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玛格南摄影师看中国的角度都不一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1 17: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玛格南摄影师看中国的角度都不一样”文/刘敏
为了庆祝玛格南图片社的60 年的历史,玛格南第一次将自成立以来所有会员的经典照片集结成册,共收入玛格南69 位成员、20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摄影师们的400 多幅摄影作品。这部题名为《玛格南,玛格南》的新书即将在11 月末发行。该书编辑拉蒂努瓦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说,包括布列松、吕布在内的玛格南两代摄影师对中国都有一种痴迷。

  巴黎18 区。采访这天是法国首都秋冬交季最冷的一天。更要命的是全法交通大罢工,满街步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数量明显增多,私家汽车塞满了大街小巷,一种蠢蠢欲动混杂着交通不畅的焦躁氛围弥漫在克里西大街上。从大街的一角拐到小巷里,再左转右转,就是一条更僻静的狭窄小街道。在克里西大街19 号,居住着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玛格南图片社。玛格南办公楼是隐入繁华巴黎深巷的异类:萧瑟的外表,难以吸引行人驻足多看一眼。当我驻足寻找门牌号的片刻,碰巧从大门里走出来一位年轻女孩,她不经意地问,是找图片社吗?就在这里。望着红漆斑驳的铁大门,和旁边刻在墙上不留神几乎难以辨认的牌名,我感觉怪怪地迈进这座曾经留下了卡帕、布列松等传奇摄影大师足迹的著名摄影社大楼。
  进入到红色砖瓦建筑内部,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不仅挡住了外面的严寒,还有每个人的微笑和问好。玛格南图片社的技术负责人告诉我,以前的社址在巴黎西部的美丽城,1999年才迁到现在的地址。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纺织车间,遗址破败不堪,尤其是顶层的玻璃天窗正对下来,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图片社请到一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重新设计装修,有了现在这个开放式的三层小楼。
  为了庆祝玛格南60 周年,一楼一个图片展刚刚完成布置,将在17 日举行开幕典礼。从正门大厅进人,首先看到的是玛格南2006 年刚刚取得合作会员资格的年轻摄影师ALEC SOTH的作品。右侧的一间小厅,本是玛格南的会议大厅,临时改成了回顾展,向今年夏天刚刚去世的著名摄影家会员LEONARD FREED 致敬。展出的作品是FREED 上世纪中期的图片原始版,据称每一张图片的价值都在五六千欧元之上。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新一老作品的同台,正是玛格南今日的灵魂。
  近千平米的办公楼内,日常工作人员有50 人左右。至于那些满世界跑的摄影师们,只是偶尔回到娘家来,或者是参加一年两三次的例会。许多来这办事的人都用英语交流,如果考虑到身处对英语颇有抵触的法国巴黎脚下这一特殊情况,足见玛格南的全球化。事实上,从最初的巴黎和伦敦图片社,到现在的纽约和日本分社,玛格南的网络触角越来越广。目前的60个左右的成员中,25 位归属巴黎图片社,日本玛格南图片社到目前为止有两名会员。
  到处堆积的纸箱和依墙摆满的书架会让你想到这个地方的特殊地位,但是,这个世界顶级摄影社却没有丝毫刻意渲染和滥用图片的痕迹。除却底层的图片展览,在主要工作地点,看不到满墙满桌各种醒目的大小图片,他们为当今著名的媒体提供了无数经典照片,而在发源地,无论是领导的办公室墙上,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办公桌前,最多只有一张照片。  
  见到布瑞吉特·拉蒂努瓦的第一面,就喜欢上了她。这位年近60 的荷兰女人,不光是面部,整个身体都释放着一种知性的从容。她曾在玛格南伦敦分社担任了12 年的文化负责人,有足够能力将极具个性的摄影艺术家们召集到一起,从而完成玛格南图片社60 周年的庆典图册。
  拉蒂努瓦从包装完好还未拆封的牛皮纸里取出厚厚的新书,递给记者先睹为快。书本长39.5 厘米,宽32 厘米,共有564页,需要两只手的协作才能抱起来。翻开它装订高雅的浅褐色暗花硬封面,随便翻阅,一幅熟悉的画面立刻跳入眼帘: 身后背景是浓浓的黑色,和老人身穿的对襟黑袄融为一体,像无限延伸、没有止境的黑洞。那张沧桑中沉淀下来的柔和宁静的面孔,仿佛被聚光灯照射着,在黑暗里反差如此强烈如此醒目。1979 年,在经历15 年的等待之后,玛格南摄影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伊娃·阿诺终于来到中国,拍摄下一系列经典作品,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老妇人的肖像,从此成为经典之作留在世界摄影史上。作为代表作,它没有悬念地被选进了这本玛格南图片社60 周年的庆典版本里。但玛格南图片社的传奇摄影人物和经典图片,还远远不止于此……

B= 外滩画报 L= 布瑞吉特·拉蒂努瓦(Brigitte Lardinois)

玛格南的精神
  B: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编辑这本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L:这是去年讨论的结果。图片社40、50 周年时,我们组织过大型的图片展览,这一次,我们不再举办大型展览,而是做一本大型画册,大到可以成为每个人在家里欣赏的图片展。玛格南的所有成员,无论是健在的,还是已经过世的,都将包括在内,因为玛格南的精神就是合作。
  我们决定由会员摄影师来挑选自己同行的作品并写评价。有的摄影师,大家都想为其筛选和评价,也有的摄影师没有人缘,被一些成员完全排斥。最开始我预计需两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组合,实际上却花了近三个月!仅仅是为了摄影师的两两搭配。仅仅为了协调这一点,我们就至少发出了4000 多份电子邮件。同时, 我们给摄影师自由选择语种撰写的自由,结果我们收到的点评文章有英文、法文、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
  B:玛格南的图片常常有一种震慑力,每一张图片后都有一位很有个性的作者,您刚才也说到成员中有些人在内部不受欢迎,指的是他们的性格还是拍摄风格?
  L:是这样的。可以说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也正是在于这点,如果说爱娃·阿诺选择布列松的作品点评,与其说是她在选择和解释布列松的作品,不如说她是在表达自己。她的选择其实代表了她的艺术观点。
  B:玛格南在挑选会员时始终非常苛刻,什么是玛格南的评判标准?
  L: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拍摄的图片是别人无法模拟的。玛格南所有的成员聚集到一起,一年一次,在六月份一起商讨全世界各地送来的图片。选中的人首先要经历两年的实习期,合格后还有两到三年被称作是合作会员的过渡,之后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员。要想被提名,需要全体会员摄影师的50%投票通过,而成为合作会员和正式会员,需要全体成员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我知道很多人已经梦想了许多年却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会员,这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新书中很多摄影师就忍不住讲述自己成为会员的经历,因为这就像一个传奇故事。
  B:玛格南的摄影师,尤其是新的摄影师的作品也往往引起更多的争议,您认为这正是推动玛格南向前的力量所在吗?或造成麻烦?
  L:有时这确实带来麻烦。你知道玛格南的传统风格常常是黑白片,注重人性,常常有一种忧伤贯穿其中。而现在的年轻摄影师喜欢用色彩,拍出的图片更适合在画廊展出而不是用于书籍,但我想,因为今天的摄影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玛格南要在市场中生存下去,这也很重要,两者并进。
  B:是不是世界在改变,传媒在改变,玛格南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甚至远离了初衷? 
  L:是的,改变了,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要想成为玛格南的成员,必须有能力创造出非常个性化的作品。他们从来不会翻版别人的图片,我们可以说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在玛格南从来没有改变过。
  B:在您看来,玛格南对当代社会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L:我想是玛格南的独立精神。他们拍摄照片是因为认为有必要,而不是将他们轻易卖给各种机构来盈利。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在玛格南,理想主义精神始终没有消失。
  B:玛格南创立初始确立的利益共享政策,似乎有些共产主义性质,现在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没变吗?
  L:是的,今天基本上还是如此。
  B:这种分配机制会在今天成为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吗?具体是怎样执行的?
  L:我不这么认为。所有成员都将版权获得的收入按比例交给玛格南,一个摄影师卖了许多图片,一半的收入将上缴玛格南用于组织和办公费用。
  B:玛格南在60 年的发展中有没有经历格外的危机和关键时期?
  L:各种危机总不断,比如金融危机,一些人认为玛格南将不可能继续下去,但是玛格南一直挺过来了。至于关键时期,有人曾说马汀·帕尔成为会员的日子非常有转折意义,玛格南接纳了不同风格的会员。在我采访玛格南摄影师时,我听到大家说起在上世纪50 年代的危机,包括卡帕遇难以及随后好几个重要成员去世,大家都在无形中感到很害怕,要坚持下去很不易,但我们还是过来了。

人人对中国都很痴迷
  B:在有限的会员中,有一位华人摄影师张乾琦,您熟悉吗?
  L:我非常熟悉他,在编这本书时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摄影师中很多人都愿意选择布鲁斯·戴维逊做合作伙伴,他是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但布鲁斯在犹豫,一天晚上,他给我打来电话说:“好的,我可以出现在你的书中,唯一的条件是,我的合作伙伴会是张乾琦,我拍摄的图片要由他来挑选,反之亦然。在我看来,他是玛格南最优秀的摄影师,大家都知道。”张乾琦高兴极了,看看他们选择对方的图片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彼此如此欣赏。张乾琦在他的文章里写到年轻时布鲁斯就一直是他仰慕的对象;而布鲁斯选择了张乾琦最有代表的唐人街的移民生活图片。
  B:您个人怎样看待张乾琦的作品?
  L:我非常欣赏他的作品。他话不多,思考很多,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人尊重又热情,在他作品中人性的表现上有明显的反映。同样,在布鲁斯写到张乾琦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充满信仰,又有深度,真是了不起!我非常喜欢他。
  B :您个人已经去过中国了吗?
  L:是的,2005 年为了布列松在上海的图片展,我去做筹备工作。这是第一次。我喜欢极了中国!我因为工作在那儿呆了十天。我喜欢看到大家在街上脸上带着微笑。我想象中的和实际看到的有很大差别,但在那里我感觉很随意自由,一点不陌生。我希望还会去中国,而且去看看平遥的摄影展。
  B:玛格南的摄影记者有三分之一以上都已经去过了中国,在您看来,是什么地方吸引他们到中国?
  L:有趣的是现在伦敦正在举行爱娃·阿诺的图片展,展示她1979 年在中国拍摄的50 多张照片,展览非常成功,人们对图片很感兴趣,因为那个时代还很少有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摄。为了取得签证,阿诺等待了15 年才终于去中国。看到中国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我们可以感受到阿诺的喜悦。
  B:对于第一代的摄影师譬如爱娃·阿诺、布列松、卡帕等等,你个人非常了解吗?
  L:我和阿诺非常熟。她已经96岁了,每周我们都会见面,我们正在筹备一本书籍完整地讲述她的职业生涯,里面会涉及许多中国的内容,她本人对这一计划非常期待。
  B:和玛格南第一代摄影师布列松、吕布和卡帕等相比,您觉得第二代摄影师派崔克·扎克曼、斯图尔特·弗朗克林在拍摄中国的风格和主题上有什么 变化吗?
  L:吕布他们能在那个年代到中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特殊事情。我不认为他们在风格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变。他们对中国都有一种痴迷和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始终没有变。
  B:上世纪80 年代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曾经抱怨,在中国封闭的年代,随处可以拍成经典图片的场景,但是现在,却面对一个全球化下毫无戏剧性的中国,或者已经很难找到可以深入的主题了,您这样认为吗?
  L:(笑)是的,这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在布列松和吕布的年代去中国,是一件很特殊的不容易的事情,而今天,一切都变得很方便了。人们以旅游者而不是摄影师的身份,就可以轻松去中国。一方面很幸运,今天的情况变得比以前正常多了,但同时又丢掉了许多独特的东西。
  B:布列松一直强调,事实并不见得有趣,看事实的观点才重要,您觉得玛格南摄影师是怎样看中国的?
  L:我认为他们每个人看中国的视角都不一样。每个摄影师都用自己的方式和视角来讲述故事。
  B:60 年的影像中展示的中国无疑有很大改变,有什么东西格外让您吃惊的吗?
  L:我想所有看过这些记载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图片的人都会很吃惊。50 年来,不仅中国人的改变令人吃惊,城市和风景,以及工业化的程度、高速发展的经济,可能连中国人现在都难以预料今后的高速发展会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B:对中国年轻的摄影师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他们还有没有能够成为玛格南会员的机会?
  L:我现在正在和绿色和平酝酿一个大的合作计划,他们有许多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图片,他们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是,尤其是关于环保问题的照片,作为反映环境污染和保护的题材非常棒,中国人自己拥有全局意识有格外的意义。而且,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摄影天才。我对中国摄影师如果有建议,那就是像玛格南的摄影师那样,不要去想你的图片会卖多少钱,而是考虑是否应该去做,能否拥有你自己的故事。不要去复制别人的东西,去开辟属于你自己的道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摄影师,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22 , Processed in 0.068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