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早期红会的风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6 14:5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早期红会的风华
刊于今日《南方都市报》

吴钩





中国参与红十字运动的时间并不晚。国际红十字会正式成立于1875年,二十四年后的1899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大清驻俄公使杨儒与总理衙门便建议清政府签署《红十字会公约》,并尽快筹办中国的红十字会。清廷对此也表现出兴趣,只是由于庚子事变,加入公约一事遂搁置下来,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才完成了入会手续,获得成立红十字会组织的资质。

而中国民间社会对红十字会的响应就更早了,光绪二十五年初,已经有许多民间慈善团体在借用“红十字会”的名义,或者“酌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极具开放性,这便是一处例证。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创立于光绪三十年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也是民间士绅创办的。当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爆发战争,制造了大量中国难民,上海的沈敦和等绅商决定组建一个中立的慈善团体救助难民,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协助下,沈敦和征得英德美法四国驻上海领事及公共租界官员的同意,中外合办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募捐善款(清政府也拨款资助),派员进入东北战地救济和运送难民。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具有临时救急的性质。日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便有意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红十字会组织,并于宣统二年(1910)任命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但此时清政府与上海的绅商出现了理念上的冲突:清廷试图强化官方对红十字会的控制,上海绅商则要求维持“民捐民办”的地位。双方意见相持不下。不久发生了武昌起义,盛宣怀丢了官,红会会长一职由原陆军部尚书吕海寰接任。但上海方面不愿意红十字会变成官办组织,于是自行委托日本赤十字会代为向国际红十字委员会注册,由沈敦和领导上海红会的工作。

按照国际红十字会的章程,一国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但由于历史原因,清末的中国出现了两个红会,一南一北,各行其是,各自发展会员,募集资金,开展救济。

待到民国成立,南北两个红会才展开合并的谈判。以吕海寰为会长的北京红会得到了袁世凯政府的承认和支持,而沈敦和主持的上海红会虽未获政府承认,却有上海绅商界的支持。双方谈判的关键问题便是,以北京红会模式合并,还是以上海红会模式合并?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是,红十字会应当官办,还是民办?

谈判的结果不是北京红会吞并上海红会,也不是上海红会吞并北京红会,而是官、绅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创设了一个独特的“二元组织构架”——合并后的红十字会设总会,驻北京,负责与政府、国外的交涉等虚务;设总办事处,驻上海,负责组织救援等实务;设常议会,由36名常议员组成,执掌管理、审查红会资产、账目以及修改红会章程的大权。这个组织构架,既尊重了北京红会的正统地位,也保持了红会的民办慈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红十字会的创举。

当然北洋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干预红十字会的努力,但设于上海的总办事处、常议会均顶住了官方的压力,坚持守住红会的独立性与民间性。如在1922年召开的全国会员大会上,常议会议长杨晟回顾了中国红十字会最早由绅商倡办、捐助而成的历程,强调红会乃是“公共组织之慈善团体”,而非“国家组织之慈善团体”,因此,“自非询谋佥同,即无可施行之准则”。杨晟这么说,意在抗议北洋政府此前径行颁布了强化政府干预、削弱常议会权力的“红十字会条例”,杨晟认为,这些条例未经红会会员表决同意,因而是无效的。

1922年会员大会通过的新章程,再次确认了红十字会的民间慈善定位,确认了早期红会的组织构架:将总会会长定位为“完全之名誉职”;由总办事处负责红会的一切实务;常议会为红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红会的会长、副会长、总办事处理事长均由常议会选举产生(北洋政府的任命状,只是一道照章批准的程序,而不是实质的人事权);常议会的常议员则由全国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可连选连任。说到这里,有心人或会发现,这个组织构架跟现代议会制国家的政制非常相似:会长好比是虚位的元首,总办事处好比是掌握实际治理权的内阁,而常议会则相当于议会。相对于官方的独立性,以及内部的分权制衡,是这个组织构架的最大特点。我曾看到有网友在网上问道:“中国红会有百年历史,为什么一百多年都不能健全红会制度?需要一千年?”这么问,显然是不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早期历史了。

整个北洋政府时代,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组织构架,并保持着民间慈善的独立地位。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强势的国民党当局才实现了对红十字会的改组,强化了对红会的控制,红会独立性大减,不过仍得以维持民间团体的面貌。

坚持民间慈善定位的中国早期红会,并未因为拒绝政府的介入而失去公信力;恰恰相反,早期红会既然不打算依赖政府权力,当然会更加注重自身的信誉。中国红会的早期领袖本身便是一群有名望、有抱负、有操守的士君子——这是一个秉承着士绅传统、活跃于清末民初的群体,中国近代社会的诸多进步,都是他们推动的,如红会创始人沈敦和,绅商出身,是上海著名的慈善家,创办过华洋义赈会、上海时疫医院等知名慈善机构。

早期红会也建立了一套有分权、有制衡的制度来保障整个组织的公信,除了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权力结构,红会也注意运作的透明性,定期登报、造册公布账目——说起来,这也是中国民间慈善的传统做法了,以前的“征信录”,便是指民间公益组织向社会公布善款收支情况的报告书。如果你有机会阅读民国时期的《申报》,便会看到很多早期红会刊登的“征信录”。

回顾中国红会的早期历史,我发现了这个慈善组织初诞生时的风华:有士绅君子主持之;有优良制度维持之;有民间本色保持之;有独立地位坚持之。这样的民间慈善特点并非近世才出现,实际上,从南宋时朱熹创置社仓,到晚明时东林士子设立同善会,中国的慈善传统均是如此,只不过这一慈善传统后来中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50 , Processed in 0.2054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