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言:小说要贴着人物的性格来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9 23: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言:小说要贴着人物的性格来写 2013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多闻多思学术公益讲座”日前在京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作家莫言。在主持人白岩松的提问下,莫言就对当代文学的评价、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作家的自我定位、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对此,莫言表示,现代文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当代文学也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差。现代文学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当代文学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和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当代作家都从现代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很多是现代文学中的课题的延续,他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语言方式很多都借鉴了现代作家的探索成果。因此,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当做对立的事物来进行比较并不科学。
  谈到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莫言希望文学批评“要有善意”、“要以文本为依据”。他说,自己年轻时也曾尖刻地批评过别人的作品,后来他对此进行了反思——“过分尖刻的批评会让人感觉充满了恶意”。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希望作家能够把作品改好,因此批评家应该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指出作品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那些逞口舌之快、尖酸刻薄的批评,也许会起到哗众取宠的效果,也可能赢得很多的掌声,但是不会有好的效果,也不会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另外,批评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要立足于文本。
  关于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莫言认为,当大家都纷纷学习、模仿西方的时候,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是有必要的。但因此认为只要具备了民族性就必然具有世界性,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只有作品具备了世界性,才有可能把民族性带出去。”当我们的作品反映了普遍的人性,抒发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有可能感染外国读者。当然,文学作品也必须有民族性,因为“每个作家都生活在中国的现实之中,我们所听到、看到的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当作家把感受最深切的东西描述出来,就必然带有中国的特征”。
  谈及自己的写作,莫言称自己一直“作为人民在写作”。他说,作家只是老百姓中的一分子,要真正和他们贴在一起。“确实有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代表人民的心声。但是,作家在写作之初就想着通过作品来反映这个广阔的时代,这是不自量力。”他认为,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作家应从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入手,写感受最真切的、最有把握的那部分生活。这样的写作把握不好会陷入个人的“小痛小痒”、“小恩小怨”,没有人民意识、时代意识。但如果作家的痛苦和整个时代的痛苦恰好同步,那么他从表现自我出发的作品就可能带有普遍性、人民性。
  人物被认为是小说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莫言提到,小说“要盯着人来写,贴着人的性格来写”。他认为,作家在写作时要借助人物表现思想,自己跳出来在作品中议论是比较笨拙的。谈及小说如何反映现实,莫言表示,当下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但无论多么尖锐的事件和现象,只有经过了文学化的处理才能够写到小说中。写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写人物,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只是“写人的背景”,因此作家所描写的事件应该符合人物性格本身的发展逻辑。
  很多读者都好奇,莫言在获得“诺奖”之后,是否写了什么新的作品。莫言说:“从去年10月10号到现在,我没有写小说,也没有写剧本,只写了一些很小的文章。我也很焦虑,老想赶快坐下来写。”但是,由于各种事情,他“赶快坐下来写作”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对于将来的写作,莫言表示不会因为获得“诺奖”而背上包袱。“我要忘掉过去的荣誉,写作的时候我还是过去的我,要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且还要有胆量,不要怕写坏,不要怕写出来被人笑话,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00 , Processed in 0.0628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