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行动说话——从一本小杂志到一项大事业
来源: NPO纵横 发布者:谢丽华
时间:2006年3月03日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版权归NPO信息咨询中心拥有
《纵横》杂志主办机构授权NGO发展交流网制作《纵横》杂志电子版 曾经和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聊天,当她了解到我们“农家女”这10年中所做的一件件实事时,感慨万分。她说,中国不缺评论家,缺的是实干家。不是吗?当人们看到马路上有一堆牛粪,人人都会说这太不雅观了,太不好看了,然后大家绕道走开,而你们“农家女”却拿起了铁锹把这堆牛粪铲了起来。这段评价让我欣慰。回头看看我们10多年所走过的路,我确实觉得我们“农家女人”是一群用行动说话的人。我们用行动改变着自己,也用行动改变着别人。
一、让农家女成为是《农家女》杂志的主人
1994年,当我第一次以NGO人的身份走出国门,参加“妇女发展与妇女传媒国际论坛”的时候,我其实完全不知道NGO为何物。我牢记着在办出国手续的时候,上级领导在政审文件上的批复:“外交无小事,你在国外发表的任何言论只能代表你自己” 。我不敢乱说乱动,只是带着好奇、惊诧、懵懂的眼光,观察着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和我们一样又完全不一样的女人。那次,我知道了好多新名词:“NGO论坛” 、“家庭暴力” 、“妇女传媒监测” 、“性别意识” 、“妇女参与” 、“草根组织”、“公民社会”等等。当然,作为《农家女》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我得到的更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一份自信,找到了一份尊严,找到了我所做的工作与世界妇女运动接轨的切入点。因为在此之前,在国内花花绿绿的商业化女性期刊的压力面前,我们这本从刊名到内容都土得掉渣的小杂志是个丑小鸭,没有多少人看好它,就连支持我的报社领导和我签协议时都给我留了后路:如果3年之内发行量达不到3万,就自动关闭,你可以继续回原部门工作。而在这个国际会议上,这个“丑小鸭”却倍受关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倍受关注,我们这本小小在杂志开始走上了NGO的发展道路。
当然,冥冥之中好像还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让我不要忘记农村,因为那里有我的根。我6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我们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移民。从那时起,我就没回过老家。所以,当我决定办《农家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寻根。当我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饭,听着亲切的乡音,我找到了生命的底色,也找到了办杂志的感觉。当看到儿时的伙伴抱着孙子和我面对面坐着却已经无话可说时,我一次一次问自己,如果我还在农村,我会怎么样?不是我比她们能干,比她们有本事,是教育和环境把一个人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农村妇女其实是一座没有开采的金矿,我们办杂志就是当一个开矿人,让那些本来能发光的矿石燃烧起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有了这样平和的心态,我们的杂志就有了明确的办刊思想:办一本贴近农家姐妹心窝子的杂志,让农家女成为杂志的主角——从封面到内容;我们的口号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因此,《农家女》杂志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典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作者和通讯员。在我们的编辑队伍中,也始终有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妹。
当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农家女》的发行和广告急剧下降乃至威胁到生存时,我也动摇过,甚至不惜代价调进一位有市场经验的社长,希望他能帮助《农家女》走出困境。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读者对变化的封面和内容很快有了反馈。她们不接受“变了味的”的《农家女》,我们只好恢复原貌。在庆祝创刊10周年的大会上,我甚至悲壮地喊出:即使市场竞争的法则不让我们生存,《农家女》也要站着倒地。
二、让“自下而上”成为农家女发展项目的精髓
从1993年《农家女》杂志创刊,到2001年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建;从1996年创办“打工妹之家” ,到1998年创办“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 ;从1995年执行第一个农村妇女扫盲国际项目,到2005年的“生命危机干预社区行动”项目成果推广会;从1994年召开的第一次“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到2003年开始的提升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从杂志创刊时3个工作人员,到目前40多人的农家女团队,我们不停地创业、创业、创业。我和我的同事们为农家女们一封封热情的信、感谢的信、求助的信感动着、激励着、鞭策着。我们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赋予了太多的理想、太多的使命、太多的责任,只要农村妇女有需求,我们就不知疲倦地将项目延伸、拓展下去。
在执行农村妇女发展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意识”和“三个转变”。五个意识是:性别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学习意识、行动意识。三个转变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妇女参与式;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转变为扎扎实实的项目式;由锦上添花的表彰式,转变为雪中送炭的帮助式。而这里要把握的精髓就是“自下而上” 。过去,我们太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太习惯了表彰先进的工作方法。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去倾听基层妇女的意见,尤其不会去倾听弱势妇女群众的意见。当我们真的扑下身子注意“倾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另我们兴奋不已的“新大陆” ,原来我们是可以这样工作的。下面以我们如何进行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培训为例。
具体的做法是:
1、培训一定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和为主体,让她们做培训的主人,能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设计培训内容时,一定要做需求评估,知道她们的迫切需求;在设计课程时,一定要让培训对象能参与进来,而不是只当听众;在选择培训教师时,一定要注意和培训主体的接近——从情感到语言表达,让参训者不能有太大的距离感。
2、不能只培训妇女主任和妇女干部,而是要直接培训农村妇女,每个村10--20人为宜,可让妇女直接报名,给所有妇女机会,这样容易形成一个团队,在换届选举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影响。我们的体会是,你只要把选择权交给妇女,她们就知道谁能成为她们的领袖和代言人。让妇女们积极参与选出自己信得过的人,这样的培训目标比单纯培训妇女干部更有效。
3、培训中要把性别意识的培训贯穿始终,提升妇女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是培训的核心。我们还是那句话,“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们避免讲大道理,避免居高临下的教授口吻,而是和她们平等地交流,讲自己创业和当政的经历,讲自己做女人的体会,同时让她们讲身边的农家女的故事,这样的互动效果极佳。
4、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河北满城有个《农家女》杂志推出的、和《农家女》杂志共同成长的全国闻名的女村长贾俊桥。她带领全村百姓战天斗地的事迹非常感人。她从政10年的道路也十分曲折和艰难,但她年年有新业绩,年年有新发展,已连续两届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她是我们培训中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安排学员到龙居村参观。贾俊桥用自身参政的经历鼓励了很多有潜能的妇女勇敢地站出来参加竞选,不参加竞选的妇女也会积极参与投票。
5、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并重点培养。因为是参与性培训,这样在培训中就很容易发现有参与能力的妇女,将她们记录下来,然后为她们开“小灶”,重点培养,这样的成功率较高。
6、集中培训5天为宜,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培训基地,即农家女培训学校,将重点培养对象集中起来,让她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像学生一样过集体生活。这对她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种氛围中,妇女们能不受干扰不受约束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培训效果甚佳。
7、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在培训之前做好需求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课程,采用大小课结合、请进来和拉出去结合、开放性和参与式结合的办法。比较成功的课程设计有:村民自治与农村妇女参与、参与竞选要做哪些准备、在竞选中如何演讲、参政妇女的性别意识、妇女参政的障碍与挑战、女领导干部如何提升领导魅力、我是如何做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的,等等,以及小品表演和现场点评。
以上这些方法是我们和河北满城县妇联在培训的实践中共同摸索出来的,效果可以用简单的一组数字来说明:
满城县有204个行政村,在2000年的换届选举中,妇女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仅为3人,占1.5%;184名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仅为59人,占32%。培训之后,在2003年已完成换届选举的164个村庄中,妇女任正职的增加到 8人,占4.9%,妇代会主任进两委增加到71人,占48.2%,还有17名参加培训的妇女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有不少妇女是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三、让打工妹之家成为打工妹成长的摇篮
有一次,CNN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采访打工妹之家的活动,拍摄了一会就要走。和我告辞时他们说,他们要找真正的打工妹,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打工妹,而是打工妹精英。我真是哭笑不得,随便拉住几个打工妹让她们自我介绍,她们中有家政服务员,有医院护工,还有做小买卖的,都是真正的打工妹。不过,我还是理解了他们,因为所有媒体都把打工妹称为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一定是可怜兮兮的样子,哪能像我们这里的打工妹,一个个充满朝气和自信。
其实,打工妹之家刚成立的时候也不是这样。我永远忘不了1996年4月7日那天,有128位打工妹出席了成立大会,这是我们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从11家家政服务公司一个个动员来的。我们费了好大劲儿选出一个打工妹代表发言,一上台她就手脚哆嗦得拿不住发言稿,结果没讲完就红着脸下来了,再看现在的打工妹,别说发言,就是表演节目都争先恐后的。打工妹之家多年坚持的能力建设,为打工妹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打工妹之家成了打工妹成长的摇篮。
随着打工妹之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权益受侵害的打工妹找到打工妹之家。针对这一需求,我们成立了以律师志愿者为依托的打工妹维权小组,设立了打工妹紧急救助基金,对那些受到意外伤害、工伤、强暴、失业后无家可归的打工妹进行临时性的紧急救助,并对她们进行法律援助或媒体支持。
为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法》的修改,我们差不多两年开一次全国性的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每一次我们都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参加,目的是让他们能直接听到这个群体发出的声音。在为打工妹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妇女从农村走进城市,不管是在生活方式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要有个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适应不了。我们能不能在她们进入打工行列之前对她们进行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呢?为此,我们又于1998年在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经过7年的“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比较成功的培训模式。在政府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倡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的今天,我们希望农家女培训学校的经验得到推广。
《农家女》杂志最高月发行量为23万册。据调查,每本杂志平均传阅7人,加之杂志订阅人员的流动,共有约200多万名读者,建立了上百人的通讯员队伍。12年来,我们召开各种促进农村妇女发展的全国性研讨会11次;出版了各种专集15本;农家女学校创办以来,一共举办各种培训办122期,培训学员4135人,其中贫困地区辍学大龄女童就业技能培训班40期,免费培训1000余人,将近一半的学员留城打工就业;打工妹之家成立9年,有1万人以上打工妹接受过各种提升素质的培训,有45个权益受侵害的打工妹得到了紧急救助和法律帮助。中央和地方以及海外媒体对农家女的专题报道有400余篇。
为了农家女事业的持续发展,2001年,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将非营利项目和非营利机构从《农家女》杂志社中剥离出来,由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管理和操作。我们追求的下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诚信、公开、透明的NGO,为中国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邮箱:Lihua_xie@263.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