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坚:面向未来,谈谈理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1 07: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坚:面向未来,谈谈理想
    作者:于坚     2013-05-18   
  “理想”这个词的出现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ideal,理想的、完美的、最好的、完全或相当令人满意的、想象的、假设的。理想在西方曾经导致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威尔逊主义等等,曾经天翻地覆地影响过20世纪的人类历史。
  道法自然的中国过去没有这个词。中国有“理”这个字,理,最早是作为动词使用,《说文》说,“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治,一种水流动的状态。“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和氏》)。理,要道法自然,顺玉之文,但玉也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的升华,治玉的是人而不是水。“理”又会意出道理的理。在中国传统中,“理”总是在动词和名词之间。玉是石头不能忽略,但玉乃石之美者才是终极,而终极又总是从璞开始。“玩”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由玉和元组成,元就是开始。玉不是假设,而是“顺玉之文”导致的升华,这一点非常重要。
  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语辞典》,里面列有“理想”这个词,被解释为“根据事理,构成空想”。20世纪,这个词在中国如火如荼,成为热词。人们一谈理想主义,即刻热血沸腾,大抒情怀。新诗里面,歌颂理想的篇章可谓汗牛充栋。著名的如食指的诗《相信未来》。1966年以来,中国分行排列的文字,大多是歌颂理想的。
  古代中国的“理”与存在、过去、经验有关。“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璞是过去的,玉这个未来乃是基于过去这块璞。琢磨玉要顺玉之文,玉之文需道法自然,自然者,璞也。理想却是假设的完美,“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理想更被等同于未来、进步。在当代中国,未来、进步已经成了理想的代名词。
  在云南某小镇的一面土墙上,刷着这样一条标语:“轻视过去迷信未来做彻底的革命者”。这条标语可以肯定是写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有些模糊,土墙周围是牛屎、干草堆和牲口。作者或写标语的人已经杳无踪迹,这可能是某位乡村知识分子领悟了时代精神创造的作品,不像是规定的口号。这样的思想能够如此清楚、如此准确地表达,并出现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小镇,说明这种思想在中国已经是多么深入人心,多么地影响普遍。我以为要把握20世纪的中国思想的核心,根本不用去读多少书,研究多少历史,知道在这么一个地方这么一个环境中有这么一条标语就够了。
  如果摧毁过去是具体的行动,那么迷信未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未来已经成了一个总是可以“更某某”,总是背着一个装得满满的口袋的魔术师,一个永远不能证伪的神话。它从那只口袋里拿出任何东西来都不会遭到怀疑,却立即被迷信,并且成为摧毁旧世界的新借口。“面向未来,拥抱新事物”。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过去文明经验的革命、轻视、忽略,已经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深层贫乏。
  人们再也不相信永恒。再也不相信那些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一个在路上的世纪。在路上,当然是民族活力的表现,但路已经被理解为只有一个方向。凯鲁雅克们的“在路上”是没有方向的,它重视的是此存的重新被感受到。而“在路上”在中国只有一个方向,就是“未来”,即使这个未来已经遮蔽着存在本身,人们依然义无反顾,那是一个永远的神话。一次次的搬新家,最终被抛弃的东西,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些住处,而是故乡。“去终古之所居”。拆迁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势如破竹,其实有着迷信未来的“大义凛然”。
  未来确实有着令人憧憬的未知,但未知并非总是指向善。比如许多西药,设计者的初衷也许是善,但后果却未可知,当时间证实这是灾难的时候,后果已经发生,人们无辜地成为试验品。例如斯大林们的社会实验。中国思想中的善,总是基于“道法自然”,“理其璞而得宝焉”,基于对历史、经验的尊重、总结、继承。一切善,总是要回到“璞”这个基础,如果玉的煌煌最后导致的是璞的终结,这种理想或未来只通向死亡。
  理想,如果是私人的人生设计、自我奋斗,我赞成。可惜今日多的不是那种个人奋斗的理想主义者。一谈理想,就主张重新洗牌的大有人在。
  任何民族都是基于自己的历史去理想未来,过去是一个身体,未来是一种观念。人们能够面向未来,是因为有一个后面。世界,有些部分确实需要变化,例如体制、知识。有的部分却需要原在,例如大地、某些基本的传统。如果脱离过去的身体、经验,将过去视为一张白纸,仅仅为理想而理想,为未来而未来,最后遭难的必然是身体。削身体的天足、经验的天足以适应未来之履,这种削足适履的惨烈之事我们已经干得够多。
  我以为,在此文化、生活日益物质化、日益贫乏的时代,不妨向中国的过去学习生活。在今日中国,过去已经成为一座座废墟了,但就像希腊罗马那些废墟一样,它们依然能够激发出文艺复兴。
  理想什么?说到底,还是人类之家、人类的安身立命。我最近再去苏州,深感今日中国迫切地需要向过去中国曾经创造过的那个家学习生活。苏州当然无法全盘照搬,今日的形势、材料、做工都不允许。但中国人对这块璞的理,却有着许多伟大的经验、理念。苏州不是理想主义的结果,而是温故知新的创造。
来源:南方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23 , Processed in 0.0626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