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过的书想过的事——女作家读书随笔专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2 02:4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过的书想过的事——女作家读书随笔专页
大江网-江西日报
  书中四季流转
  ●王晓莉
  
  晚上把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看完了。看完愣了一会——好东西太少了,所以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总是会犯“愣”吧。那“愣”的几分钟,像被敲了一棒子后没有敲昏过去而是反敲醒过来——有着有口难言的惊喜。这实在是读书最好的收获之一。
  最近迷恋的书都是《嫌疑人X的献身》这一类的推理小说。网上订的书也都是推理一路的作品。即使连火热的、被称为“严肃作家”的保罗·奥斯特,他的作品其实也是推理小说的构架,也才如此叫我追捧。
  我大概是现实中碰到迷宫一定要去走,并且想要走通它的人。推理小说满足了我的这一偏执。所以一直是推理小说的拥趸。如果人们能够容许我毫无道理地以性别来划分小说的话,我愿意把推理小说划到“性别:男”那一类里。它冷硬铿锵,不动声色,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行为指南。虽然没有爱情小说那般无边风月,痴缠纠葛,其“硬派路线”却是同样风光旖旎。
  从前做好学生的时候,牢记的名言是“书犹药可以医愚也”。在那个阶段,读书如吃药。希望的是正确、明智、百战百胜。读的便尽是名著与名篇,读完还要抄经一般虔诚抄写。
  年岁渐长,读书来到一个新的层面:读书实际上成了一种特殊的自我印证与满足——医愚之外,精神享乐的成分加大了。
  这时,读书如吃红烧肉。在满目琳琅的餐桌上,肉红滴油,皮色透明,色香味俱佳。虽然医学的声音总在告诫你它的危害——可是,何妨吃上一块或数块?
  读书,的确是这样呈现季节性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年轻时,是他的“爱情诗季节”;至中年,也许是我这般的“推理小说时段”,而到人生后段,也许你的“哲学与宗教书时间”就将开始了。
  四季有书相随,书中有四季流转。因此在你没有了解一个人此前或现在爱读什么书之前,你千万不要说:我很了解他。
  
  书是人一生的伴。无论贫民与富翁。
  “读书种子”里,我最仰慕的是钱钟书先生。据他的老伴杨绛先生透露,他家的藏书不会超过一个小书架子。
  是啊,书,都叫钱先生装到肚子里了,何须要书架。
  可是在乡间,在偏远的山里,也有那样的事。一本书,在一户人家,已流传了数代。已经没有多少人识字了,或者已经没有人有暇有心读它了,书还在孤独与执著地传下去。
  我愿意相信,没准什么时候,这户人家里就有一个孩子偶然来读它,喜欢上了它。然后这书又为继续传下去找到了新的理由。
  ——说到底,书总是在失去一个人,又等待一个人的循环之中,度过它不平凡的书之生涯的。
  有次碰到一位熟悉的老人,我说,你那些书怎样了?老人说,我卖给图书馆了。
  他是本地十大民间藏书家之一。我曾为此暗中垂涎,甚至借故找到他家去“瞻仰”他的那些旧本、孤本。我还记得那样的情景:书整整摆满了他的一间屋子,他像一个君主站在房中央。
  现在我看他的表情,完全的轻松,完全的释怀。没有一点痛失宝贝的难受。
  有书时,意气风发;无书时,心清月朗。应该是那些书,他曾经的旧爱,已经完全地装到了他的心里。
  人生到了如此俯拾皆可的境地,才是真好。
  朗读者
  ●安然
  书声琅琅。
  打此生看到这四个字的第一眼起,我就没有理由地迷醉于这种声音。
  听书声最好是隔了一道墙,墙外是寂静的小学校园。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春日午后,神思缱绻间,一阵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读书声兀自传来,伴着花草间蝴蝶的飞舞犹如天籁。你沐浴在这书声里,感动于它的美妙,全然忘己。
  或者是寂冷的冬天上午,没有阳光,雨水也是没有的。你懒懒地呆在家里身心寂寥,蓦地,窗外传来整齐清悦的读书声,琅琅有致,拨云破雾地,似一道道清暖的阳光从天而来;千转百回地,又似有成片的玫瑰花盛开在茫茫雪原上。于是,你从灰色的寂寞中醒转,回到了一个灿烂而充满生机的世界。
  除非是当小学老师,否则这琅琅书声,一般人是很难听到的。又或许偶尔听到过,可惜被市井声污染已久的双耳,已经麻木得无法唤醒。
  《朗读者》,是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饱经沧桑的文盲汉娜是个纳粹服务者,少年米夏被爱卷入了汉娜的罪责之中。在汉娜的生活中,米夏是以一个朗读者的身份出现的——他给她朗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后来汉娜坐牢,他则给她不停地寄去朗读的光盘。尊严、人性、爱情,这是书中的关键词。
  对于汉娜让米夏朗诵的原因,我们并不在意。我们在意的是朗读本身所带来的意境。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行为,这个行为贯穿于整部小说,使我们感到了高尚并为之感动,从而生出巨大而美丽的悲悯。
  在我们容身的时空里,除掉学生少年,谁还会发出读书声呢?
  时光回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那时正常的阅读方式却是大声朗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图书馆,人们各自手持卷轴,一只手将其展开,另一只手将其收卷,然后一段一段大声将文章念出,嘈嘈杂杂的,会是一番何等热闹的情景?
  或者当众朗读,大家围成一圈,朗读者成为焦点人物,在那一刻他有着相对的权威。
  但是,我一直揣测着,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朗读内容,不会是文件和报纸吧?会是什么呢?想它更应该是祈祷书之类的吧?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静静地阅读。但是在公元383年,沉默的阅读却是很不寻常之举,以至于当时罗马帝国的大学者圣奥古斯丁都觉得不可思议,禁不住要在《忏悔录》中特书一番。在此后几百年间,一些教条主义者甚至担心默读“会让人去作白日梦,导致怠惰的危害”。史载直到10世纪时,沉默的阅读方式才在西方开始普及。
  呵,一部阅读史,原来也是一部革命史。
  和今天的人们一样,我也不会用大声朗读的方法去读一本书。但是,我乐于享受文字变成声音的奇妙。从小时候收音机中“小喇叭”里的讲故事,到后来电台每天中午的“小说连播”,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朗读工作者,用声音再造了一个有别于文本自身氛围的新天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听众。
  岁月蜿蜒,朗读的魅力与山河同在。
  书饰
  ●阿袁
  我读中学的时候,家里非常清寒,父亲的那点薪水,根本供不了我们姊妹几个上学,大姐和小三因为成绩平平,初中一毕业,父亲就让她们出了校门,帮着母亲料理那几亩田和家务,但父亲一直舍不得让我出来,父亲是语文老师,而我的语文成绩总是全校数一数二的。但家里确实生活拮据,没奈何,暑假的时候,我便学着别家的女孩在路边的大树下面摆个西瓜摊,那时经商并不像现在这样体面,身为先生的父亲很觉脸上无光,认为中学生卖瓜,是斯文扫地,然而,不卖瓜我就读不成书,谁也没办法。
  我们村边的那条马路是206国道,人来车往的,很是热闹,但行人多是周围的村民,他们是舍不得吃瓜的,虽然那时瓜极贱,几分钱一斤。买瓜的多是过路的司机,司机一下车,女孩子便笑着吆喝“卖瓜,卖瓜,又甜又解渴的西瓜”。我是不做声的,有些害羞,也有些中学生的骄傲,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抱本书,但奇怪的是,十有八九的司机就买我的瓜了,瓜其实都是一样的,万年产的花皮瓜,不大,但很甜,女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我也是思量了许久才明白其中缘由的,或许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书。其实,我们这些女孩在司机眼里都是陌生的,但他们都认识书,想当然地认为一个读书的女孩是值得信赖的。于是,陪我度过几个长长暑季的那些书的角色就有些微妙起来——它们不仅仅是朋友或者导师,客观上,它们还是一件饰品,它以它独特而又朴素的形式装饰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使她不同于其他的女孩。记得那几个暑假读的都是父亲的案头书,是《朝花夕拾》、《彷徨》之类的,鲁迅先生倘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慨呢?
  携书是我的习惯动作,手上一时没有了书,仿佛就没有了依傍似的。我是个内向的女孩,手里有本书作遮掩,省却了许多直接面对的尴尬,因为这个习惯,我结识了我的先生,他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大三那年寒假,我乘火车由京城返家,车程长达二十几个小时,但我是不怕的,我和往常一样,捧本书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我那时并不知道我的斜对面有个清华的男生在默默地注视我。先生后来说,他也是偶然放下书才发现我的,最初是注意上了书,那本张岱的《琅文集》也是他的心爱之书。车上笑语喧喧,女生们在过道里来来往往,花枝招展,而窗外,雪茫茫一片,在那种气氛下,看一个女孩安静地读张岱,实在是件美好的事。
  这一切,都是他后来告诉我的,听他深情地向我诉说他的一见钟情,我不禁无语而笑——先生是不是有些像夏季里买瓜的司机?最初打动他们的都是我的书而不是我,换个角度看,那些书在特定的时候装饰了我,就这一点而言,它与别的金银饰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对我和书都具有同等的讽刺意味。
  但我又何必在乎呢?因为书,司机才买我的瓜,我才有可能上大学,也因为书,我的先生才娶了我,再说,无论是拥卷默默,抑或是环珮叮当,于这繁华世界,都不过是一幅装饰画罢了。
  住在童话里
  ●阿红
  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意味着接近了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接近了世上的一些秘密。多数人生的经验,我们总是通过书本而先于实践得到。
  然而,这样的阅读体验,它与阅读的本质无关。
  真正的阅读是这样的:打开书本,就是打开了一个世界,阅读者是那个世界里的国王,蜜蜂来为我歌颂,蝴蝶来为我飞翔。而构成世界的诸多秘密,它们藏在字里行间,藏在段落标题章节中间。它们在燃烧,温暖的火焰充满魔力,吸引着阅读者如飞蛾扑火,我们屏息静气,纵身跃入那文字作燃料的火海……掩卷之后,我们没有离去,我们浴火住在了书本里!
  于是,想起那些我住过的连环画和童话书。
  连环画,也叫图书。图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家里的图书不够看了,大队会计有庆家几个儿子的图书很是让我眼热。他们不仅有成套的图书《敌后武工队》等,还有一些世界名著改编的图书,比如《悲惨世界》、《我的大学》、《雾都孤儿》,再多,我也记不清了。那些世界名著,就像阿里巴巴喊声“芝麻开门”,洞开的是一个陌生神奇而流光溢彩的世界,画中的人,高鼻梁大眼睛卷头发的,居然和我们长得不一样。
  我想着办法和他们相处。比方装得很听他们的话。
  一天下午,凤池、凰池(他们的大名)和我捉迷藏,开出条件要我上到黑古隆冬的柴楼上呆几分钟,回报是借给我成套的《悲惨世界》。我上去了,他们撤了楼梯,在厅堂里大喊“鬼来了,鬼来了”,唬得我涕泪如雨,哀声凄惶。十几分钟后,其大哥赶来,我得救。
  从此他们家的图书我去了就有得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惊无险的一出儿戏,换来的是一个幼女之魂一遍遍在图书中游荡进出,好不逍遥自在。奇怪的是那三池,在幼时的我眼里坐拥书城的王子们,长大后都远离书本吃饭,只有老大,当了几年代课老师,而已。
  与凤凰二池相反,春梅是友善大方的。春梅养母种田,养父似乎在外有份工作。一次,她居然主动借给我一本《格林童话》。我看得很慢,故意拖延时间不还。她催道:你还我吧,我还有《安徒生童话》呢。春梅是不欢喜看书的,相比看书,她更愿意帮家里拾柴火。
  少女春梅细高,肤黑,辫子长长的,举手投足有点硬。春梅早早地嫁了,她嫁后我再没能遇见她。在回忆里偶尔见着了,她总是那副少女模样,说,我有《格林童话》,我躲着我爸爸给你看好啵?
  我从来不和春梅分享阅读的享受,我飞在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幻想和诗情的新世界,把春梅独自留在了扯猪草、弄柴火的村姑世界里。我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看了一遍再看一遍,每一次都惊奇于自己驻足的地方是那样的神秘。
  我并不小气。只要有空,我会跟伙伴们讲童话书里的故事,一个,一个,又一个。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坚定的锡兵、卖火柴的小姑娘、海的女儿……我并不朗读,而是消化加工成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我讲童话时,我就是一个公主。
  春梅也是伙伴之一,她听到了转述的童话,也格格地笑出声。她不知道,自己对着书本看得格格笑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我年近七十的父亲这样描述我给弟妹们讲童话的情景。是冬天的黄昏,厨房大灶里烧着火,父亲在灶台上忙乎全家人的晚饭。我领着弟妹们坐在灶角下,一边添柴,一边讲故事。“讲到好笑处,你自己不笑,把他们全逗笑了。有一回,我正在捞饭,听到你讲的,忍不住也笑岔了气,把满满一大勺饭硬是倒在了地上。”而我的弟妹们,在长大的过程里总是一路寻味着姐姐讲故事的乐子,“小时候姐姐的故事可真多啊。”
  女儿出世了。会阅读了。最早我给女儿买的是全套八本《世界童话名著》,浙江出版社出版,连环画,32开本(样子太大了,没我小时的连环画方便)。得了“中国图书奖”的,总价55元。
  1997年儿童节,我们单位四十几位同事的孩子,每人得到了一套四本《安徒生童话全集》,价88元,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单位发给孩子们的——这是我力推的结果。此前此后孩子们的礼物只是一张50元的超市购物券,经年不变。我为女儿把书仔细地用书法挂历纸包了,拿在手里感觉不错,有书香的雅致。有一天,长成少女的女儿不小心打开了它们,情不自禁地叹道:当年你们怎么能想到送这么好的礼物啊?居然还有题字,还有公章。这时,我已经离开了那家单位,路遇老同事,他们同样讲起那一年的礼物,言谈间甚是怀念那段好光景。啊,朋友怎能忘记旧日好时光?
  ●编余零墨
  读书的女人多么美丽
  ●滇敏
  读书当然不只是女人的事,但是长期在书香里熏染的女子,总是容易让人生出更多芬芳的想象。
  在王晓莉的文章里读到这么一段:阳台上,洗衣机在工作,主妇在等着善后,无聊了,随手拾了本书倚在门框上,闲闲地读。那画面让我浮想半天,拿起电话,想拨过去问问她:你是否还在阳台上洗衣服?——一个女人琐碎的家务劳动,被一本书照亮并诗意化了。记得当时,她手上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晓莉对植物大概是情有独钟的。她说: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就去旅游;想快乐一年,就去结婚,想快乐一辈子,就去和植物做朋友。那么书呢?书是无需多说的,这样一个女子,书简直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就像她酷爱的植物枝端的叶片,在手臂的尽头静静地展开。她无法把书从生命中单独摘出来,掂掂它的分量。
  阿袁住在一所大学的教工住宅区,两口子都是整日以书为伴的人,三室两厅的房子,最黄金的“地段”自然要拿来做书房。书房的装修也以读书之需为要旨,颇费了些思量,效果是——宜坐宜躺,满屋阳光,满室书香。在这样的书房里听了她的故事:读书不仅帮她填充了一份傲人的教育履历,还成就了她一段美满的婚姻——一个不带任何功利的习惯,却带给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也许,很多无心插柳的读书人都会得到这种意想不到的馈赠——书原来也是有情有义的!
  安然的博客是我常去的地方,一份长长的“读书报告”赫然置于顶上。每遇到一本好书,她都会用或长或短的文字“张榜公布”于此,可见好书在她眼里永远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为此我常常惦记她的那些文字,就像惦记她的健康、她的心情。看到她写的关于书的文字也让我有种邂逅好友般的亲切。这个曾经以看云看雨为职业的女子,一头扎进书堆,心智从此无所不至……
  在趣味驳杂的人群中穿行,我的目光常常被这类女子吸引:她们即便还没像王晓莉那样让书页长成手臂上的枝叶,也已把它们变成身上的环珮和体香。大多数时候,我们看见她们时,她们手上并未捧着聊以为“饰”的书本,但是,书册留下的压痕低调地敛在素颜布裙的纹理中,发出隐隐的光芒,像薄云里的月亮。并且,你稍稍用心就能从她们身上闻出一股异香——书香已成为她们最高贵的香水。面对这样的女子,我只送上两个字:美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4:15 , Processed in 0.1018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