目的地的资料如汗牛充栋。虽然国内的导游书总是不太靠谱,一缺地图,二更新慢(上次笑话梅小排同学,写个LP上海写了一年,不少信息估计都不对了,又得再更新,这是多悲惨,永远也写不完!)尤其是价格和车次方面的信息容易过时,但是作为参考还是有用的,至少可以知道一个城里有什么值得转的地方,再对照地图挑出自己要看的重点来逛。
说起绍兴,谁都想起鲁迅。鲁迅太有名,于是被消费得太厉害。绍兴最主要的旅游街,也是所有旅行团都会带着去的地方,就是鲁迅故里。这里聚齐了鲁迅故居、祖居、纪念馆、三味书屋、百草园。。。可想而知,是绍兴最喧闹最商业化也是最无趣的地方。我妹被旅行团带到绍兴玩过半天,只去了鲁迅故里。她听说我溜达了一天,问我绍兴还有啥可看的,哎,其实绍兴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小城!这里保留了不少老街巷、随处可见古桥、水道、乌篷船,居民们仍然生活在老城里,老街区仍然鲜活生动——只要离开鲁迅故里一点点即可到达。
仓桥直街
这条街从北到南1.5公里,是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的示范项目,当年市政府投了4000万,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修。我从火车站打车过来,停在北街口。一眼望去,路两边店招飘扬,老房子焕然一新,柱子和二楼的窗都油漆得闪闪发亮,檐下挂着大红灯笼。忍不住心里嘀咕,这跟所有的江南古镇的主要街道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个浮华的开头出人意料地引出朴素的正文!沿着石板路往南,一小段商业街以后就是生活区了。在此处,时间仿佛在二十年前决定停驻不走。一路上,有大妈把煤球炉子支在外面,炉上热着一锅好汤,有阿婆蹲在水道边长着青苔的台阶上,洗菜洗衣服,有人家的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传出越剧的唱段,有中年男人搬张桌子坐在外边卖手工制的花生芝麻糖,有老头儿摇着黑色的炉子转爆米花。老墙都斑驳不平,接近地面部分生了浅浅的苔,是渐变的青色。想起阿耐微博里写过这么一段:“旧时的石灰墙面,斩麻筋拌以黄泥,抹墙面以找平。犹如现在墙面粉刷前的打石膏。然后再以白石灰覆盖。平民人家的粉墙便是这么来的。时间久了,粉墙便为苍苔所浸,秋冬点染苍凉,春夏青色入帘。”粉墙黛瓦,就得经时光浸润才美。
这一带的老房子多建在清末民初,有特色的房子叫台门,“是指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一个独立宅院,一般由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团地等组成。”仓桥直街一带保存比较完好的台门,按市政府的说法,有43座。其他许多台门,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本来该一家人住的房子成了几家合居的大杂院,原有形制走样得厉害。大部分台门还是私宅,只能在门口稍张望下,但看过去也十分破落,加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要说细节的可看性,比起苏州园林是大大不如。好在绍兴的趣味是家常的,普通人家的生活状态就很有趣。
如果要看完整一些的台门,可以去鲁迅故居或秋瑾故居之类的地方。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叫和畅堂,从仓桥直街往南过水沟营,再向东,就到了那条叫也和畅堂的小街,不晓得是不是以故居为街名。这里原是明代大学士朱庚的别墅的一部分,一共有五进。我对秋瑾兴趣不大,但是这个老房子可真安静,可以到里面去避一避鲁迅故里的喧嚣。内部设有一个秋瑾纪念馆,细细说到她的生平。这么有侠气豪气的女人,让我好奇私人生活到底怎样。。。和丈夫处不来,离婚了吗?出国的经费是哪儿来的?孩子谁来管,真的都不挂念了么?跟某某革命党人过从甚密,真是纯真的革命友情么?这种纪念馆其实挺没劲的,一点都不八卦,人都是平面哒。
故居最北端有个花园,秋瑾当年在这里读书练剑。从这里可以看到塔山上的应天塔。
南方书店
看周云蓬在微博上说,南方书店是他的朋友开的,不计是否挣钱,就是做件早想做的事。每个城市都需要有这样的书店。
从和畅堂一直往东,过一个路口,就到了。那条街叫钱王祠前(绍兴的好几条街都不象街名象地名)。南方书店的书可以想见是以人文社科为主,放得没什么章法,倒让人有发现的快乐。几大架子书之外,还设了咖啡座,以及一个小舞台。上次还和七七讨论说,周云蓬这样富有人文气息的歌手,到一个二线城市去,对这个二线城市而言实在是好事,把城市的文化气氛带动起来。自从周云蓬定居后,他们已经组织了数次诗歌朗诵会,把台湾的林生祥、上海的周朝都请去演出。
沈园
南方书店往北,不用过几条街就是沈园。沈园太有名,不用介绍。园子占地很广,气象开阔,“池台极盛”。可是游人们去,多半是为了陆游和唐琬那一段故事吧?园中有个碑,刻了两首钗头凤词。但是更触动我的,是园中陆游纪念馆录的那几首诗。陆游一生,对唐琬念念不忘,每过沈园必题诗,诗不见得如何好,但每一首都用情深刻。79岁过沈园,他还写:“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83岁再游,又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虽嘴上说也信美人终作土,但唐琬在他心里怎么可能作土,只会成就他心里最美的意象和永远的情伤。
岔开说一句,这是作为普通人的不幸,只怕又暗合了诗人和文人的精神需要。我想起另一段当年在伦敦游狄更斯故居看到的故事,以前写过。狄更斯24岁时和妻子Catheline结婚,17岁妻妹的Mary搬来和他们夫妻同住。第二年的某一天,Mary和他们同去看戏,回到住所时还有说有笑,可在房间更衣时忽然就不省人事了。次日她死在狄更斯怀里,死因大约是心脏病。狄更斯终其余生不能忘记Mary,永远带着她的一绺头发。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Mary的影子。57岁,临去世前一年,他还写道: Mary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我心头萦绕,尤其是在我成功和发达时更是如此,对她的追忆组成我生存的主要部分,就象心跳一样和我的存在密不可分。
青藤书屋
连郑板桥都说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过绍兴怎么可以不去拜访青藤书屋。青藤书屋藏得深,在前观巷大乘弄,其实在走仓桥直街时稍微拐几个弯就可到,但我是走了点回头路的。书屋不大,真是个清净涤俗的所在,游客三两个,多了估计徐文长也不会高兴。进门一小园,左手边的花架下挂着两只鸟笼,笼中有三只彩色鹦鹉。园中有几丛修竹,几树芭蕉,还有一棵苍翠的女贞。一条石子铺就的小路通向一个月洞门,月洞门里是个小池,据说徐文长当年把它叫作“天池”,自称“天池山人”。池西有株枝干遒劲的青藤,后面的白墙上写着“漱藤阿”。
旁边两间屋,陈设简单,有些复制的徐渭字画。这一段不可不抄:
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以肥,乃至於若斯图之痴痴也。盖年以历於知非,然则今日之痴痴,安知其不复羸羸,以庶几於山泽之癯耶?而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噫,龙耶猪耶?鹤耶凫耶?蝶栩栩耶?周蘧蘧耶?畴知其初耶?
大意是说,他自己打小就胖了瘦瘦了胖,没个常态,所以今日胖了,明日也未必不会瘦。事无定事。自己可以是任何样子,谁知道什么是最初的形态呢?回来把他生平找出来读了读,对照那副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真是让人唏嘘。
八字桥直街、长桥直街
这一带的好玩处不输仓桥直街。我本来是去看八字桥的,那是座宋朝古桥。网上抄段介绍如下:
八字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处广宁桥与东双桥之间。建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该桥为石柱礅石梁桥,桥长5.5米,宽3.1米,高5.75米,孔高4.15米,桥跨4.8米。桥建在三河汇合处,主桥横跨于南北流向的主河上,主河两侧原有东西两条小河,今存一小段。三向四面落坡,东西向跨稽山河而建,东端与西端落坡,相对成八字。二南落坡下各设有桥洞,一桥成三桥,故嘉泰《会稽志》载“两桥相对成八字,故得名。”石制栏杆,望柱上刻有造桥捐资者的姓名。柱头雕花作覆莲形。绍兴这种一桥成三桥,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的巧妙设计,是我国古代桥梁技术的精华。该桥是我国有文字标记的最古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魁首,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有专门论述。
技术上的成就且不论,这座桥可好看了。厚厚的攀藤植物覆盖住了桥的外侧,垂向水面。乌篷船若要从桥下过,就要穿过绿叶枝条组成的帘幕。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梯级上桥,走到桥中央,可以遥望西面粉红色的天主堂,也可以俯瞰两岸人家。这一带也保留了许多老房子,能看到普通水乡人家的生活。真看到有人在河的某一段刷痰盂,又有人在另一端洗衣服!
八字桥附近还有一座差不多同样古老的广宁桥,过了广宁桥还可以逛逛龙华寺。龙华寺前有个小广场,居委会贴着通知,广场上时常为居民们举办科普讲座。多和谐啊。
最后我叫了个三轮,从八字桥街回到南方书店,消磨完赶火车之前的一点时间。听周朝弹了一点覆舟曲,现场感觉又是不同——算是那一天很好的收梢。
照片在相册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465796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