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伟时:中山大学的《弟子规》闹剧
今夏笑话多,料不到中山大学也来凑热闹。
2013年7月13日,《广州日报》在头版报道:
“今年考上中大的同学注意了,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公益囊是指暑假期间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客观记录;'悦'读感则是指暑假期间本人阅读《弟子规》的经历和感想。'我们希望新生暑假别太闲,实践公益,读点书。'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在众多传统经典中选中《弟子规》,是因为其谈及道德教育深入浅出,明确指出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这份读后感将属于'第二课堂'的内容,希望新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勿忘学习立身做人的道理。”
“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会发现一张读后感表格,列出了读书时间、和谁共读、阅读感受等”。
提到《弟子规》,我立即想到2005年在武夷山看到的一幕:几十个来自南北各地的学者游览武夷山。当我们来到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晚年定居和讲学的武夷精舍门前,十来个小学生整整齐齐站立在道路两旁,上身穿着一色的马褂,齐声朗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出于好奇,我走到一个小男孩身边问:“小朋友,什么叫弟子规呀?”他腼腆地说:“不知道。”旁边一个小女孩主动说:“我知道!弟子的规矩呀。”我再问:“什么是弟子?”她摇摇头,细声说:“不知道。”从印制教材到开班授课,“国学”是一盘大生意。操作者或牟利,或图名,或两者兼而有之,在点数钞票的同时,道貌岸然以“弘扬民族文化”的旗手和“道统”、“学统”继承者自居;天真、可爱的孩子乃至某些跟风者不过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棋子。
8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新生到中山大学报到,一纸“悦读感”自然少不了。“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在传统经典中独独相中《弟子规》。是因为它可操作性强,明确指出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新快报》2013年8月16日A19版)
“经典”?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不过,需要考证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会承认它是经典吗?这不过是儒学传播中的又一小笑话吧。
“可操作性强”,那就更好玩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培训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还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这是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专制时代,当然要事事请示尊长。不过,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平等相处,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学会自主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一个事事仰人鼻息、谨小慎微之辈,能推进社会各领域的事业吗?
在宗法专制社会,为人子弟拥有私有财产,不但“亲心伤”,而且是犯法的!《唐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不孝”的重要内容。别籍是另立户口,独立过日子;所谓异财,就是私藏--拥有私有财产。此后历代律例都保留了这类罪名。这样的社会貌似秩序井然,尊长一呼百诺,但个性被压制,社会发展被阻滞。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有物,连小孩都会有自己的私藏;个人财产是个人自由的基础,一切归公的苦头我们吃得够多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药你得尝一口!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这样操作吗?
最吓人的是这本粗浅的小娃课本,传授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一个合理的疑问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21世纪的现代公民为人处世与17世纪圣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总有点区别吧?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所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立志要办一流大学的中山大学,给新生上的第一课竟然是要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不知道主事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学用一致会带来什么后果?光说不练,又会在学子的心灵中刻下什么?
“要领会精神实质”!这是天朝为尊长护短的惯用词。专制文化的精髓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专制王朝需要的是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顺民。任何时候,尊长特别是圣人的教导是不容怀疑的。白纸黑字,明明错了,也是你的理解有问题;其中蕴含着凡夫俗子难于领会的微言大义,独得天机的宣教士会巧为粉饰,指点迷津,小民相信和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了。
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日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
就在中山大学新生报到的前三天,上海纽约大学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曾任康奈尔大学的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的讲话掷地有声:“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按照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弟子规》正是应该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
8000份《弟子规》“悦读感”已交到中山大学有关人士手中。不问可知,每一位新生都会正正经经写下自己的深刻体会和丰富收获。经办人有足够的材料炮制漂亮的总结上交了。公开的秘密是历经12年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练就一身对付这类试卷的本领!是麻木,还是玩世不恭?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能有话直说,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齐声颂扬腐朽?
这是笑剧还是悲剧,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我深信,在聪慧的中国少男少女面前,“左耳入,右耳出”是一切文化垃圾的命运。
陈寅恪仍然淡定地坐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才是大学之魂,是任何人登入学术殿堂不可忘记的箴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