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暇出智慧
2013-10-1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小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抓创新人格的培养
对问题的好奇心、对学问探究的兴趣,是老师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郭永福:林崇德教授指出:创新、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应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乔布斯重新定义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别人的成果也是创新,追寻一种完美的用户体验也是创新。林教授还指出:创新人才是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所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也就是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
中小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抓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石,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就不可能放射出创造之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抽取的创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们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在抽取的智商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们的创造力不是最高的。同时还发现,高创造组的青少年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商组,甚至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
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未显示出创造才华?经研究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是多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独立型人格、灵活型人格、容纳型人格、主动型人格、痴醉型人格。与之对立的则是从众型、刻板型、偏狭型、被动型、表浅型人格。研究发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智力的训练、思维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好奇心是天生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探索周围环境的天然欲望。他们可以向大人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说明他们是有思考潜能的。很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但是好奇心也很容易被扼杀,被磨灭。所以,对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决不能挫伤它。对问题的好奇心、对学问探究的兴趣,是老师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激情,充满兴趣,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有了优良的学习品质,很强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
别把孩子的大脑变成储存器
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
记者:家长们更喜欢把孩子送进“兴趣班”。日前有报道说,武汉“最着急”家长:花12万为5岁儿子报17个培优班,让孩子学习拼音、声乐、英语、钢琴、识字……您认为,当下家长们对孩子的这些培养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郭永福:这样做,实际上是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使孩子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脑子越木,越没有灵性,从而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思维僵化。
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只有当他们有大量空间、时间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德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培训班。他们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不仅德国如此,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德国乃至许多欧洲国家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学完了。从表面看,我们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是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这样做,是要阻碍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怀特海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当父母的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抢跑在起点,累倒在途中,输在终点。(采写:光明网记者付君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