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生活回归生活,把学术交给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6 15:3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生活回归生活,把学术交给学术


茅卫东



大概是十多年前,网络日益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人忧心忡忡,担心年轻人会出现网络成瘾现象,担心网络浏览让人注意力分散,担心纸质阅读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确实,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它们有的已经成为了现实,有的也部分成为了现实。可这又怎么样?生活还在继续着,似乎没有迹象表明我们正在因为网络带来的的种种问题而走入万复不劫的深渊。

四年前,确切说是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很快,搜狐、网易等其他门户网站迅速跟进,微博在中国正式兴起。

就在越来越多的网民放弃博客努力编织“围脖”的同时,又有一些担心的声音出现了:微博存在着思想肤浅化碎片化,甚至去思想化的倾向。一百四十个字,表达一下小愿望,送一些小祝福,发一点小牢骚,卖卖萌发发嗲,应该是够了。如果要表达一个严肃的主题,要提供严密的论证,要呈现丰富的证据,这点空间肯定是不够的。

还是上面那句话:可这又怎么样?人们对微博的担忧尚未尘埃落地,两年时间,更为便捷的微信又成为网民的新宠,用户同样数以亿计。而今年上半年微信可能收费的消息传出,网上一片求替代的呼声。

人们有这种需求!

这种需求明显不违反现行法律,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说白了,微博微信不就是网上追追星,晒晒自己的小日子,端上(或喝下)一碗心灵鸡汤,顺便转发一下某网友病重某小孩被拐的消息?哦,还有一些网络举报、灾难报道和雄文转发,不过相比之下,后者所占比重并不大,虽然偶尔也会掀起一阵一阵诸如网络反腐的热潮,但影响和作用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人,就是利用微博微信或羞答答或急吼吼地告诉亲朋好友,我在这里,粉一下呗。

有人说,这很浅薄。浅薄当然是个贬义词,但不要忘了,人们有保持浅薄的权利。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人们必须有多少学问才有资格存活于世。事实上,世界上有几个人有真正的原创思想,又有多少人早上醒来首先想到的是文明的历史和人类的未来?如果你能看到这篇短文,那我想,你和我一样,也是凡人、俗人。每天过好自己的日子,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不时和朋友联络,有钱有闲时出去走走,不是很好吗?

曾看到过一些报道,有个哈佛的历史学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在纽约开出租车,台湾有一个年轻人遵从父命从台大读到伯克利再到剑桥,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做了自己喜欢的一名西餐厅厨师。不论是无奈选择,还是自己喜欢,一个人再有学问,再有思想,总归是要生活的。没多少学问,没什么思想,只要愿意努力工作,也有权利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如果不能,这不是个人素质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因为不论哪个社会,绝大多数的岗位只需要从业者有基本的技能和认真的态度就可以,没有多少工作必须得多有思想和文化才行。

所以,担心微博和微信让人们的思想肤浅化、碎片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微博、微信出现之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之人就可谓是凤毛麟角。倒是有了微博微信之后,人们有了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了独立发表见解的平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微信功莫大焉。

我有一个猜测,真正因为微博微信而使得思想肤浅化、碎片化的人应该是有的,不过主体不是你我这样的普通百姓,而是那些本应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中人。研究学术,需要静心,需要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可是看看现在,多少经济学家成为电视红人,畅销书流水一样地出;多少官员成为博士院士,鬼知道是谁替他们读的书谁替他们送的钱;多少教授拉到课题经费开了公司当了老板,把学生当成廉价甚至免费的打工仔;多少年轻人为了职称为了前途在那里一篇又一篇炮制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所谓论文……这些人,有的因为压抑,有的为了名声,需要利用最时尚的网络平台或发泄或包装,赚人气,也是赚前程。

可这些,又不是你我说了算的。毕竟谁也没有权利设置门槛,规定什么人可以开微博微信,什么人只能浏览不能发声。人家耐不住寂寞,那也是人家的事。况且学术中人也有七情六欲,发个照片晒晒自己的肌肉或包包也是可以理解的,捣鼓点格言警句或许还能帮助到学生写作文呢。

总之,都这年月了,能不唱高调咱就不唱吧,就让生活回归生活,把学术交给学术,各行其道,各得其乐,多好。



      (此文删节版刊发于中国教师报10月9日1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27 , Processed in 0.0747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