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选集/集美大学林永裕提供
【本站独家受权http://xnjyw.5d6d.net/thread-65109-1-1.html首发,严禁转载】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中答辩式说课的实践思考
马磊
王进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十堰
442000)
【摘
要】答辩式说课是针对说课训练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提出的。答辩式说课即运用答辩的形式对教学设计进行论证的协作研究活动。论证、协作、研究是答辩式说课的基本特征。答辩式说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追求。
【关键词】答辩式说课;论证;协作;研究;语文教师教育
说课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念向同行或专家作出口头表达的活动。近年来,我们在语文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答辩”的形式引入到说课训练,开展了答辩式说课的实践探索。本文拟对答辩式说课的实践作出理性思考,以期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纠正形式主义的说课——答辩式说课的提出背景
这些年来,教师说课训练走进了严重的形式主义误区,具体表现为“按套路说课”、“为比赛说课”、“贴标签说课”,说课无论证、无协作、无研究。
“按套路说课”——说课程序模式化。各地在组织说课比赛时,为了显示严谨的态度,习惯于对说课全程进行肢解,试图分条目予以评分,逐渐摸索出一套精细量化的评分标准。[1]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导向下,说课训练逐渐形成了一套“模板”,涵盖了“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各方面,看似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实则各自孤立、机械僵化,说课“思路”异化为“套路”。程序模式化,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被忽视,说课成为“无论证”的说课。
“为比赛说课”——说课动机功利化。说课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能够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这些年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强化说课的评价功能,而没有充分认识说课的研究功能。说课被异化为一种单纯用来评价教师的工具,在实践中演变为竞争激烈的比赛活动,“这是对说课本源的一种扭曲和误解。”[2]动机功利化,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心理隔膜,说课成为“无协作”的说课。
“贴标签说课”——说课内容表演化。说课者为显示自身的理论水平,往往大量引用教育名著和《课程标准》中的语句,“对这些理论是否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中是否能够体现出自己所说的教法根本无暇顾及,只是死抱着几页密密麻麻的激扬文字而‘旁征博引’。”[3]其实说课者对这些语句的理解非常肤浅,远远没有达到理论自觉。内容表演化,说课者为取悦于听者而说,说课成为“无研究”的说课。
总之,“按套路说课”、“为比赛说课”、“贴标签说课”,说课训练陷入了严重的形式主义误区,说课成为无论证、无协作、无研究的“三无”说课。说课评委的非专业性,进一步加剧了说课的形式主义。这种误区的实质,在于教师教育中技术理性的误导,将语文教师的培养视为简单的技术培训。针对这种误区,我们有必要探索“专业化的说课”。答辩式说课的实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走向专业化的说课——答辩式说课的实践特征
答辩式说课,是指运用答辩的形式对教学设计进行论证的协作研究活动。答辩式说课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将答辩的形式引入到说课活动中。答辩起源于古代意见不同者之间的互相辩论形式,中国先秦时代和古希腊均可见到答辩的源头。将答辩的形式引入到说课中,从而使说课具有了“论证”、“协作”、“研究”的形态,成为走向专业化的说课。
(一)论证——指向理性的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言语活动,主要表达方式不是“记叙”或“说明”,而是“议论”。其“论点”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这些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其“论据”则是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而确立的教学理念。强调说课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就要求说课者注重说课内容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论证”来阐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要着重阐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尤其是“教什么”、“怎么教”的依据。然后,教师教育者就要围绕说课者论证不充分的地方展开提问,促使教师进一步深入论证。例如,师范生沈旭阳在围绕四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立的依据作出了具体论证。[4]
马磊: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
沈旭阳:认识到=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马磊:为什么这么确立教学内容?
沈旭阳:这篇文章写了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少年=的博大胸怀。这是“课文写了什么”,学生通过自读能够体会得到。但语文的教学,重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搞清楚“课文是怎么写的”。在课文中,“中华不振”是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所以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为什么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马磊:这个主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具体教学活动的?
沈旭阳:课文中,=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在租界地目睹“中华不振”,对“中华不振”的认识逐步加深,所以主问题就细化为“中华不振”的主要体现。其中,=在租借地目睹的事实是=对“中华不振”由疑惑道真正体会的重要转折点。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就应该着重解读这一段,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心理,并对相应语句进行诵读训练。
说课时,沈旭阳将“=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答辩中,则具体论证了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即:“语文的教学,重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搞清楚‘课文是怎么写的’。”通过“论证”,教学设计时隐性的教学理念得以彰显,从而使教师的说课富有理性。
(二)协作——指向对话的说课
在答辩式说课中,听者是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教育者,其角色不是“说课的评判者”,而是“说课的参与者”,其使命不是为说课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教师教育者与说课教师应基于平等地位,建立协作关系,开展深度对话。
教师教育者倾听“论证”,抓住关键点,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说课教师现场回答。这其中既包括对教学设计的理念阐释,也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订。例如,师范生王玉在围绕四年级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时,围绕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答辩。
马磊:你的教学目标,最核心的是什么?
王玉:有两点,一是景物的特点,二是游记的写法。或者说,就是游记的读法和写法。
马磊:你在要怎样教游记写法的教学?
王玉:哦。其实我主要设计的内容是解读文本,理解景物的特点,对于写作手法教学的设计还不够充分。现在想想,课文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其中显性的顺序是游览的行踪,还有一个隐性的顺序,就是按溪流的来历逆向写的。这可以作为写作手法教学的内容。
马磊:游记总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还有怎样的特点?你可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景物特点的。
王玉:嗯。作者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特征。还有,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马磊:由作者的语言形式读懂文章写的对象,这是阅读教学;由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语言形式,这是写作教学。
王玉:这样一来,这篇课文的教学既有阅读教学的成分,也有写作教学的成分。
在这里,王玉将“游记的读法和写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于如何教“游记的写法”,缺乏充分的思考。通过协作对话,王玉意识到,游记的写作顺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修辞的运用,都可以成为写作手法教学的内容。通过协作对话,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三)研究——指向重建的说课
教师在答辩式说课后,还应继续进行教学设计,这时的教学设计具有了鲜明的研究色彩。因此,答辩式说课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以至重建。
答辩后,说课教师应围绕答辩中出现的问题,继续钻研教材和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重建——既包括对教学过程的整体重构,也包括对局部教学过程的细化。教师教育者在此指导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学科教育研究方法论。例如,师范生樊茜在围绕四年级课文《触摸春天》说课时,围绕教学活动的设计展开了答辩。
马磊:你提到了,要抓住关键语句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具体说来,哪些语句是关键句呢?
樊茜:比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马磊:你如何带领学生理解这些关键句呢?
樊茜:这段话富有哲理。“张望”,是对远去蝴蝶的张望,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留恋,也表现出她对远方的向往。“飞翔”,表面上指蝴蝶的飞翔,实质上是放飞人生的梦想。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
马磊:你说的是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你应该怎样引导你的学生理解到这种程度?
樊茜: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人生阅历,揣摩安静的内心世界。
马磊:嗯。你的教学内容不是“这段话的哲理是什么”,而是“如何理解句子的哲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还要进一步细化。
答辩后,樊茜继续进行研究,对教学设计作出重建:
樊茜: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让学生默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与其他同学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展开交流讨论,从而加深理解。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句子的哲理。总之,学生“学会读文章”比“读懂这篇文章”更重要。
在这里,樊茜通过深入研究,细化了教学活动,提出要引导学生理解哲理性强的语句,就要善于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自身阅历来理解,就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就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哲理。在此过程中,还领悟到:学生“学会读文章”比“读懂这篇文章”更重要。通过研究,实现了教学设计的重建。
总之,将“答辩”的形式引入到说课活动中,使说课具有了“论证”、“协作”、“研究”的特征,成为基于理性的说课、实现对话的说课、为了重建的说课,成为走向专业化的说课。
三、指向教师发展的说课——答辩式说课的价值追求
答辩式说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追求。答辩式说课既是教学研究活动,也是教师教育活动,这是答辩式说课的双重属性。作为教师教育活动,说课“是教学智慧生成与表达的重要手段,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5]实践证明,答辩式说课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协作,学会研究,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答辩式说课有利于培养善于思考的教师。长期以来,教师往往被仅仅视为“教学技术员”,仅仅被看作“‘教学参考书’的执行者、教科书内容的传递者以及教学程序的操作员。”[6]答辩式说课要求教师要围绕设计内容作出答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坚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教材,有选择地借鉴各种教学资源,并结合学情和自身风格,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在答辩过程中不仅阐述“教什么”、“怎么教”,还能阐述“为什么这样教”。答辩式说课有利于强化教学设计的理性,促进教师学会思考。
其次,答辩式说课有利于培养善于协作的教师。“教学工作虽是可以在孤立的状态中独自完成,但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断追求教学卓越必然依赖于共同分享的教师文化。”[7]教师参加答辩式说课,通过对话交流,借助专家或同伴的智慧,完善教学设计。这种做法实现了教师群体间的协作,发挥了教师的合力,对“集体备课”中容易出现的“只分工不合作”具有纠正作用。答辩式说课有利于建设开放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学会协作。
再次,答辩式说课有利于培养善于研究的教师。“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8]说课教师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确立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使笼统的部分变得细致,使不妥当的部分得到改正。教师既是教学设计的行动者,又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者,这种研究就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答辩式说课使教师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学会研究。
总之,答辩式说课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价值追求,有利于推进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协作、善于研究的教师。此外,教师教育者在参与答辩式说课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得失,丰富对教师教学素养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增强对教师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客观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需要继续探索的说课——答辩式说课的开拓空间
作为说课的新范式,答辩式说课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答辩式说课的关键在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此,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需探索。
其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衡量问题价值的依据是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作用。职前教师、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自然就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答辩式说课中,要针对教师的阶段特征和发展需求,明确认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应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提问的层次。
其二,谁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课是教学研究的专业性活动,要保障答辩式说课的有效性,理应由专业人员参与答辩。理想的答辩式说课,应由具有一定专业结构和阅历结构的教师教育者组成答辩委员会。现实条件下推行答辩式说课,提问者主要是师范教育者、中小学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应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努力探索答辩式说课提问者的专业化之路。
其三,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涉及不同方面,诸如教材研读、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活动组织等等。教师教育者可以提前审阅教案或说课稿,为有针对性地提问作准备。说课过程中又存在大量超出“预设”而现场“生成”的内容,教师教育者应抓住关键,寻求合适的切入点,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应总结教师说课实践中的普遍特征,努力探索答辩提问的合适切入点。
总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答辩式说课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努力探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策略。
综上所述,答辩式说课作为说课训练的新范式,是针对说课训练陷入形式主义的弊端而提出的。答辩式说课即运用答辩的形式对教学设计进行论证的协作研究活动,论证、协作、研究是其基本特征。答辩式说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将在实践中继续进一步丰富对答辩式说课的认识,也期待着语文教育界的同人继续探索。
【注释】
[1]周东华.对有效推进说课活动发展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8(4):37-38.
[2]曹建召.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6(1):5-7.
[3]王义全.说课活动的理性反思[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101-104.
[4]本文中的案例均为笔者亲历的真实案例,下文不再注明。谨向诸位说课者致谢。
[5]李兴良,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6]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7]赵昌木.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2004(4):46-49.
[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6号。
作者简介:
马磊,男,汉族,1982年生,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教育、语文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
电话:15271419245
邮箱:aaa1919050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