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力建:学校改名潮背后是教育资源恐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19: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力建:学校改名潮背后是教育资源恐慌

  
  在中国,取名是一门学问,刚出生的婴儿大多都会被带去算命,看看五行缺什么,然后再请算命先生取名补缺。这种取名方式,迷信的成分显然要多些。但为何以科学去昧为本的学校,也热衷于改名呢?

  报载,近来广州中学掀起了改名潮,“实验”与“外国语”的名称最爱追捧。比如广州市第27中学改名“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42中改名“海珠实验中学”,赤岗中学改名“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44中也将更名“天河实验中学”……

  回想建国初期,为了“规范”学校,方便统一管理,各城市学校的校名一律改为以数字顺序为标记的学校,校名中的文化内涵随之荡然无存。文革时期,广雅中学还一度被改为“红旗战校”,“广者大人,雅者正也”的人文思想自然也不复存在。而改革开放后,一些学校又迷信国外的“洋名”,仿佛起了个“洋名”就能让自己不再“土鳖”。经过一番折腾,许多学校长期积累的“灵与魂”被颠覆,而后虽然名字更正过来,也难复当年风采。

  以我所见,所谓的“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等校名,并无实质意义,学校改名的背后,是对教育资源的恐慌。要知道,名字好听与否,都无法掩盖教育的实质面貌。有些学校仍然要改名,除了让名字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外,还能弥补一点在学校管理上的不足,在招生时能够影响广大家长与学生的选择。

  事实上,教育资源恐慌是目前存在的严峻问题。教育作为民生大事,多年来都难以有显著作为,这不能全怪有关部门的能力,而是许多问题积重难返,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过于强大。最近的小升初改革也好、大学改革也好,都面临着好心无法办好事的困境,皆因于此。

  学校改名正是为了在维持现有体制下,做出的生存努力。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经受到了多方谴责,公办学校、名校办民校,要想继续分割更多的教育资源,已是不可能的,而此番改名的学校,大多都属于名校办的民校。现在每一年的生源都在下降,学校不做出革新,其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但囿于思维的僵化,学校又不愿意在教育平等和多样化方面下功夫,不敢“壮士断腕”脱离行政干预,因此只能换汤不换药,搞些计划经济的小变动和行政主导的教育布局,以继续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但是,即使你改名为“超级学校”,也无法拖延教育必须做出实质性改革的脚步,更无法适应家长们的真正需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是明明白白的,与其做些无用功,倒不如尽快加入教育改革阵线,修好内功,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文章发表于2013.10.23《信息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59 , Processed in 0.0624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