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平原:“做大事”与“做大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6 22: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平原:“做大事”与“做大官”
——在中山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暨2013年学位授予仪式上的祝辞
时间:2013年6月27日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来源:文化南都网


毕业典礼上致辞,除了祝福,就是励志。而这年头,社会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励志名言”,正高歌猛进大学校园。有比官大的,体现在校庆时之按职位高低排列校友;有比钱多的,宣称毕业十年没有四千万别说是我的学生。弄得我们这些既非高官、也未暴富的校友们灰头土脸的,整天觉得对不起母校,也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

因担任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我不时接触北上工作的学弟学妹们。前两年一位后学看错了门道,跑来找我,希望举荐。我一听他精确的人生规划,真的目瞪口呆:30正处,35副厅,40正厅,45“进部”———京城里官多,副部级以上才有点意思,故有此专有名词。我问:万一做不到呢?老兄一跺脚,说那就归隐山林,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笑了,说恐怕那时空气污染,南山已经不见了。他愣了一下,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反问:你真的是中山大学毕业的?为什么这么追问,因这种“雄心壮志”,跟我心目中的中大教育宗旨不太吻合。

记得是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演说,鼓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怀士堂上镌刻的这段话,因而也就成了不少中大人的座右铭。十多年前,我在《读书》杂志(1996年3期)发表《最后一个“王者师”》,从晚清康有为说起,辨析近代中国的政、学分途。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以及科举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使得中国读书人的观念开始转变。“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这是晚清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起码章太炎、蔡元培、严复、梁启超、吴稚晖等都有过明确的表述。而怀士堂上镌刻着的孙中山题词,便是此思潮的巨大回响。我在文中提及:“今年春天回母校访问,发现题词没了,大概是为了恢复那座小礼堂原先的风韵吧?我有点怅然。”文章发表后,承朋友告知,此题词乃中大精魂,不可能被取消,只是因重修而暂时遮蔽。于是,赶紧撰文更正。

孙中山所说的“大事”,乃利国利民,惊天动地,属于今人眼中的“正能量”,而不是折腾得全国人民死去活来的“好大喜功”,或日常口语中的“兄弟你可摊上大事了”。依照中山先生的思路,我略作延伸:第一,不做“大官”的,也可以做成“大事”;第二,当了“大官”的,不见得就能成就“大事”;第三,本校对于毕业生的期待,将做成“大事”看得比当上“大官”还重要。唯一没谈妥的是,有些“大事”,确实非“大官”做不了。怎么办?这里暂不深究。

我很推崇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理念———像中大、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不同于黄埔军校或中央党校,确实应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心。日后有人成为政治家,当了大官,不管做得好坏,都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硬要认领这份光荣,还想总结经验,然后依样画葫芦,制造出众多高官来,我以为是自作多情;更重要的是,此举扭曲了大学精神。

有人引拿破仑的名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我们不能说不想当大官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因为,大学不是“官僚养成所”———如今报考公务员成了大学生们的首选,那是因整个社会被官场逻辑所笼罩,绝非佳音。大学毕业生中,有做工的,有务农的,有经商的,有舞文弄墨的,有从事慈善的,更有献身于科学探索的。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若都折合成科级、处级、厅级、部级、部级以上,以官帽大小定高低,这社会必定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说是“狂澜既倒”。

好几次应邀回广州参加中大的纪念活动,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校长、书记在介绍嘉宾时,故意把我们这些没有行政级别的学者放在前面,这让我很感动。我当然明白,对学校的实际运作更有帮助的,是后面出台的各级官员。学校以“远道而来”作为幌子,优先介绍学者,实际上是想传达一种“尊重学问”的信念。这么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诸多名校,发现各校介绍来宾时,一般都按官职大小从上往下,像我这样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要不属于“在场的还有某某某”,要不就是“因时间关系恕不一一列举”。我虽反感此不成文的规矩,却也熟视无睹,且佩服主办单位调查精细,从不出错。反而是在中大,被校长、书记重点介绍时,有点不太适应,赶紧挺直腰杆,打起精神,免得贻笑大方。事后想想,中大之尊重学者,或者真的是渊源有自。

官员的心思不好乱猜,我只能说,好学者大都是有自信的。古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下中国的人文学者,本就应挺起脊梁,大声说出我们的抱负、我们的志向以及我们的贡献。大凡学术研究以及精神探索,其意义及影响力,要放长视线才能看得清楚。讲当下,自然是官大声音大;长远看,则不一定是这个样子。以中大为例,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乃至一般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远大于当年保护他的高官、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今天已然这样,五十年或一百年后更是如此。

各位即将走出中大校门,万一将来当了大官,请记得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或套用《七品芝麻官》中的说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大的可能性是,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像我一样,“碌碌”而“有为”,只是无心或无望于仕途。若真的这样,请记得,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管他是什么级别,母校都会欢迎你,替你骄傲,为你喝彩。因为,这是一所把“做大事”看得比“做大官”还重要的大学。

(此文系作者在6月24日举行的中山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暨2013年学位授予仪式上的祝辞)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3:4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延伸思考题,愿与网友同作深思:

1,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进一步保证‘有效’?---暂别提‘高效’了吧?
     ‘正餐’是不是没能吃饱吃好,才出来掏钱‘加餐’呢?
       我们可是花了老鼻子钱组织了许多人到省外千里取经的。

2,‘培训’市场的无序,培训广告选择以丑化贬低恶攻学校教育为‘卖点’无人过问,是不是政府相关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上的缺失?《论坛》版主‘集体失踪’,也颇耐人寻味。


3,既要满足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包括合法的校外培训]的渴求,又要依法依规监管指导,杜绝损害家长/学生利益的现象发生,这道题恐怕不是装作不知躲得过的吧?
     为何只是在老师们对工资待遇发表言论时颇有办法[管控]?


4,既然允许各校外培训机构招生,谁来评估其办学[班]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损害了家长/学生的利益?‘培训’也是‘消费’,‘消费者’权益谁来保护?


5,教师网民在见到‘以丑化学校教育/制造恐惧/将在校中学教师称为‘它’/虚构故事/大言欺世’为手法的广告帖时,为何‘集体沉默’,不发一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22:19:46 | 只看该作者
胡适的毕业赠言
黄晓明
    胡适深具教育情怀,他曾多次将反映了其人生哲学的赠言献给大学毕业生。这些赠言至今仍值得重温。
    早在1911年,胡适留学美国时,针对友人来信中“明岁可毕业,但境遇逼人”以及将以卒业自吊的话,提出:“欧美学校谓卒业之日为Commencement Day,译言肇始之日也。”“卒业之学生或另入他种更高等学校,或辍学执业谋生养家,其实皆新事业肇始之时也。”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可喜可贺,无须伤感!倘能“持己以诚,卑以接物,虚怀而受,放眼以观”,则处处可以“问学”,谋得进步。
    这种毕业后仍须“问学”的思想,贯穿了胡适一生。1929年,胡适以校长身份作中国公学十八级毕业赠言,主旨就是“不要抛弃学问”。其理由一是毕业后可不受功课约束,“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二是“年富力强”;三是“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四是“吃饭而不求学问”,几年后,“要被后进少年淘汰”。针对有人忧虑研究条件不够,胡适认为,“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他更举出达尔文一生多病,却做出绝大成绩的事例。文章最后,胡适告诫诸生:“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平易,诚恳,不作浮泛的空论,胡适这篇赠言,在今日仍富于启示意义:一个人走上社会,倘无“求学问”的态度,研究的决心,不必说有什么大成就,就是自己的工作,也不会干好,也会被后来的青年抛在身后。
    1932年,胡适为北大毕业生讲演。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社会的种种阴暗面,容易陷入“混日子”和“做了恶势力的俘虏”这两种“堕落的危险”,他开出三种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三是“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胡适认为,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因此,人生中要有一两个问题盘桓脑中,时时钻研破解,人生自然不会堕落,自然会充实而有成就;再者,“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因职业未必就是人们所学的,所喜欢的,所擅长的,所以,一个人发展其正当兴趣乃最好的救济方法,他业余所得的成绩往往比职业所得的还要大。胡适举了英国19世纪的两个哲人为例,一个是密尔,“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一个是斯宾塞,他是测量工程师,“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再其次,做人总得有一点信心,人生艰难,创业不易,然而“功不唐捐”。“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局势多变,年轻人内心充满了迷茫。胡适的演讲拨动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心弦。有人不赞成,写信给胡适说:“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那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那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两年后,对于失望的大学毕业生,胡适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有些毕业生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只有具备反省的精神,“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
    或许是认定他的前三个药方对于人生的绝大意义,1956年,晚年胡适去台湾成功大学演讲,将以上三个药方做了精粹提炼,曰“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对第四个药方,他未予命名,我们或可名之曰“反省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21 , Processed in 0.0672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