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国柱:寻找学校之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11: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国柱:寻找学校之魂     作者:于国柱     

  魂者,精神之皈依与寄存者!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知灼见!由此可知,学校的魂,不在物质,而在人文,即人要文化,文要人化。透过日复一日的受业解惑,剥离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静下心来,收拢所有的心思,我们会发现,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有着它特定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使命,明乎此,方可谓找到了学校的魂,于是教育之精神随之而生,崇高之信念随之而生。

  结合对教育的理解,个人认为,学校之魂在于人,在于文化思想、独立精神、包容开放。

  文化思想。思想是事业的灵魂,没有思想的事业只能流于形式,亦步亦趋。

  中国文化思想有两个重要的产生期,春秋时期和民国时期。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民国时期有文化思想影响了时下。这些文化思想,如果具体到某一个人,或是某几个人,某一个团体,或是某几个团体,那么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立足于学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学校对社会、对历史的影响作用。从这一角度讲,学校的魂即是社会的魂,即是民族历史的魂。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思想,不一定标新立异,亦必标榜恒定。

  用历史的话语,学校的文化思想可以表述为,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救世情怀,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有“投身教育即为家”的奉献精神,即是说,学校要有情怀、有能力、有思想。所有的情怀与思想,都着眼于当前,更展望于未来;关注于个体,更遵循于规律;追求于发展与成功,更梦想于完美与理想;实现于技术与能力,更向往于人格与潜力……于是,学校成为一系列整体发展机制中的系统,有了深刻的内涵和特定的要求,成为独具智慧的活动。

  成就了文化思想的学校,不因一人一事而兴废,可以传承,渐次浓郁,而成名校。

  独立精神。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校又不尽同于社会。因为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人的所在,即是未来社会希望的所在。国画大师齐白石论画道:“太似是媚俗,不似是欺世。”比作学校,可以理解为,学校如果离开社会,显然不行,太过于流同于社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学校必要有独立精神。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的临终一问,震撼了全中国人的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直指当今的中国教育。那么,为什么?

  思考,却难一言以作答。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是最好的答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更准确的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即,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杰出人才,既实现了个体的文化自觉,又实现了文化的个体性创新。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来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个人的独特性感受。正是因为独特性感受,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懂得了事物的本质,丰富了社会感知,于是成为众人仰慕的杰出人才。

  是的,杰出人才必有所创新,有所创新必有所个性,有所个性必要独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模仿,鹦鹉学舌、填鸭灌输式的应试,如何能有个性?如何能有创新?又如何能够杰出?

  学校要具有独立精神,当务之急在于去行政化,去功利化,专志于育人,不从众,不流俗。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明确地表示了拒绝政府干涉,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诚请陈独秀,力聘胡适,特邀梁漱溟,“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有了独立的蔡元培,才有了独立的北大,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大学,教育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包容开放。有人欲参观剑桥大学,循路走了许久,仍没有找到,询问之下,被告知已经在剑桥大学里了。原来,剑桥大学并没有我们认为的明确的校门、围墙,它就是一社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大多“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直至如今,我们学校依然被称为“象牙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除了没有独立精神,还因为我们在打好了围墙办教育。与剑桥相似,西南联大时期,春城一带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国难当头,校舍简陋,于是,学校附近街上的十来家大小茶馆,从早到晚坐满了联大的学生,许多教授也在茶馆读书授课。宽松的茶馆环境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地,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

  泰山不拒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就其深。学校,集聚了千百个独立的生命,他们的个个不同,纷纷相异,只有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才能保证他们的存在得到平等与尊重,对学生,对老师,包容他们的存在方式,包容他们的发展方式。一个令人精神紧张、局促不安的场所,能够孕育出个性鲜活、思维奔放的学生,那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包容开放不仅是对人性的尊重,更有对知识、思想的包容开放。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梅贻琦校长的“通才教育”,都极具包容开放,有海纳百川的视野与胸怀,才有气吞山河的智慧与气魄。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面对“万马齐喑”的时局,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号,振聋发聩,发人深省。魂,看似无形无状,实则牵动全身。能包容开放方能血肉丰盈,有独立精神方能骨骼强壮,有文化思想方能精神昂扬,学校因此而能培育完整人格的人,学校因此而能称为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8:43 , Processed in 0.0759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