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69|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考生僻字怎能难倒“神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15:3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考生僻字怎能难倒“神孩子”?

 2013年10月21日  作者:董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落下帷幕。自8月初开播以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高水准的汉字听写竞赛,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别样的文化视听盛宴。一次次令人难忘的巅峰对决,让人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也让人佩服这些“神孩子”的汉字功底。 

  想难住这些“神孩子”实在有些困难,所以众多的生僻字出现在了比赛当中。对此,一些民众议论纷纷…… 

  生僻字让学生变成“活字典” 

  有网友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似乎有点跑题了,原意是推广和传递汉字书写文明,但最近看了几期发现基本上都是在考生僻字,有的字甚至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也有网友表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考查这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词语毫无意义!更有网友风趣地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的竟然是记忆力而非表达,改成《中国生僻字听写大会》吧!” 

  谈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生僻字这一问题时,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认为:“生僻字的出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这些生僻字大部分场外观众都不会写,易让人认为汉语、汉字太难学。尤其是外国人,他们还敢接触汉语么?”马教授举例,如“翁同龢”的“龢”字,其实已经作为异体字被淘汰了,而这次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又将它“起死回生了”,但这个字只是人名用字,考这样的字意义有多大?把人变成“活字典”有必要么? 

  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少。这次比赛中出现了“饾饤”这样难得一用的书面语和“槽子糕”等地域色彩明显的方言词,即使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学者恐怕也会面生难色吧。 

  低难度考不倒“神孩子” 

  不过支持的网友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究是比赛,既然是比赛就要分出名次,没有生僻字如何分高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康蕊说:“这些‘神孩子’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找些难写的字来考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作为观众,借此多学会几个生僻字又有什么不好呢?” 

  对于所谓难写字和生僻字的提法,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副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给出解释:“生僻字并不是指难写的字,而是指现在已经很少使用,逐渐丧失了生命力的字。”她表示,语言是一个生命体,字词的消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生僻字有文献学和文化史等多学科上的意义;对于研究汉字史的学者而言,更是极为重要和宝贵的研究对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正式参赛者都是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了解这些生僻字的存在也是需要的,可以在某些情境下学习识读,只不过不是日常使用所必需的罢了。 

  其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也有他们的苦衷。该节目总导演关正文透露,目前观众看到的每期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比赛,其实都是经过剪辑的,每期节目至少剪掉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大概能考30个词语左右,几乎每个孩子都不错,上来答完题又回到座位上,就是淘汰不下去。”这让关正文等节目制作者既高兴又为难,毕竟比赛最后是要分出胜负、决出高低的,既然常用词汇不能有效地淘汰选手,就只能提高出题的难度了。 

  创新出题思路 收效会更好 

  既不能让学生变成“活字典”,又要考倒这些“神孩子”,两者如何兼得呢?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造字理据和用字规律,学习汉字往往带有文化学习的性质,而并不是单纯的符号记忆。李明洁副教授指出,有些字虽然不容易写,但是如果理解了,也一定会写得出。比如,“巉岩”的“巉”,右边的偏旁表示一种像兔子、又比兔子大的动物,它的特征是兔头鹿角,所以上面是特征,下面加一个“兔”字表示归属。同样,如果知道“冕”字的上半部分表示“帽饰”,就很容易理解“冠冕堂皇”是什么意思了,也就不会把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写成“日”了。汉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重在理解。 

  汉字是语素文字,不仅表音,还表意,是具有高形差度的视读实体。同一个汉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所以用字比识字更难。马庆株教授表示,《通用汉字规范表》分为三级,共收入8105个汉字,其中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这6500字是真正的常用字,覆盖率很高。但认识它们并不代表会用,汉字的学习同样重在应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汉字,也重新评估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对于学生乃至大众而言,生僻字虽然不是汉字学习的重点,但在掌握了汉语常用字之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又何乐而不为呢?正如李明洁副教授所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具有样板作用,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观众聚焦于汉字,跟随比赛的进程,在不知不觉间增长了知识,这对于提升国人的文化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董超)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0:03:24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听写大会”遭质疑:题库有问题 点评有错误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李淑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起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中央电视台的确做了一件大好事。《北方新报》开这个专拦,恐怕也是受到这一赛事的启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面向全国的。在汉字的书写与读音方面要树立榜样,做出规范来的。所以,举办部门责任重大,不可等闲视之。这一点,他们基本上是做到了,全国人民有目共睹。
但是,十全十美的事是没有的。本栏既然要咬文嚼字,所以,先针对我在3月9日晚上欣赏汉字听写赛事时发现的若干瑕疵,谈谈拙见。
首先,说说主考所出的题目与答案。这里要说明的是,主考念题目,是按照题库的要求做的。其读音与解释,完全规范。屏幕上出示的答案,也是题库给的。我想,题库的制作与确定,是十分严肃与认真的,题目与答案肯定是请专家学者严格把关的。因为这是为中华文化负责、为全国人民负责的大事。但,遗憾的是,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出现了不妥之处。比如,有一个题,答案出示的是“饿殍(piao,第三声)”,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这个词也可以写成“饿莩”。窃以为应该出示两个答案,然后由评委加以说明。噢,这里再补充一点,前不久内蒙古也举行了汉字听写赛事,本来答案应出示“龟裂”与“皲裂”两个答案,结果只显示了“龟裂”。还有一题,题库出示的标准答案是“犄角之势”,而《现代汉语词典》等语言工具书,多是“掎角之势”。结果,造成了麻烦。顺便说一句,我在两本语言工具书上查到,“掎角之势”也可写为“犄角之势”。以上所举,可看出,题库还是存在问题的,望有关部门,严格把好此道关口。
其次,说说那两位场外点评的专家。她们的点评,的确给大会增色多多。应该感谢她们。但,她们说话比较随便,所以,瑕疵不少。比如,越俎代庖,她们居然说,俎就是菜板。这是大错!这个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的器具,《现代汉语词典》还配了图;一是指古代切割肉类用的砧板。越俎代庖,是说掌管祭祀神主的人越过了自己的职守,去代替厨子做饭去了。比喻超越了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应管的事情。含贬义。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鸿门宴》,其中引了樊哙的话:“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的“俎”才是指切肉的砧板,讲成菜板也可。再如,袍笏登场,这个成语是讽刺上台做官的。而她们却说表示装模作样。还如,荫蔽,学生写成了阴蔽;出示的答案也是荫蔽,这是正确的。而她们认为都对。其实,汉语中根本没有阴蔽这个词。最后,还要啰嗦一下,她们说话时,读音也不太注意。“缠绕”中的绕,应读第四声,她们却读成了第三声;“复杂”中的复,应读第四声,却读成了第三声。这都不够严肃。
我咬了半天、嚼了半天,深深感到媒体与学校的任务太艰巨了!但,我要说一句:我们既然选择(或被逼着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有“累并快乐着”的心态,否则你说怎么办。我写了这篇文章,敬候读者的批评! 文/李淑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7:11:46 | 只看该作者
胡新民:中国字不兴 中国梦难圆


胡新民   

     
   自2013年开始,关于中国字(即中文、汉字和汉语)的报道不断增加,听来有喜有忧。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3年10月18日刊文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华期间,告诉北京大学学生,他10岁的女儿在学中文。和他在一起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深怕落后,立即接过话茬,说他16岁的女儿不但在英国学中文,而且要来中国实地学。这样看来,中文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可喜可贺。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文在她的母国中国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太争气。这固然与当初中国急于与国际接轨有关,也与网络的迅速普及有关。在这两股势力的夹击下,不仅使得汉字书写日益呈弱化趋势,连语文学科也在弱化。年轻一代中不但难以见到有书写漂亮的,提笔忘字的倒是时常可见。笔者有次与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谈一件事,其间请她在一个文件上写上一点补充点意见。在写了几个字以后,她突然停下笔,说,某个字她忘了怎么写,她只记得英文的写法。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终于采取措施了。一是在高考中降低英语的分数比重,提高语文的比重。二是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举办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之类的节目,以期引起全体国民的重视。从收视的情况看,效果还不错。还有一条消息是国家教育部支持台湾国学教材“登陆”。有位学者对这件事评价得相当到位,他说,“在现代社会中,拼音文字对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对国学的进一步宣传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对汉字的深刻体会,来实现一个沉静内心的过程。”
   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主要载体。世界各民族的自源体文字都起源于图画,都是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字,中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而且在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都被中华文化所吸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二千多年来,中国虽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年代,却一直是个统一的国家。而且中华民族的多元化也是世界公认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果断决定: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三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统一文字,汉字可谓惠泽了世代华夏子孙。秦之后,虽朝代历经更替,但汉字却一直起着传递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一直是很尊重文字和书本的。《淮南子》里说,“仓颉作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动静很大。许慎说,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正因为如此,自秦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一直十分清晰,从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心。世界古代的几大文明能流传至今的也只有中华文明,汉字功不可没。汉字的优势是其它文字,特别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欧洲各国无法相比的。例如使用拼音文字的南斯拉夫如今早已分裂成7个国家,前苏联在经过70多年的统一后,也分裂成了十几个国家。现在的欧盟使用23种语言,要想拧成一股绳还不知有多难。这些年来,欧盟实力持续走弱。这些不能说与其文字没有关系,一种文字本身要承载一种文化。最近闹得很凶的美国监听丑闻,使欧洲多国感到恼火,但又没有共同有效的合作机构来制衡美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欧洲需要在数据安全问题上共同努力。欧洲的困境在于,作为民族国家组成的整体,行动能力有限,而由于法律、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又几乎不可能成为单一制国家。中国则不然,只要有汉字这个根,中华民族就不会分裂,汉字特有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中华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就是要选拔出来那些是精通汉字的人委以重任。因此,文人官员熟识多达几万字的汉字并讲究遣词造句,一般农民则是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这样,不同阶级自然隔绝起来。但是,汉字在那些不识字的人们中间的影响力同样很大,中国民间习俗之一的门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初,有位外国游客曾注意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对联虽然“并非出自贫困家庭居民、店铺的主人或者大字不识一个的船夫之手,但他们对其表达的意思都很清楚。重要的是这些经典语录受到了这些文盲或半文盲们的喜爱。中国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表现得尤其明显”。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武力夺取政权后也不得不依然沿用汉字,沿用由此衍生的各种风俗习惯。因此,中国特色的官员选拔制度也就传承下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中共领导层,同样是一群精通汉字的人。改革开放后的公务员制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精通汉字”的原则。因为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就是对考生汉字的掌握熟练程度的一种严格检验。这与西方竞选以演讲辩论见长是有明显区别的。可以这样说,汉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烙印,也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一个烙印。在这个意义上,要在中国推行全盘西化,肯定行不通。
   反观欧洲,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字是由字母组成,大多数人都可以简单掌握,各阶层实现自由流动并发展了纵向联系。与此相适应的就是罗马帝国之后出现了“各国并存”的地方分权局面,最终分裂为意大利、法国等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后,欧洲各国选择了和平相处,融为一体的共识。但是,以各自文字形成的各民族文化,要想互相包容,还不知要走多长的路。
   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汉字固然是中华复兴的基石之一,但同样也是全球化中国软实力的一根“软肋”。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汉语热在扩散时,切不可沾沾自喜。三年前,国际上有个辩论会:21世纪属于中国吗?美国的基辛格持否定态度,他说:“我认为汉语的结构,甚至当前中国的技术结构,都导致其在软实力方面超越美国成为一项严峻的任务。这也是我认为下一个世纪不会属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基辛格的说法值得国人警醒。
   伴随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脚步,英语也就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英语的地位而能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家。新加坡的李光耀曾说过,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力推英语普及,尽管中文和英文同为新加坡官方语言。但是李光耀也指出:“新加坡因地小不能依靠农业生存,必须依赖贸易与工业,要吸引投资者在这里设厂必须能以英语与他们沟通。以英语沟通的社会也把不少外国人才吸引到新加坡来。”中国这个大国与新加坡的国情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新加坡的经验无疑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和印度,无论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都比印度快得多,但国际上不少学者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却一直看好印度。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看好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印度受英国数百年殖民,上流阶层讲一口地道英文,政治制度也是英式的,但从着装到宗教等却仍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反观中国,从未受过西方长期殖民,高层官员鲜有会讲流利英语的,政治标准在理论上是列宁式的。其传统已四分五裂。”简言之,印度上流社会英语讲得好,又能保民族持传统,有希望!中国的高层官员,英语鲜有流利者,又失去了自己传统,无希望!
   这样看来,我们只要在普及英语的同时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可以在全球化浪潮中独占鳌头。因此,作为中国人,首先肯定不能失去汉语,那样的话对保持中华文化无疑是釜底抽薪,中国梦也肯定成了一句空话。但没有英语的高普及率,中国梦的道路坎坷更多。究竟应该怎样摆正这两种语言的位置呢?笔者以为,汉语教育始终第一的位置是任何时候不能变的,有了这个根本再去考虑其它才会事半功倍。著名人文大师潘光旦的经历或许对这个问题很有启示。
   潘光旦189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报效乡国的家风代代相传。14岁的潘光旦遵父亲遗命考进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1920年,他的英文水平就可以通读英文原著《性心理学研究录》六卷。文言文水平更不在话下,1921年他在读稗官野史时对明末一个奇女子冯小青有了兴趣,于是写了一篇分析此人的读书报告《冯小青考》。这篇作品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他有句话说得好:我是中国人,要是没学好中文,那是一桩羞耻的事情,要是没学好英文,跑到国外去留学,岂不是滥竽充数,贻笑大方?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学贯中西的水平,无疑是归源于从小受到的传统中华文化的严格教育。
   更值得一提的是潘光旦的留学后归国。他1922年到美国攻读生物学等学科,成绩拔尖,英语口语与美国本土人士无异。当时官方可以提供六年的费用。但潘光旦只读了四年,1926年拿到硕士就回国报效乡国了,而且把自己所有的节余的美金都买了书带回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一个细节绝对值得注意,就是伴随他留学的有一部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十三经注疏》。这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有这样的留学生吗?据2009年一项统计,自1985年以后,潘光旦的母校清华大学的80%,北大的76%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而据美国统计,在2002年到2007年,外国留学生取得科学和工程博士的留在美国工作的,惟有中国比例最高,达到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不可小觑的隐患,特别是在教育界。改革对教育注入了过多的市场机制,开放又把英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文过于弱化,直接造成中华优秀文化几乎失去了教化民众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有人尖锐地指出,“文革”用政治冲击教育已经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但如果用“金钱”来冲击教育,其损失同样不会小,甚至更大。时至今日,教育界情况有目共睹。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话很实在,她说:“各行各业都腐败,而且已经见怪不怪,连小学生都知道要家长给老师送礼,以便对自己好一点。他们长大了就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了。我们在座的至少40岁以上的上学的时候还不是这样,还有公平、正义的观念”。这段话把“文革”前后教育界的实际情况摆在了大家面前,区别一目了然。笔者看到某杂志有个谈教育的专题,文中谈到的今日教育,特别是对汉语教育缺失的忧虑发人深省。那位被访问的张汝伦教授是学哲学的,对中西哲学都有研究,曾在海外做过四年研究。他说道:
   “‘文革’之后,有用没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什么有用,什么没有用?按老子的话来说,无用乃为大用。人文教育培养人的同情心、想象力,不能变成人民币,而我们现在都认为变成人民币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三十年就是所有中国人都变成了市场人,所有人都用市场眼光来考虑问题,用一些非常庸俗的标准来衡量价值的大小。整个国家都以此为取向,那还谈什么?”
   “‘文革’之前,你经常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修鞋的,他是一个农民,但是他拿着一本古书在读,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我下乡在安徽,当时很穷,还有人在追求这些东西。”
   张教授还认为那些以时代进步为借口而忽视汉语教育是不可取的。他指出:“如现在的小孩连汉语都表达不顺畅”能说“时代一定是进步的吗?”不过,他也看到了当今仍有一些好的现象,那就是他在上《论语》课的时候,前几排的女生泪流满面。因此他相信“那些伟大的东西永远能征服人。”
   欲圆中国梦,必兴中国字。但愿张教授所言的那些伟大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回到我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上。
   末了,笔者还想说一句。文学艺术无疑是文字最有活力的舞台。当今天有些人还在为那场“浩劫”所摧毁的中国文学艺术痛心疾首不已的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国宝京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随着“浩劫”的结束戛然而止了。现在,除了每年的新年京剧晚会上,中央领导会“接见”,或者在中老年的歌会上露露面外,在其它的场合上已经难觅其踪。现代京剧尚且如此,古典京剧就更不用说了,不知是喜是忧?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28:16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听写大会”导演:第二季选手或达2000万人
2014年01月29日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邢虹






寒假里,很多家长给孩子看电视的首选是由河南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第二季。随着第二季的开播,《汉字英雄》宣传片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连播3天,赚足了眼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掀起手写汉字热潮
寒假里,很多家长给孩子看电视的首选是由河南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第二季。去年暑假,《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股汉字热潮,如今,前者已经把宣传广告做到了纽约时报广场,后者也开启了第二季选手招募。
声势更大——
《汉字英雄》纽约时报广场播宣传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手人数预计达2000万
与去年“静悄悄”亮相,慢慢热起来不同,今年,《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之旅。
随着第二季的开播,《汉字英雄》宣传片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连播3天,赚足了眼球。BBC、《纽约时报》等外媒都对这档节目表现出浓厚兴趣。爱奇艺相关负责人称此举“不仅能够提升节目的海外价值,同时还可以促进更多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汉字英雄》专版字典也开始在淘宝天猫店上架销售。据悉,作为中国第一档以“汉字”为题材的文化综艺节目,鉴于其影响力及社会价值,商务印书馆主动为节目出版专版字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创文化节目拥有专版字典的国内先河。此外,“《汉字英雄》第一季”纸质图书也同步出版。
坐拥央视这一强大播出平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去年年底的央视广告招标会上表现抢眼,冠名费最后高达8618万元,比标底价翻了一倍多。第二季的选手招募也在本月正式启动,节目总导演关正文向记者透露:“国家语委已经给各省市发文,选手人数估计会达到2000万。”据介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市级选拔赛将于3月15日前进行。
题目更难——
不仅仅追求对生僻字的掌握,如何使用和书写笔顺更重要
去年,两档节目参赛小选手表现出强大实力,各种生僻字信手拈来,让电视机前的成年人自叹不如,发出“我的语文大概是数学老师教的”之类的调侃。第二季,难度还要进一步增加!
“这都是让选手逼的。”关正文笑称,“不是节目主观上要用难词,而是参赛的孩子们实在太优秀。去年比赛中,节目组原先准备给竞赛高潮阶段使用的八级难度词汇,在仅进行到一半赛程的时候就被耗光了。题库组的导演一直出题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大家感叹最多的,就是真斗不过这些孩子。今年我们有经验了,准备也更充分。而且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目前来看我们的题库非常充足。”
《汉字英雄》也从“识汉字”升级为“用汉字”。“一音多字”要求选手要根据题目中的汉字,写出与之读音相同的字,四个声调均可;“一类多字”要求选手写出用来形容某一类事物或特点的汉字,以用法联想汉字,体现本季“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的主旨。主持人马东对记者表示,第二季提倡不仅仅追求对生僻字的掌握,而且会让选手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人的身上等所附着的汉字信息。“有个孩子认字特别多,再生僻的字也基本没有能考住他的,但是我们有一道题目是‘通过一位名人的作品写出他所在的欧洲国家’,他就蒙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今天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状况,我们想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点。”
此外,笔顺也被列入考核内容。《汉字英雄》中担任“汉字先生”的于丹告诉记者,第一季播出后很多朋友发来短信,要求评委和主持人纠正孩子们写汉字的笔顺,“现在很多人都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汉字的笔顺有它的规律和道理,用正确的笔顺书写一个汉字,对孩子理解汉字、认识汉字有很大的帮助。”
趣味性更足——
更多名人来参与,手机APP可同步闯关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都是纯原创,而且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与参赛小选手一起测试自己的汉语能力,节目模式广受好评,所以两档节目不会在形式上有太大调整,但在趣味性方面都动足了脑筋。
马东说,以往,如咬文嚼字、诗词歌赋的内容,多半都要在科普教育类栏目中实现,其传播的手段也大都是在讲台上讲授传统文化及其传承演变等知识,因此比较刻板,说教的色彩比较浓。《汉字英雄》则偏重游戏、闯关的氛围,选手进入“十三宫”后,脚下方格会出现一道题,写对题目要求的汉字后,向前一格继续答题,直至走出“十三宫”。答错则将左右平移,连续答错会继续平移甚至出局。而于丹、高晓松继续担任“汉字先生”,自嘲自讽给节目增加乐趣。而第一季节目播出时同步推出的手机APP,也跟着升级,第一季APP取得总下载量146.8万次的成绩,升级后巧妙融合古代传统科举制度,每位用户可以通过书生、秀才、举人等角色扮演的形式,在APP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关卡,一一闯关考取“功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邀请更多的央视名嘴担任“考官”,点评嘉宾方面也“广撒网”,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前来,对汉字典故、出处以及使用的介绍争取做到更加深入浅出。
更多传统文化类
节目将亮相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在官网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记者了解到,央视和各地卫视一大批文化节目蓄势待发,灯谜、成语、诗歌等题材今年都将陆续亮相。
央视除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外,还计划推出《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原创文化节目,并将推出以外国人为主要参加者的《听说读写300字》节目(暂名)和以“带着诗歌去旅行”为主题的人文节目《诗行天下》。
各地卫视也已经播出或者正在积极筹备制作原创文化节目。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都以浓浓的文化味,抢滩荧屏。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邢虹 本报通讯员 晓倩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1:31:54 | 只看该作者
于丹:汉字书写不是对于生僻字的炫技 来源:大河报
  曾在去年掀起一股汉字书写热潮的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第二季首期节目已于1月17日正式开播。依旧是以汉字书写为节目主要内容,依旧是高晓松、于丹和马东等汉字先生助阵,但在全面升级的节目赛制和充满创意的题目设计下,第二季《汉字英雄》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昨天,在第二季《汉字英雄》第三场复赛录制现场,谈起节目的文化宗旨,于丹表示:“汉字书写不是对于生僻字的炫技,而是孩子真正对汉字的使用和文化理解。”
  比拼汉字的理解和使用
  去年,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功唤醒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就连于丹还在上小学的女儿也钻研起汉字来。于丹告诉记者,在看完《汉字英雄》后,女儿开始不断以能书写生僻字为傲,这也让她颇为担忧:“我们的节目导向不应该是追求多么艰涩、多么生僻,汉字不是一种炫技,它是要让中国人能好好使用的。”于丹认为,汉字是藏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从汉字中往回倒溯,可以找到中国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文化演变,这才是汉字真正的文化价值。
  于是,第二季《汉字英雄》一开播便以“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为口号,聚焦常用字,强调对汉字的使用。节目虽然沿用了第一季中“汉字十三宫”和“车轮战”的闯关形式,但考题类型出现了“一音多字”、“一类多字”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考察,这些题目设置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着重考察选手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玩转常用字能力。于丹说:“第二季《汉字英雄》已经不仅仅是比拼选手们对汉字的记忆,更在于比拼他们对于汉字的理解、汉字的使用,甚至是心理素质、场上沟通能力,他们不仅要拼智商,也要拼情商。”
  呼吁重视知识结构
  如今,节目录制已经进行到了复赛第三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也让几位汉字先生经常模棱两可,需要靠查字典进行佐证。高晓松认为,节目录制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尖子型选手,他们的识字量丰富得惊人,文化素养也相当好,但随着赛制的不断晋级,节目暴露出来的一些现象也让人忧心。高晓松告诉记者,尽管节目中尖子选手很多,但他们往往都是家庭教育培养起来的,学校教育似乎作用不大,尤其在选手答题向老师场外求助时,老师们的错误率达到80%,这让他相当震惊:“由此可以看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水平的一种倒退。”
  同时,为了规避第一季节目中选手因为瞬间发蒙而惜败的情况,在第二季节目中进入复赛的选手将会从第一场一直到第六场反复训练,让选手在不断的打磨中走向汉字英雄的宝座。然而,这种长期的磨合也让马东看到了选手们存在的知识性不足,“比如有一个识字牛人,他认识很多字,但当让他写下欧洲国家名称的第一个字进行两两pk时,他就有点蒙了,字他很熟,但是欧洲有哪些国家,他却不是很了解。”节目录制中,选手们在书写诸如水果名称这类生活常识题中,也都颇为艰难。马东认为,第二季《汉字英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今孩子的知识结构比较匮乏的问题。“希望这个节目能呼吁大家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不仅仅是认字,而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意象和它们身上附着的汉字信息,这才是我们希望能为选手带来的东西。”□记者 梁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1:25 | 只看该作者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文章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2013-12-26
    温暖
  人间温情助力社会和谐
  即使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铺天盖地,也没能遮蔽一档亲子节目的光芒。毫无疑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了2013年所有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也是全年最具话题效应的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节目对父子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呈现,恰到好处地触及现代人内心的温柔所在,唤起了繁忙的都市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求。如此一来,这个节目也为2013年的秋冬带来了一股暖意。
  如果说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整个社会则是无数小家庭构成的大家庭。回望2013年,给中国社会带来暖意的远远不止《爸爸去哪儿》。
  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这一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关爱更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了。4月,四川芦山地震、内蒙辽宁交界处地震;7月,四川等地遭遇特大洪灾、甘肃定西地震;8月,东北、华南多地遭遇洪水,新疆乌鲁木齐地震……越是在不可抗力的天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得以充分的体现,一线救援、后方保障、捐款捐物……汇聚成民族亲情的暖流,让每一位不管身在灾区还是关注灾区的中国人感到,2013年是温暖的。
  在这方充满暖意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青春
  青年奋斗彰显民族活力
  有人说,2013年的中国银幕是青春电影的天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掀起了青春怀旧潮;《中国合伙人》描绘了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代中国青年的“中国梦”……实际上,涌动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青春热潮,比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更加振奋人心。
  这一年,让青年人备受鼓舞的是,“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年人中间,与大家促膝而谈。“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为当代青年人放飞青春梦想提供了蓬勃的精神动力。在具体的生活中,无数青年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进行着具体的、生动的奋斗。
  每个时代的生活都有艰辛。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无数青年怀揣梦想,离开家乡投入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城市的高压力、快节奏,让许多青年人承受着来自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不易,甘苦自知。
  每个时代的生活也都有光彩。奋斗中的每一步成功、每一滴泪水、每一次感动、每一分坚持,都为青春的理想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彩。也正是这些光彩,为奋斗中的青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最终汇聚成一个民族的旺盛活力。
  这正是中国的青春,也正是青春的中国。
    焦虑
  “微时代”呈现多元心态
  很多人没有想到,2013年,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大量普及,以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竟如此迅猛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更多的人没有想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尽情发声、尽情宣泄、尽情彰显自我的狂欢过后,接踵而至的,竟是更加真切而强烈的集体焦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尽管“微博控”和“微信控”们渴望表达与社交,但却因对网络社会有着过度的依赖,反而漠视了现实社交场合中更为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更大的焦虑缘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在“微时代”,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片断,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微博与微信都经过了选择性与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传播与交流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就带来了社交心理上的距离感与不安全感。
  当然,与焦虑相伴而生的,还有盲从、喧嚣、偏激、张狂等不良社会心态。或许,这只是“微时代”到来之后的必然阵痛。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将会逐渐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到那时,阵痛过后将迎来网络时代真正成熟的理性与自觉。
  自觉
  文化自觉呵护社会健康
  2013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新气象,同时也不乏一些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甩尾”现象。
  如果说,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甩尾”现象的出现都是难免的,那么可贵的是,2013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反思和警醒,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觉。
  应当说,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甩尾”现象,并非今年特有,而是多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共同价值的缺失、一部分人道德底线的失守、文化操守的滑坡甚至触底,更涵盖我们每天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急功近利、浮躁暴戾、极端偏激等心态。
  这些现象和心态,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且更加直观地体现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它不仅影响到艺术创作、文化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态,而且更加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2013年,无论是打击网络谣言、整治“抗战雷剧”,还是媒体对一系列“文化失范”现象的关注和批判,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自觉。相信在这种自觉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终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将更加健康和谐。
    回归
  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2013年,在文化与教育领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回归的情绪。
  先是一个名为《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节目引发了一番蔓延整个社会的,呼唤对汉字重拾敬畏、倡导传统书写方式回归的讨论。
  看着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在节目中展示他们对于汉字的尊重与热爱,不少长期依赖电脑书写,已或多或少患上汉字“失写症”的成年人难免汗颜,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我们还保留多少?对汉字和母语的敬畏我们还保留多少?当一代人对母语情感长期淡化,是否会在更长时间后呈现出文化层面的深层次的危机?思考这些问题之后,对于汉字重拾敬畏、对于母语愈加珍惜,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教育领域,引发思考的是有关教育本原的回归。
  何为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传授无尽的知识、培养超凡的技能,还是成就人们丰富的心灵?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因无法达到老师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而感到不快乐,甚至开始厌倦学习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钱学森之问”何时才能真正破解的时候,实现教育觉醒,真正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找到教育回家的路。
  安全
  公共安全提升幸福指数
  即将过去这一年,一些过去不曾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中浮出水面,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回顾这一年,食品安全事件、校车不安全事件、校园投毒事件、将幼小的孩子剜去双目事件、孩子因效仿影视作品中的危险情节而致伤的事件、因接触快递而中毒死亡的事件接连发生,“安全感”成为了社会公众每天挂记于心的内容。
  安全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人们不敢相信陌生人,甚至不敢相信身边的人,焦虑、冷漠与紧张成为蔓延的社会情绪。而当这种社会情绪愈演愈烈,对他人施以援手、给他人以信赖等一些原本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将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奢侈品”。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安、防御的负面情绪之中,那么暴戾、极端、道德力式微等社会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安全的滑坡也是对社会底线的拷问,这其中,既有道德底线、文化底线,更包括法律底线、管理底线。
  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公众安全感的缺失,并着力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对社会各单元责任感的提升、通过对违反职业操守行为的严厉惩处来构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社会,成为2013年贯穿全年的话题。
  2014年,因安全而变得幸福,将值得期待。撰稿 赵婀娜 刘阳 版式设计 蔡华伟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0:00:22 | 只看该作者
她喜欢网游和漫画,拥有一颗典型的理科生脑袋,却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上夺冠。就是这个语文成绩曾排名中下、最后一个被招入参赛队、自称“最没存在感”的女孩,跑到了最后——有个理科生脑袋的汉字冠军本报记者 王晶晶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3日   10 版)



    报名截止前最后一刻,14岁的初中女生陆佳蕾才入选参赛团队。她的老师开玩笑说,这简直是“最后5秒钟找到一个冠军”。
    10月18日晚,央视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中,这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女生气定神闲地写出“婉娈”、“珉玉”、“裂罅”、“海晏河清”等11个词,淘汰了其他14位入围总决赛的选手,最终获得冠军。
    如今,她的学校门口挂上了红色的横幅庆祝,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向她祝贺。同学们戏称她“小冠军”和“大明星”,在网上,她拥有了自己的贴吧及粉丝。媒体记者围在她身边,想知道能写出这么多生僻字的女孩,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可想在这个众人瞩目的冠军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恐怕要失望了。和被封为“学霸”“神童”“大师”的对手相比,她显得过于平凡。学校举行记者见面会那天,短发齐头帘、戴眼镜的她穿着墨绿色格子衬衫和运动鞋,背着双肩背书包不声不响地就出现在会议室里。
    和同龄人一样,陆佳蕾也喜欢做作业时耳朵里塞着耳机,哼着英文歌,虽然“不是很好听”;她边写作文边发愁地算字数,觉得和生孩子难产一样痛苦。她说自己长得又比较路人,一再强调真的没什么特别。
    比赛前期,这个话不多、总是抿着嘴微笑的女生,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她是全队中人气最低的那一个。有人找到她的网络ID,聊天时,她大大方方地回复:“我是陆佳蕾,对,就是那个最没存在感的人。”
    但这个最没存在感的选手在比赛最后成功“逆袭”。“她很戏剧性。”陆佳蕾的指导老师、班主任苏云生说,最初在全校选拔测试中,她的成绩并不突出,前四名选手很快就定了下来,苏云生权衡半天,最终在导演组的催促下,选择陆佳蕾作为最后一个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我看中她低调朴实,认真踏实,一直觉得她是潜力股。”苏云生笑着说。
    实际上,这个汉字听写的全国冠军擅长的并不是语文。她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喜欢的科目是化学,参加的社团是法学,选修的是计算机C语言编程,最大的爱好则是网游和动漫,都和语文不太沾边。甚至,刚上初中时,她的语文成绩排在班里倒数十名。
    这个有点完美主义的女孩,不允许自己掉队。为了写好作文,她进行各种尝试,把歌词扩写成故事、模仿林清玄和欧.亨利的文风、把老太太摔倒没人扶这种社会新闻作为素材写进小说里。两年后,这个语文后进生的成绩已经列入班级前十。
    可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团队里成绩最差的。担心拖队友后腿,备战时,《现代汉语词典》里5.6万个词条几乎被她用各色荧光笔画花了。字典看不完,别的同学很快就能划出重点,可她哪个词也舍不得丢,心里着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别人。老师劝她,不重要的词可以先放下,她却说:“老师,这个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啊,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她用侦探小说中的推理方法分析每一个字词。总决赛中出现的“婉娈”,她之前听都没听过,硬是根据汉字规律猜了出来——“美好的样子”这个解释基本和“女”字旁有关,而人们熟知的“峦”“鸾”的声旁都是“亦”。
    “汉字也是需要去理解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只是横竖撇捺而已,如果去理解它,每一部分都充满自己的意义。”她说着,两只手臂规规矩矩地叠在桌子上。她和队友都很喜欢“葳蕤”这个词,因为笔划多,看上去枝叶繁茂、生机勃发。
    在苏云生眼中,陆佳蕾一直很安静,很少听到她的响声。“她是一天天进步,只要看过的字,就再也不会忘记。她拿到冠军不是偶然,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巧合的是,同学私底下给她起的一个外号,就叫“积累”,和她名字的谐音很相似。她的另一个新昵称,是“陆大憝(音‘对’)”,“憝”是指恶毒的人。因为队友互相听写时,轮到她报“d”这个音序的词时,她挑的都是最难写的。
    比赛3个月前已经录制完成。决赛结束后的那个晚上,大家在宾馆里吃了顿饭,简单地进行庆祝。后来,他们还和劲旅广西队玩了几盘“三国杀”。只是,不擅长棋牌游戏的小冠军连连被“虐”,最后默默地提前离开,回房间睡觉了。
    她并没有太把获奖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是把这个好消息跟两个最要好的同学分享。可不知怎么,回来后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有人开玩笑说:“红了不要忘了我哦”,还有人戏称要给她当经纪人。一个同学在教室里帮她建了个贴吧,她当时就喊:“哎哟,你们又黑我。”
    “我有点小尴尬”,说起这些,陆佳蕾表现得有点不自在,“我觉得还是平淡一点比较好,关注太多,反而不太习惯。”后来,央视导演来学校补充采访,她对着镜头说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导演最后急了,问她:“你什么都不好,怎么还得了冠军?”
    “佳蕾谦虚爆了。”她的一个同班同学这样说。在学校里,担任组织委员的陆佳蕾人缘很好,她模仿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组织班会,和男女生都能打成一片。喜欢漫画的她擅长画画,常在社团里画海报,还在自己的雨伞上画了网游《英雄联盟》中的人物提莫队长,一只戴着防风眼镜的小浣熊,有人说她是一个被低估的英雄。
    这个在电视屏幕上总是从容淡定的女生,私下里也会跟同学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我这个人,不是很敢放得开,在电视上很沉稳严肃,私底下有点二。”有同学说,她是“妹子和汉子的结合体”。
    陆佳蕾觉得自己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子,她几乎没买过毛绒玩具,也很少打扮自己。有时,这个短发女生会很热血,可真到要行动的时候,又会冷静下来。在网游里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她还劝队友“冷静一点”。即使在那种打打杀杀的游戏中,她选择的角色大多也是辅助类型的,“不是很强,但擅长调解”。
    但当网上有人质疑她和队友的水平时,这个被形容为“宠辱不惊”的女孩忍不住写了篇帖子回复。“几分钟的表现,不够定夺一个人是怎么样子的。一次考试总会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不能证明什么……有人很厉害,我比不上,但我知道我对一些字的理解很好,对自己满意就好了。”这个老师眼中不太自信的女孩这样说。
    和同龄女生不一样,陆佳蕾最爱看的不是张爱玲和亦舒,而是余华的小说,特别是《许三观卖血记》,因为“像许三观这种真汉子纯爷们,不多,反正在南方不多见”。她还关注电视上的新闻事件,包括薄谷开来案、小区楼顶建别墅和最近曝光的办证难问题。
    “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小区楼顶盖别墅,这么大的违建当时是怎么管理的,不是一天就搭成的,蛮不可思议的,中国可能在管理方面……”她突然停住,顽皮地来了句:“当然这个不能多说,说多了要被‘查水表’。”
    10月18日,陆佳蕾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重温了决赛那一天的情景。看着电视上表情自信、一口气把字写出来的女儿,母亲感到特别满意。那一天,接到老师苏云生的报喜电话时,陆佳蕾的母亲不敢相信地问了两次“真的?”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又重复了3次“有点意外”。
    陆佳蕾的父母是做儿童图书批发生意的,他们在杭州拥有一家书店。小时候,每到放学和周末,陆佳蕾就会到书店里看书,尽管环境嘈杂,她还是能随便找个角落坐下,一看就是一整天。晚上睡觉前,她央求妈妈,讲个故事再睡。
    “她有主见,学习上我不用操心,也没有小女孩那种娇气。”母亲觉得,女儿的记忆力可能遗传了她爸爸。陆佳蕾的父亲是浙工大的毕业生,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女儿复赛时没有写出“楞严经”这个词,还被他小小地批评了。
    如今,陆佳蕾和她的队友已经升入初三。那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被她放在寝室里,偶尔拿出来翻翻。那些背过的词,就像生活中熟悉的人,再也忘不了。同学之间经常开玩笑,故意把香菜说成听上去更加高端大气的“芫荽”。
    经过那段20天的集体生活后,陆佳蕾和她的队友,这些原本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对于他们,她给出的评价都很高:这个知识面广、心里很平静,那个感性、思维活跃。说到自己时,她顿了一下:“我觉得我啊,我还是一个比较踏实的人。”然后就没话了。
    “即便我没有像大家那么厉害……”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这番话还没说完,就被队友夸张的“哦呦”和笑声打断了,她“呵呵”笑了笑,接着说了下去:“但是我从来没有停下过我的脚步”。
    她一直很崇拜学校里一个获得全球编程大赛冠军的学长,希望将来也能自己写个网络游戏。当记者问她,“这是你的理想吗”时,她的回答是:“这应该算个幻想。我现在的理想就是通过分流考试。”
    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前三的她,如今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体育成绩。她不擅长跑步,800米考试还不能达标,“但是我会跟着,会跑到底”,她说。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23:49:37 | 只看该作者
拿什么保卫你,我的汉字本报记者 王晶晶 实习生 水凌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8日   09 版)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夏天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
    对于汉字命运的再度关注,源于最近播出的两档电视节目。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熟悉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他们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在一位中文系学者的眼中,红色田字格里那些刺眼的空白中,是“汉字的文字传输方式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
    听写比赛上,“90后”歌手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
    贵阳第七中学初二年级的余爽走上演播大厅的舞台,等待她的考题是“癞蛤蟆”。她在红色的田字格里先写好“蛤蟆”两个字,然后回到第一个格子里,迟疑地写下“忄”。
    “天哪,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在后台,已经被淘汰的男同学对着电视屏幕叫了起来,背过身不忍心再看下去。
    不过,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擦掉了竖心旁,反复修改几次,终于在倒计时时写对了“癞”字。可坐在对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3位专家,只给她亮了一盏灯,因为他们眼尖地发现,田字格里那只蛤蟆的偏旁部首,少写了一个“点”。
    坐在观众席里、同步体验听写测试的10个成年人中,7个人也被这个“小动物”难倒了。
    这是央视科教频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的第一天。起初,这档不热闹的汉字听写电视节目能否获得收视支持,在节目组许多人心中还存有疑虑。但总导演关正文始终坚信,汉字书写会比唱歌更有普遍性,因为它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果然,少了一点的“癞蛤蟆”在开播当晚就跳出了红色田字格,让互联网变得热闹起来。有人对着电脑屏幕同步听写后,称“文字的书写能力跌得比股票还快”。本来对“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我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
    关正文介绍,首播后,这档没有什么宣传经费的节目在微博里的话题热度就超过了《中国好声音》。两周后,节目进入央视一套播出。与此同时,“国人书写能力普遍退化”这句话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一个记者追在他身后一直问“提笔忘字”这个话题。《新闻联播》也特地花了一分钟时间说错别字这件事。
    其实,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就可以印证这个判断。南京一位教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说,期末考试前,家长向她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同音字容易混淆,孩子却不肯动手查字典,要么自己乱写,要么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输入法随便一搜,就写到作业本上,也不管是否正确。
    上海一名语文老师也抱怨,到了六年级,还得腾出大量时间来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有个学生的作文里甚至出现了电脑键盘符号拼凑成的笑脸。就连一位在西部支教的语文老师也感受到了电子设备的冲击,“不会写的字都是拿手机输拼音首字母查,读不准,认不清,大致写一写,就算了事”。一位作家说,采访她的记者做笔记时,经常用拼音或简单的同音字代替不会写的汉字。
    “90后”歌手曾轶可就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同期播出的另一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河南台的《汉字英雄》在做宣传活动时,23岁的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她把“稻”字中右半部分的“臼”写成了“白”。
    “汉字首先是为了手写而存在的。许多语文信息和文化知识体现在汉字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裁判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说,“使用电子媒介后,特别是使用拼音输入后,手写汉字的机会大大减少,仔细记住汉字每个细节的需求也降低。对汉字个体的整体遗忘和细节印象的模糊化,久而久之,肯定会降低国人对汉字的认知度,进而影响其使用、传播和传承。”
    在PPT几乎取代了板书的年代,刘志基教授上课时还是喜欢用毛笔蘸着清水,在黑板上写大字
    就在尚不久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写汉字还是一种流行。
    那时,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课外兴趣班里总是人头攒动。一个女生记得,安静的教室里都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沙沙的声响和墨汁散发出的淡淡臭味。
    “字就是人的第二张脸皮。”她直到现在还记得,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开学时说的这句话。
    在高中语文老师孙悦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没有那么多在电脑上演示的PPT课件,自己的笔记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课堂实录”,现在翻出来,还能回忆起上课的场景。可她现在的学生,笔记里往往只能看到潦草的字迹和零散的词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拍下老师的课件。
    在PPT几乎取代了板书的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志基上课时还是喜欢用毛笔蘸着清水,在黑板上写大字,讲解字义、展示汉字演变。在他看来,电脑这种新的汉字传输本身不会造成汉字危机,但电脑为汉字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偷懒方便,这种非理性的文字生活态度可能会导致汉字危机。
    实际上,不仅仅是汉字遇到了这个困境。
    在法国,也有一群人要保卫他们的法语,因为“巴黎街道上的英语词汇比纳粹占领时期的德语词汇还要多”。一个名叫“法国未来”的民间组织在报纸上发表声明,称法语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法国人民应该就捍卫法语进行一场全国性大辩论。
    不过,与外来语入侵相比,汉语更多受到的还是电子设备和联想式输入法的冲击。刘丹青介绍,有了电脑输入后,由于可以使用拼音输入、输入者可以从电脑自动提供的汉字中去选择,所以只要认读能力足够,书写能力不足也不影响实际的写作结果。但英语这种以音素为单位的文字,往往跟键盘字母有较为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书写不会受键盘化太大的影响。
    “对于书写能力来说,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冲击,是其他文字系统不能比的。”刘丹青说。
    近一个世纪以来,汉字的书写方式经过两次重大的转变,由毛笔到硬笔,从手写到电脑输入。在关正文看来,键盘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的潮流。“还不只是键盘的问题,现在打一个字,可以联想出一个词,将来打一个字可能联想出一句话来,你只需选择。我们需要新的方式,在新的时代对接传统,继承传统,而不是直接跟键盘对抗。”
    几年前,他偶然看到描写几个不同种族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孩子参加全美英语拼读大赛的纪录片。这项比赛创办于1925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现在还有了中国赛区。关正文很兴奋,他希望中国也能有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节”。
    这件事一直放在他心里。今年年初,关正文带着方案来到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他:“我们太希望有这样的事,已经等了好多年。”一名文化学者得知消息后也兴奋地说:“我们终于又重视自己的汉字了。”
    在《读字》一书的作者聂晖看来,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发现,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给《汉字英雄》年轻的工作人员培训时,她特别强调,不能只重视汉字的书写正确,还要融入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文化故事。
    这位作家以“人”字为例,正面站立的人是“大”,侧面站立的人是“人”和“身”,弯腰俯身的人是“勹”,跪坐的人是“女”。这些小故事让在场的年轻人很受触动。
    “手写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聂晖说,“在此之前,硬笔代替毛笔,就交流而言是省事了,但字的造型、书法的笔法、墨法损失了。”
    24岁的袁远曾多年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后来,圆珠笔和自动铅笔开始流行,很多人放弃了钢笔和木杆铅笔。可圆珠笔和自动铅笔写出来的字没有棱角、没有力道,“字写得像狗爬”,最后她又用回钢笔。
    考进重点高中后,袁远的父母特地送了一支一百多块钱的英雄牌钢笔,鼓励女儿多练字。几年后,读研究生时,她偶然从新闻里听到,这家老牌钢笔厂已经被收购了。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
    去台湾交流学习时,袁远参观了藏在台北车站附近小巷里的日星铸字行,里面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铅字块让这个大陆交换生感到震撼。
    这家孤独的铸字行见证着台湾印刷业的兴衰。她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数字:台湾的铸字行从1985年的5万家,到1995年的5000家,2000年全台最大的铸字行宣布关闭,如今,日星铸字行是台湾最后一家铅活字印刷行。
    “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铅字行老板摩挲着一块块铅字对参观者说。
    在汉字同样受到电子化冲击的台湾,人们的一个做法是,让汉字和孩子们亲密接触,并且变得好玩起来。高雄举办的“好玩汉字节”上,袁远看到了一把“土”字形的座椅,两个人分别坐在椅子两侧,就可以构成一个“坐”字。孩子们还可以用七巧板在墙上拼贴汉字。
    一名观众在留言板上写道:“虽然文字的书写是以平面、直线的形式呈现,但认字、写字的过程中蕴藏着不同空间层次的趣味,那便是联想的思维空间和它背后丰富的汉文化。”
    回到大陆,看到电视上的汉字听写节目和提笔忘字的新闻后,这个中文系女生想起台湾作家张大春曾经写的一句话:“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
    “学写汉字可不是简单地为了不写错别字,而是与文化养成、知识学习甚至认知训练息息相关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
    如今,保卫汉字的工作才刚开始。毛笔和硬笔课进了中小学校园;小学语文“新课标”删去了“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防止被误读为可用电脑打字替代汉字书写。
    电视屏幕上,一个初二年级的小姑娘气定神闲地写出“踆乌”这个生僻词。《山海经》中出现过的三足乌引起后台一片欢呼。“这是赛给成人看的。”关正文强调,“当一个孩子写对一个很难的字时,不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而是对文字传承的象征。”
    不过,小姑娘书写出传统的地方,是在一架电子操作台上,上面还印着节目冠名商的标志,那是一家电子词典生厂商。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6:28:4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姜伯静
    近日,著名学者周有光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2013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
    周有光先生的话也许有戏谑的成分,但我认为这话很严肃。要让我们办一个类似“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把人考地死去活来,那也不难。只需找几本古老的书或字典,弄一些稀奇古怪不常用的文字,就可以了。但是,拿这个“考试结果”来衡量汉字面临的危机程度,那就有些滑稽甚至危言耸听了。汉字书写危机的确存在,但远不如电视上生僻字考试表现出来的那么夸张,我们其实是高估甚至是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面对汉字,乃至更为博大的汉语,我们需要两个正确的态度:
    一是传承的态度,一是使用的态度。传承的,是汉字的文化属性;使用的,是汉字的工具属性。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智商、时间有限,让我们重复古代私塾四书五经式的学习很是不现实甚至荒唐,除非让我们复古、不再接触经书之外的知识。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度的传承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工具功能。平心而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汉字真正有多少呢?有很多汉字,我们只需要认识就可以了,想想那些繁琐的笔画和微乎其微的使用率,记它有必要吗?
    不可否认,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锻炼了某几个手指,却让我们忘了某些汉字的写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瑕疵就反对电脑的运用、否认互联网输入方式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因为这个瑕疵夸大汉字书写乃至汉语的危机,更不能无限放大这个瑕疵进而排斥外国语言。周有光先生在《汉字声旁读音便查》一文中说:“汉代汉字学以现代汉字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今天和明天的使用服务,尽量减少汉字在应用中的不便。在汉字学的领域里,应当厚今而不薄古,开今而不泥古,用今而不废古。”这才是对汉字的正确态度,但我们今天呢?我们忽视了“今”与“古”的平衡性,我们忽视了使用汉字目的双重性———传承和方便。甚至,我们还有一个嫌疑:“借助夸大汉字书写的危机来排斥英语甚至数学这些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我们从小学时代起到高中毕业,经过了多年的汉字书写强化训练,这种基础不是电脑键盘能够彻底毁掉的。偶尔性的“失忆”,从记忆规律上看也是短暂的,稍微强化即可恢复,何必用放大的危机论来展示呢?
    1930年,胡适在给夏蕴兰的信中说:“你信上似乎轻视英文的功课,这是错的。我劝你借这机会努力学一种外国文,要学到看书作文全有乐无苦的境界。这便是打开一条求知识学问的生路。故纸堆里翻筋斗,乃是死路,不是少年人走的。”这些话,现在看来的意义远大于八十多年前。我们,是否需要正视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呢?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1:52:57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节目成收视黑马 超1亿人收看汉字听写总决赛

2013年10月24日
来源:渤海早报 作者:杜琳


《汉字英雄》现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陆佳蕾
18日晚,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女生陆佳蕾捧起奖杯,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在全国观众的热切关注中落幕。但外界对于汉字和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关注仍在继续。从暑期席卷而来的《汉字英雄》,到刚刚开播的《中华好诗词》,语言文化类节目在收视火热的同时也让人忧虑,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渤海早报记者采访了这几档热门节目的总导演和主创,从制作者、受众和教育者等多个角度为您解析“语文热”背后的深层原因。
语文节目成收视黑马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永远忘不了首播的那一天,这个最初并不被看好的节目,首播时段也被放在了科教频道并不太热门的晚8点档。然而在节目播出到40分钟时,有朋友告诉关正文,这个节目已经迅速冲上了微博话题榜的榜首,成为全国网友热议的话题。随后央视也迅速根据节目影响力将其调到一套与十套共同播出,又扩大了观众的收视层次。
在19日公布的重点节目全国平均收视率中,央视一套和十套并机播出的《听写大会》总决赛拿下2.6%的收视率,排名第一。关正文还给渤海早报记者发来一条短信,证实总决赛当晚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之多。
如果说《听写大会》的火爆是“语文热”总爆发的话,那么在今年7月开播的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就已经先下一城。爱奇艺总编辑、《汉字英雄》主创高瑾透露,原本对《汉字英雄》充满忐忑的他们,居然曾经在强手如林的周五晚间档,拿到过全国第三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而在19日刚刚开播的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以下简称《好诗词》),其受欢迎程度也让总导演杨宝昆吃惊不小。
“语文热”折射“汉字荒”
为何语言文化类节目会持续引发观众的关注?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语言文化类节目的盛行是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关正文创立《听写大会》的初衷是想“发明一种新的和汉字沟通、亲近的方式”,让学生们与汉字进行“亲密接触”。而高瑾坦承,最初运作《汉字英雄》就是为了在今年选秀歌舞满天飞的综艺舞台上,做一个差异化巨大、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类节目。《好诗词》首播的热烈反响,也让杨宝昆反思了其中的原因:“观众们不能只会写字,还需要传统诗词的精神陪伴。”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赵福楼无奈地承认,在当下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使用频繁,不仅使得汉字书写呈弱化趋势,连语文学科也在弱化。赵福楼也赞同,各卫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制作和关注汉字文化,“可以唤起公众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是一件有益于文化普及的好事”。
为“普及”还是为“刁难”
在《汉字英雄》中,观众们看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们为一些常用词中的易错字而苦思冥想;《中华好诗词》里,明星们通过背诵古诗词的竞技展示出了他们知性的一面;然而在《听写大会》中,观众们都只有对着各种生僻字词“大眼瞪小眼”的份了。“圩顶”、“崔嵬”……这些不少成年人连听都没听过的词,参加《听写大会》的初中生们不仅要听还要写正确,这让不少观众表示难以理解。连资深语文教育工作者赵福楼也忍不住提出了异议。在赵福楼看来,电视节目出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应以日常生活中的5000个常用字为主体,题目难度不应无限拓展。高瑾在策划《汉字英雄》时也有着类似的考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节目激发大家写字的兴趣,关注汉字背后的故事起源。所以题目上我们都以3500个常用字为主。”
对此,关正文却有不同看法,他一再坚称,《听写大会》题目的难度是由选手的优秀程度决定的。“跳高运动员比赛中横杆的高度,也不是由观众们能跳多高来决定的,不是吗?难度是因人而异的。如果题目不难,2小时内一个选手也无法下场,竞赛就成了马拉松。”
电视语文寓教于乐
在比赛形式上,《听写大会》采用每个参赛选手“单打独斗”的应试方式,每次由一名学生上台抽一道题来书写,有的孩子就因此而展现出非凡的语言才华与天赋,然而在遇见一些难写字词时,败下阵来的孩子也让不少观众扼腕:“上台的这个孩子写不出,台下坐着的选手就未必能写出来,只不过他们运气好没有抽到这题而已。”随着话题性增加,收视也一路水涨船高。关正文对此解释为,“正是因为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才带来了收看魅力”。虽然形式上还是一本正经的“写字考试”,但无论镜头运用、现场调度、后期剪辑还是视觉包装等各方面,《听写大会》都显示出大气的“国际范儿”,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对于走高端正统路线的《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和《好诗词》就显得轻松多了。《汉字英雄》舞美设计了如同电子游戏闯关般的“十三宫”,就是为了让参赛的孩子们觉得亲切,不枯燥。高瑾告诉记者,文化节目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歌唱类节目有歌曲的感染力,舞蹈节目有舞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文化节目必须做得既让人有兴趣,又得有所收获,这是最困难的。”
“为了让老百姓爱看,我们在节目里添加了很多的娱乐元素,不以诗词的生僻度为基准,只要把传统文化的东西表现得好玩、易于接受,让大家在轻松中有所收获,这就够了。”这是杨宝昆给自己一手打造的《好诗词》下的定义。
扎堆儿有助良性竞争
作为一个原创节目,关正文在采访中也承认今年的《听写大会》只是个试验品,并雄心勃勃地表示“明年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汉字英雄》也已经摩拳擦掌,筹备明年的节目。《听写大会》的“叫好又叫座”无疑给同行们打了一针强心剂,目前已有几档成语和俗语类节目也已在筹划运作之中。





观众们不会忘记,去年夏天《中国好声音》如何热遍全国,又如何引发今年各卫视歌唱类节目的“世界大战”。同质化节目的过多过滥,最终让总局不得不以一纸“限唱令”泼上冷水。如今《听写大会》的火爆,又难免让人担心会再度引发同行争相效仿、一拥而上的恶性竞争,可能会再次“玩死”一个节目类型。当渤海早报记者提出这一问题,关正文表示并不担心,“大家都来关注文化是好事,但题材不是决定节目影响力的唯一关键因素。我希望《听写大会》10年之后还能存在,形成一个传统的民俗,这样对国家、对汉字才算真的有贡献。”
高瑾的回答或许更能反映一些同类节目制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不怕文化类节目扎堆儿,反而希望出现扎堆儿。多方并举能让这类节目形成一个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才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反响,激发更广泛的观众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有竞争才会有更好的节目出现。我相信语言文化类节目会比歌舞类节目生命力更强。”(渤海早报记者杜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3:36 , Processed in 0.1598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