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拓展例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08:5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拓展例说
湖南科技大学 李山林



从严格意义上说,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只能“用”它,不能“教”它,这就是教材是“用什么教”的含义。用教材来教什么,用它来教我们应该教的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不是一回事。语文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主体,语文教学内容除了语文教材内容这个主体之外,还要向外拓展,引进教材外的其它语文课程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引进和拓展都必须以教科书的内容为起点或原点,不能完全脱离教科书重起炉灶,也就是说,引进和拓展的内容必须是与教科书有关的。

课程资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包括观念性资源,也包括物质性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资源;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从与教科书的关联来看,我们这里讲的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指观念性的、素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

1、同类文章和作品作为课文拓展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主要的直接的课程资源,我们在用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视域不会局限于这一篇课文,还会用同类的文章和作品来与课文进行类比性或对比性阅读,用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拓宽知识面,增加语文的积累,庶几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学习《谈中国诗》一文,就可引入同是学者散文的余秋雨的《道士塔》进行对比阅读,“说说钱钟书散文跟余秋雨散文的不同味道”。还要求学生“再找几篇钱钟书的散文读一读,体会他散文的幽默与睿智”。【1】再看下面的案例。

《声声慢》教学资源拓展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一、酒

原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资源拓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二、风

原文:怎敌他晚来风急。

资源拓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三、雁

原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资源拓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四、黄花

原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资源拓展: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五、梧桐

原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资源拓展: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六、雨

原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资源拓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这一案例中,围绕课文《声声慢》的六个意象,联类拓展,引入相关诗句,互文见义,使教学内容显得丰富而宽广。

2、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引进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与语文学术界的隔膜曾一度成为语文教学的硬伤。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由于编者学术视域的局限和编写时间的相对滞后等原因,难以及时反映语文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所以,我们在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时,要用敏锐的学术触角引进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新我们的语文知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既具有深度又充满活力。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新的观点,二是新的方法。

《荷塘月色》作为一个经典文本,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但对它的解读,课改前的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一般停留在社会学的解读层面,局限于社会功利的价值范畴之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的“研讨与练习”则干脆回避其文本内容的解读,只把它当作写景的“例文”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来处置这一经典的抒情文本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当前的学术界对《荷塘月色》这一经典文本的解读有了许多新的角度和新的观点,其中,有些既具有学术合理性又适合中学生理解的观点完全可以作为学术性的课程资源引进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中。如孙绍振的 “伦理自由”说(《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方贤绪的“心灵慰藉”说(《一种多元文学观的个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非社会学解读》);姚敏勇的“理想境界”说(《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等

实际上,学术界一些新的观点大都是采用了新的方法带来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方法上有一个沉重的因袭包袱,就是长期沿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和话语套子,这种思维定式和话语套子牢牢地束缚着广大语文老师的文学教学思维。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引进语文学术界研究的新方法,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以之改造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思维。例如孙绍振提出的文学作品分析的“还原法”就是特别值得中学语文教学引进的一种新方法。

所谓还原法,就是从直观中揭示矛盾的操作性方法,即通过想像,还原出原生的、未经艺术加工的状况,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差异,从而揭示矛盾,然后深入分析。这种还原在孙绍振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分以下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的、被感知和想像排除的、变异的东西,用推理和想像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中去,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艺术流派的共同追求);6、“风格的‘还原’”(把同一流派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出特殊风格)。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绍振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用传统的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已经无能为力,用一个老师的话来说,真是狗咬乌龟——无从下口。有的老师干脆在网上建议,主要用朗诵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孙绍振用“还原法”指出:这不是充满悲伤、痛苦的离别,而是十分潇洒的告别;并不是和人,也不是和校园,而是和自己的美好记忆告别。这种告别其实是一种温馨的回忆,是一种自我体验和回味。自我回忆是无声的,越是无声,就越有利于回忆,所以诗人才反复强调“轻轻的”“悄悄的”。不带走云彩,意思就是,从客观世界并不需要带走任何东西,他带走的是自己独享的、不能与任何其他人共享的回忆。 【2】

3、由教师的学养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是由他的学养体现的。语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总会把他的个人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这种“个人知识”和“教师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是语文教学必然要进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语文教师的个人知识,使这种课程资源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反之,如果教师的个人知识陈旧乃至错误,这种课程资源就会在语文教学中产生负面影响。

郭初阳《项链》教学简案【3】

一、教学设想                                                                 

都道《项链》说不尽,但作为一篇从不落选的常青教材文章,其情节、人物、象征物(道具)、题旨,空白、伏笔、草蛇灰线……在从不间断的开掘与几无止境的冶炼下,似无剩义。正如鲁迅所言:老调子已经唱完。如何翻唱“杨柳枝”?为解决此问题,本课时由人物论、主题辩、原型溯源三板块构成。                                                      

(一)人物论——将单一作品置放于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下,引入莫泊桑本人的创作谈、  18世纪的妇女观,作为越时代的新鲜刺激,激发学生对于玛蒂尔德“变”之意义的探讨,思考文学作为人学的恒久意义。                                                         

(二)主题辩——将学生主张的小说主题(第一时间阅读所得)与名家的经典论断一起呈现,在多元、平等的语境里,实现众声喧哗,形成交叉共识。                           

(三)原型溯源——将《项链》故事叠影于“灰姑娘”模式,将情节中的相似与不同作比照,在更深的层面上再次回归到人物与主题。                                         

三个不同层面的解读,贯穿文学史中历时性的女主人公——以玛蒂尔德始,以玛蒂尔德终,以期打开学生的视野,于山穷水尽处别开生面。                                   

二、教学目的                                                               

(一)比较“两个玛蒂尔德”,体味人物形象不同的面相、丰富的内心。            

(二)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抉择、探究,懂得小说解读的多重性。                     

(三)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节梳理                                                                 

围绕“项链”的四个部分,简要概括。                                            

     (二)人物分析                                                                 

1.玛蒂尔德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玛蒂尔德的性格,是否发生了变化?(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三)主题探究                                                                  

     争鸣: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一部关于——的小说。                       

     (四)原型批评                                                                 

      1.灰姑娘模式。(表格比较)                                                   

      2.莫泊桑的创造性转化。(班级交流)

郭初阳把他丰富而且具有深度的文学研究学养做为课程资源融进《项链》教学中,使他的课具有学术性和思想启发性,有别于传统的课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他引进了很多相关的学术资料,特别是引进了“原型批评”的方法,给学生的思维洞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郭初阳良好的个人知识和语文学养会对他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良好的影响。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08:57:24 | 只看该作者
4、网络延伸的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网络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内容,它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语文课程资源信息量,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为我们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了条件。

(1)语文课程网络资源的类别

语文课程网络资源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字资源、图片资源、声音资源、视频资源。在形式上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以下几种: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公告板。它是以文字为主的界面,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许多教育论坛都是以这种形式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个彼此交流的空间。如“第一线教育论坛”、“K12教育教学论坛”、“教育在线”、“成长论坛”等。

“博客”(Blog)。就是网络日记,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形式。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任何一个普通网民,动手注册一个自己的Blog网页,不用申请域名,没有托管空间,更不用自己维护。博客(Blog)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网络资源形式。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s)。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然后供你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搜索引擎其实也是一个网站,只不过该网站专门为你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它使用特有的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最著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有:百度(baidu)、 谷歌(Google)、 雅虎(Yahoo)、搜狐公司(SOHU)、新浪 (sina.com.cn)、网易(163.com)等。

“中国知网”。即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里面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 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类别。

     “读秀知识库”。“中国知网”是查找学术文章的资源库,“读秀知识库”则是一个专门查找图书资料的数据库。

(2)语文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

如何将网络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时代要求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素材性课程资源也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4】一般来说,语文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网络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语文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激活,使教学有的放矢;如学习诗歌,可进行朗诵的指导,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利用途径,给学生提供可资登陆的网站:“声音”(http://www.sdsy.eom)、“文音画(http://www.humanism.cn)“中华朗诵网”(http://w卿.yinhuashisong.eom/dvbbs/index.asp),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关于朗诵的知识,有朗诵材料、有图文并茂的动画朗诵,优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朗诵结合,学生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对现有的己利用过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它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邢春老师利用“博客”建立了个人教学网页。下面是她基于“博客”的语文教学设计。

《黄山小记》教学设计(节录)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策略。利用“博客(Blog)”这样一种新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孤立的教学结构,创建优化的数字化开放式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境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美文美读,整体感知。在我的博客网上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并借助网络整合的有关教学资源,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为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

2.网上探究:寻章摘句,品评赏析。以“你能从文中寻找一些句子,从写法和情感表达上进行简要分析,以印证‘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吗?”为题,要求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之所以要求学生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赏析文字,是希望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方式,克服其交流的局限性;同时也希望借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课堂讨论:交流成果,质疑探究。①着眼于整体的讨论:文章题为《黄山小记》,作者在文中依次“记”了哪些黄山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记”这些景物?②着眼于局部的讨论:同学们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对本文语言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分析,你是否赞成?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心。

4.课后探究:迁移学习,学无止境。布置两道后续学习探究题:①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几篇描写黄山的同题材散文,比较它们与菡子《黄山小记》在选材、写景抒情及语言风格上的异同,进行简要的分析评点。②学习本文的写法,创作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在以上两题中自选一道,完成后发表在网上,与同学们分享。 【5】

博客(Blog)运用于语文教学有以下优点:①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博客整合了无限的信息资源,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博客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并不能排斥其它教学形式,它的进入,是要和其它教学手段融合的。③教学过程的开放化。应用博客,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时空上得到无限延伸。④教学评价的透明化。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有了新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做到透明化、公开化。⑤教学研究的即时化。教师随时都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随时都在发布研究心得,随时都在吸纳新理念、新知识。⑥语言学习的现场化。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着不间断的交流,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后。不间断的“网上日记”成为可能。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情况的指点也成为经常化。

————————————

【1】王荣生等: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必修第三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27。

【2】孙绍振:“还原法”分析示例——《再别康桥》细读.见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8-139.

【3】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教学实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教法.2004(2)

【5】http://blackjazz.blogdriver.com/diary/blackjazz/index.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52 , Processed in 0.0632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