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奎松回应新书百处硬伤质疑:暗中发难 前所未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9 11: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奎松回应新书百处硬伤质疑:暗中发难 前所未见

2013年07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亚顺



历史学者杨奎松
杨奎松著的《忍不住的“关怀”》
新京报讯 (记者吴亚顺)近日,网上有人以“史清”的名字发文,指出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新作《忍不住的“关怀”》里的百处“硬伤”。昨日,杨奎松对史清的质疑做出公开回应,认为该文章指出的“多数问题”属实,对此,他“心服口服”,“不想做任何辩解”。杨奎松还指出,这位作者化名在网上暗中发难的批评方式在近代史学界前所未见,希望学术批评回归学术。
“不少质疑只是理解不同”
对于“史清”以笔名的方式发表批评文章,杨奎松强调要让学术批评回归学术,他表示:“史文作者这次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做法不是学术式的,而是化名到网上注册躲在暗中发难。印象中这种批评方式,在近代史学界还是前所未见的。我不得不怀疑,史文作者并不是想要在学术范围内讨论问题。”对于这一点,学者马勇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史文中的冷言冷语冷嘲热讽不是严肃的学术立场。”
在文章中,杨奎松认为:“要说明的是,史文的不少质疑,实际上只是大家对文献的理解与解读有所不同,也不存在我‘随意杜撰’、‘混淆史实’、‘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偷梁换柱’之类的主观犯意。”
杨奎松举例介绍说,张东荪当时主动公开写文章批评梁漱溟,其实也是借机在做自我批评,表明政治态度。他借用了张关于“我们看不惯那些斗争偏差等等就是由于平素染深了唯心的想法”一句做说明。史文认为:“张东荪的原意是站在知识分子内部批评梁漱溟那类知识分子”,“自我检讨的意味很少”。“我们在这一点上是有不同看法的,说张东荪这里讲的‘我们’不包括张东荪自己在内,即所谓张的‘我们’里面不含‘我’的意思,虽然有些奇怪,如果史文作者能解释出道理来,我也可以认同为一种看法。”
网友:你若买处处是错的书,也会骂娘
对于杨奎松的回应,网友纷纷跟帖评论。编辑“geomo”表示:“杨老师辩白不如致歉,你自己若买到一本这样处处是错的书,也一定会骂娘的。严谨与否本身就是治学问题,何言与治学无关?”还有网友认为:“事情你做下了,别人批评用实名或匿名,在报刊或网络,是人家的自由。如此用心耗力地反击,让人心寒。”
出版方道歉免费为读者更换


杨奎松发表回应文章的同时,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了致歉书,称已经“抓紧修订”,“做了第二次印刷”,第三次印刷版本将全面修订,预计将于八月底上市。出版方会为读者免费更换新版本,需要的读者可以将前两次版本邮寄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读者服务部。
■ 质疑声音
忍不住的质疑(史清)
——杨奎松新著《忍不住的“关怀”》的百处硬伤(摘选)
1、杨著版权页及“前言”第xxiv页第11行:搞错张东荪出生年份。
版权页:“张东荪(1887-1972)”。
前言:张东荪“1866年出生于官宦世家”。
经核查,张东荪生于1886年12月9日(光绪丙戌十一月十四日)。
2、杨著“前言”第viii页注释1:“邓晓著”应改为邓晓菁。
19、杨著第51页倒数第8-9行:改动引文,颠倒原义。“农业税占百分之四十几,可见国营企业还行。”应改为:“可见国营企业还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1:20 , Processed in 0.0574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