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立人考察中国乡村公益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 21: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立人考察中国乡村公益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南都公益基金会   




  昭通巧家县孙世祥图书馆的管理员张开五,两年来,她找到了一种宁静而充实的生活。

  每天早起,步行到图书馆,开门整理图书,或者接待到访读者,办理借阅证。空闲时,每天最少阅读一小时。

  张开五几年前毕业于巧家一中,后到昆明做过一段时间小生意,经营床上用品,“那段时间收入还好,但总觉缺点什么。”

  2010年3月,立人乡村图书馆在巧家成立第五分馆,名为孙世祥图书馆。张开五觉得这是件好事,于是萌生了去家乡的图书馆做一名义工的念头。
  在图书馆实习了一段时间,并通过考核,张开五放弃了小生意,做了一名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尽管她拿着很少的薪酬,做着太多事情,却找到了曾经觉得“缺”的一切东西。

  这不是一个“高中图书管理员的励志故事”,我想告诉你的是,像张开五一样的乡村图书馆专职义工,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干着一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光荣无比的事业。

  夏令营第一课

  7月17日至19日,孙世祥图书馆举办了一期夏令营。为这个活动,张开五筹办了很长时间,还在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网站上作了公布。

  总共77人报名,夏令营举办时,来了67人,都是3年级到6年级的孩子。巧家是一个拥有四五十万人口的县城,金沙江穿境而过,夏天异常炎热。为安全起见,张开五将夏令营安排在一个学校内。

  电话里问起举办夏令营的学校的详细地址,张开五略有戒备地说:“夏令营没结束,还不能告诉你。”说完后,双方都在电话里笑了。记者有些身份错位的感觉,像一个伪装为记者的恐怖分子。

  夏令营,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听老师读书,太热的时候,就将活动搬到多媒体教室里。开营第二天,举办了一个讲座,相当于正式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来自浙江大学的志愿者讲了《如何防范泥石流》。

  “原因很简单,这个季节多雨,巧家是山区,泥石流高发,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张开五说。类似夏令营这样的活动,只是立人乡村图书馆要求分馆做的一小部分。在“立人”的介绍中,分馆经常会通过读书会、图书角、图书站等各种方式,将好书传递到读者中间。

  云南唯一的分馆

  孙世祥图书馆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第五分馆,也是“立人”在云南的唯一分馆。

  孙世祥的兄弟孙世先,早在2006年2月前后,孙世祥遗作《神史》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期间,就听说余世存、李英强等人,早有做乡村公益图书馆的构想。

  孙世先回家之后,次月在巧家开办了一个孙世祥读书社,租了一个房子,把哥哥以及自己的千余册藏书集中到一起。“但由于个人无法承担费用,读书社渐渐处于半停顿状态。”

  2007年9月,李英强联合杨民道、张守礼、余世存等人,正式在北京发起“立人乡村图书馆”公益项目。到了2009年10月,一直想在云南开设“立人分馆”的李英强,因为清楚巧家的基本情况,也对作家孙世祥写作有共鸣,于是赶到实地考察。次年3月,“立人”在昭通巧家成立了第五分馆,这时,距第一分馆成立已过去两年。

  优先选择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作为分馆地址,是立人的原则之一,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以“孙世祥”来命名位于巧家的分馆。

  李英强说:“我们没有一个建多少图书馆的具体蓝图,我们的口号是‘到你的家乡去建一座图书馆’,因此,到底要建多少个图书馆,取决于到底有多少个‘你’的出现。”

  这个“你”,是愿意出资、出力在家乡开办图书馆的人。李英强介绍,开办这样一个县域公益图书馆,大概需要有8-10万的启动资金,图书馆建立起来后,通过自费和募捐相结合的方式运作,其中包括房租、管理人员的薪酬、图书、设备等费用,每年需要投入4-10万。

  并非书本扶贫

  33岁的李英强,圆脸,穿着随意,下巴颏上的胡须,通常比头发长,在媒体上出现时,总是一副沉思的样子。他1979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与章太炎的门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是同乡。正是践行“到你的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口号,2008年1月,“立人”第一分馆在湖北蕲春县青石镇正式开馆,馆名就叫“黄侃图书馆”。

  成长经历可能是李英强发起乡村图书馆项目的主要原因。他小时候没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乡村的精神资源匮乏,幸运的是,他可以一路北上求学,直到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说起现在的农村精神资源,“恐怕没有比20年前更好,反倒有点恶化。”

  李英强十分认同教育家朱永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他说:“立人图书馆不能帮人发财致富,而是通过阅读塑造一个健全、独立的个体。”李英强喜欢引用鲁迅的一句话解释“立人”的终极目标:“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决定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宗旨,“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教育行动,我们的目的是从图书馆开始,影响阅读,从而影响教育。”

  在立人乡村图书馆,读者可以读书,有社科、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书目;可看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甘正传》等;也可听讲座,分馆常会邀请名人到场开讲。这些分馆,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交流平台,“立人的核心是人,立人乡村图书馆不是一个书本扶贫的项目。”李英强说。

  一笔2.4元的捐款

  四年多时间过去,立人乡村图书馆拥有了12个分馆,启动三年的时候,拥有7万册藏书,10家分馆,30位义工,4000多个活跃的借书证(目前已增加至7000多个),平均按照每年3个分馆的速度在稳步推进。

  每个分馆建立起来后,“立人”通过募捐方式,向各界人士募集图书。“立人”将接受捐赠的基本书目分为小学生、中学生、中小学教师等三个大类,再在每个大类里分出动漫、诗歌、艺术、历史等小类。

  书目包括万象,有《小王子》、《夏洛的网》,有《瓦尔登湖》《双城记》《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有马克斯·韦伯、马克·吐温、亚当·斯密等人的巨著。这些在大学图书馆里才能一见的图书,目前已陈列在乡村图书馆的书架上。“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很幸福,我小时候都没看到什么好书,幸运点的话,能看着一些连环画长大。”孙世祥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张开五说。

  “立人”分馆也接受社会各界的资金捐赠。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萧今、法律学者贺卫方、历史学者张鸣都成了“立人”的捐款人,茅于轼还为“立人乡村图书馆”题了字。

  声势浩大的郭美美事件,对中国公益事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立人”似乎从未受到质疑。捐款者从几元到几千不等,每收到一笔资金或图书捐赠,“立人”都会在网站上进行适时公布。在一份财务月报中,一名乡村小学生的捐款数写着:2.4元。

  让好书“醒着”

  受着各方的关爱和呵护,乡村图书馆的行进之路变得温暖,但它是否会面临“有馆有书却无读者”的尴尬局面?

  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图书馆的“软肋”,但李英强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督促每个分馆主动去寻找读者,带着适合的图书,到周边的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去,将书分给孩子们传阅。

  当书找到读者之后,如何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在各分馆,管理员会主动想办法与孩子们沟通,举办读书会、图书角等活动,让读者与图书馆发生关系。当然也可能有书送到孩子手上,孩子却不读的情况发生,“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所有的书在孩子们手中传阅一圈回来后,基本上都很会变得陈旧、松塌,但不是主动破坏,而是认真阅读造成。”孙世祥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张开五说。

  在最近的管理日志中,张开五这样写道:“使图书馆所有的好书都醒着,让人读到它,这是我作为立人乡村图书馆一个专职义工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再怎么好的一本书,如果将其束之高阁,或者任其在书架上沉睡,那么,不管它内容有多好,纸质有多好,封面有多精致,它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

  温暖的力量

  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信誉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捐款捐书者对其保持着良好的印象和黏力。江苏常州的热心人士夏阳,从2008年3月至今,每隔一段时间,便捐赠一批图书或者捐助一笔资金,从未停止关注立人的动态,这让李英强莫名温暖。

  同样让李英强感到并不孤单的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像立人一样在从事乡村图书馆建设、培训各地师资的机构越来越多。2010年,在武汉召开的一个“公益图书馆”研讨会上,有80多个机构参加。

  “参加会议的肯定不是全部,到了现在,我估计从事乡村图书馆公益项目的机构,翻一番肯定没问题,大概有200多家左右。”李英强说。

  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乡村图书馆”,各种名目、各种类型的机构不一而足,都在从事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乡村人文教育的重镇。

  蒲公英图书馆创始人杜可名说:“通过在乡村建立图书馆,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形成终身习惯,是希望他们在人生低潮时,能够获得温暖和力量,继续前行。我们不敢轻易说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仅仅是建立图书馆并不会让他们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可名同时说:“我们不仅仅是做图书馆,而是想推动教育的改革。‘阅读’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好好培养孩子。比如,将一些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乡村老师,他们便能好好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正因此,乡村图书馆对孩子和教师都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的志愿者王琳就是这样一名教师,她说:“以前我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对学生态度不太好,看了图书馆里的一些教育书籍,接受杜可名老师的一些培训后,让我知道要用爱和关心对待孩子,我真的尝试这样去做。”

  王琳讲了一个故事。她的班上有个同学叫赵保金,从四年级开始,就发现他很特别,不说话,不合群,成绩也非常不好,考试就是十几分,而且都不能完整读出一段话。

  “我开始主动接近他,在路上看到他,主动与他说话,但这个孩子本能地抗拒。我慢慢改变方法,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会起很大的作用。上课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叫他读课文,绝对不会有任何歧视的表现。”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赵保金慢慢接纳了王琳,他不仅能读出一段完整的话,有时还能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歌。他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我不敢面对语文,现在我敢于面对了”。

  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第一个分馆建成后,杜可名遇到一个小孩,她这样写《海的女儿》书评:“我觉得这个女孩不应该为爱而死,她本来就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杜可名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发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和声音。

  “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另一发起人余世存先生说:“想起少时在乡村读书的情形仍不免感叹,一本书一本杂志被我们传来传去,最后都卷成不像样子,我们相信文字的力量。人的阅读兴趣、能力要从少时培养,如此才能面对文字和信息的泛滥、污染和匮乏。”

  前行的阻力

  然而,乡村图书馆在推进过程中,依然遭遇着很多的羁绊和牵制。

  2011年7月中旬,在湖北蕲春县青石镇的青石中学——黄侃图书馆的原址,同样由李英强发起的“立人大学”开办第一期。

  媒体报道,这所名为“立人”的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罕有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校舍,没有校长,没有固定管理团队,资金依靠小额募款。学生是才毕业的高中生或者刚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它们在探索另一种教育模式。

  在第一期15天暑期课程中,熊培云讲了“我的学思历程”,北京大学的张建讲了“国家:起源与组织”,刘瑜也到场讲了课。

  这样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全国远道而来的80多名孩子,他们开读书会、仰望星空、吟诵诗歌,排练戏剧,课后反响强烈。但媒体鲜少提及的是,这次课程之后,给黄侃图书馆带来了意外的尴尬。

  黄侃图书馆的专职义工陈远良说:“那次课程,引来了公安局的检查,之后,黄侃图书馆被迫搬出了青石中学。”李英强补充说:“第一期暑期学校的最后两天,确实遇到了一些情况,但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也不清楚到底是谁给学校压力,让学校停止提供场地。”

  “图书馆在学校里时,学生、老师看书都非常方便,开放时都很积极地过来看书。”陈远良说,离开中学之后,读者数量锐减,中学又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想看书极不方便。

  陈远良还提到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便是囿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限制,校长和学校老师都不鼓励孩子到图书馆,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李英强认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主流的教育观念,这种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的主流价值观,捆绑了社会主流意识,无法形成自主教育、自主阅读的风气,致使大部分人因此无法认识其重要性。

  在立人乡村图书馆落户各地的过程中,李英强还发现一个现象:“审批部门会先怀疑你一遍,假定你是一个坏人,然后作出更多的防备,设置各种忽明忽暗的框框条条,告诉你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的创始人杜可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很害怕与当地政府合作,我们不太信任地方政府。”

  一起憧憬吧  

  尽管遇到重重阻力,但乡村图书馆的发起人们依然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李英强说:“目前立人只能是有多少人做多少事,有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骄矜,不气馁,百折千回也好,千磨万难也罢,一点一点地向前走去。”

  在他的眼中,目前建成的12个“立人”分馆中,没有一个是他理想的。他理想中的立人分馆,首先应该充分本地化,应有本地的理事会作为资源筹集机构及本地决策机构。“一个图书馆的持续运营,最不可缺少的是对人力的持续投入。如果本地理事会能够每年解决1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以维持一个小型专职团队,事情也就靠谱了。

  另外,必须有独立建筑为依托,进退自如,可以迅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各类学校和公共场所。同时能将便捷的阅读服务覆盖县域内的乡镇、农村。打破人与信息(不仅仅是图书)之间的障碍,让人可以自由地获取知识、思想。

  “最好能为每个分馆请到一位学者作为主持人,类似古代书院的山长,图书馆的日常运营则可以由少量专职员工+大量长短期志愿者的方式来解决。立人分馆可以成为一种新式的开放的学校,接受一些青少年在此自主学习。”

  这些都是李英强的理想,因为达到目标的路十分漫长且艰难,李英强先生更大愿望是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现在反思教育的人还是少,投入慈善教育的资金还是少。”

  因此,立人的专职义工,每月的薪酬从几百元到一千多,超过两千的都很少。孙世祥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张开五,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薪酬,她说:“已经足够我用了,反正我也不花什么钱。”

  对于未来,张开五说:“我每天都很快乐,很充实。同学喜欢到图书馆里与我交流读书心得,我也会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不管怎样,我相信立人所做的事,是经得住放到阳光下去晒的。”

  一起憧憬吧,多年以后,当那个不说话、不合群的小学生赵保金长大,希望他还能记起,老师王琳对他的微笑,以及乡村图书馆给他的精神慰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58 , Processed in 0.0627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