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的国际地位及海外华语未来的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11:3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的国际地位及海外华语未来的走向
--------------------------------------------------------------------------------

2005年4月18日

文/郭熙

    一、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
   
    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10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联合国规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是海外华人的民族共同语——华语的大本营。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汉语热。近年来,这种势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至于不少人开始把汉语看成一种强势语言。
   
    其实,所谓强势语言只是一个主观上的说法。到时什么是强势语言,目前并没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标准。在我看来,一种语言是强势还是弱势,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影响力;(2)使用领域;(3)市场价值和时尚。当然,这几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汉语是强势语言还是弱势语言,现在下结论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我们的基本依据就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恐怕并不过分。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是说华语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在1996年全加有470万人的母语并非英语或法语,其中以华语为母语的人口达73万6千人,是全加第三最多人口使用的语言。
   
    再说美国。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通用外国语。据报道,全美约有34万家以上的小企业可直接以汉语从事日常业务。资料还显示,全美大专院校中学习中文的学生也在成倍增长。另有统计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美高校中汉语课已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外语课,在所有学生喜欢选修的外语课中排第六位。美国高校中正式注册选修中文课的学生1980年有11400人,到1995年已增加了一倍,达到26500人。最近,美国犹他州通过一项法律,汉语被确定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在英国,由于汉语有可能成为新千年又一门全球性语言,政府批准在今后五年内每年拨款100万英镑用于促进本国人学习汉语。
   
    法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1998年开设中文课程的法国大学有27所,其他类型高校50余所,中小学101所。
   
    作为中国和汉语近邻的亚洲各国,情况也同样令人注目。
   
    在印度尼西亚,过去的30年中,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华人被禁止使用汉语,连名字都必须使用印尼的,能够流利地使用华语的人今天已经不多。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华人又开办了华文学校,发行了华文报纸,电视节目也开始播出华语新闻。在需要汉语的外贸公司,懂汉语的职员工资要高出一倍。中国广东省汉语专在印尼进行华语师资培训,第一期最后共有1039人参加培训,其中806人获得由印尼教育部社区教育司与培训团共同签发的结业证书。
   
    在柬埔寨,由于政府的支持,华社迅速走向复兴。华语学校在柬埔寨重新开课,传授以前数任政府所禁止的华语,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订阅华文报纸,华裔企业家再度成为振兴柬埔寨经济的推手。柬埔寨现在有74所华语学校,而1995年时只有3所;华语学校的学生人数从1990年时的3000人增加到今天的约4万人。
   
    在越南,随着华商投资渐多,汉语的“市场价值”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学习华文。学习华语的不仅有华裔,也有越南人。
   
    在菲律宾,教育部长银沙礼斯提出,要修改华校课程,华语不仅仅作为一种语言来教,还应该用它来教最少另一个学科,让学生把华语学好。
   
    在泰国,今年5月20日开学的新学期中,曼谷市部分中小学即开始教授汉语,以后将逐步推广到市政府所辖的全部430所中小学,使汉语成为英语之外的中小学第二外语课程。
   
    在韩国,200多所大学中,已有15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或许是汉语地位提高的影响,韩国政府最近在总统金大中授意下,宣布恢复汉字教育。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在公务文件、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志;(2)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
   
    在缅甸,近年来缅甸政府对华文的控制有所松动,各埠华人社团在我国驻缅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纷纷办起华文补习班。华人们认识到让下一代学好华语,对他们今后在事业上在沟通国内外联系上的重要性,踊跃送孩子们进班补习。
   
    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汉语地位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就指出,中文域名的推出将会对全球华人世界产生极大影响。最新调查显示,未来两三年内,网络用户的主体将不仅仅是熟悉英语的年轻人,还包括略通英语和根本不懂英语的人们。互联网中文域名的出现,无疑是汉语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强的重要表现。
   
    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中国问题专家麦杰斯在BBC互联网站中文报道说,在十年内,中文将是万维网上最常用的语言。
   
    到目前为止,英文一直是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新世纪继续高速发展,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呢?麦杰斯认为中文地位将超过英文。
   
    另外,据中国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到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已达35万人,其中学习汉语言的要占85%以上。
   
    二、汉语和华语
   
    下面我想说说汉语和华语的关系。我一直主张把汉语和华语区别开来。我在一开始就说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语指汉语的各种变体,即,既包括普通话,也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汉语专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但是,就国际上而言,人们提到汉语的时候应该是其标准语,即普通话。普通话是汉语的代表。
   
    华语是海外华人使用的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域外变体。当然,这里所说的变体,不是说海外华语是汉语的方言;但是,如果长时间的缺乏沟通,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汉语许多方言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区域性的语言变体自有其文化认同的价值。作为汉语的域外变体,也作为海外华人的身份的标志,华语已经成了已经成为海外华社的纽带,也成了世界华人的纽带。因此,任何看不起海外华语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据说有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公开地批评马来西亚的华语,我觉得,这是不妥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选择自己的语言和语言标准的权利,每一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等客观实际。“某某地方的华语不好,水平太低”的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地方的华语正在很好地为这些地方的华人社会服务。当然,与中国人相比,一些海外华人的华文水平的确低一些,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承认,华语不是汉语,更何况,就是中国人,语文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
   
    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华人社会语言运用的主流,而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汉语将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这种形势下,海外华社选择汉语的标准语作为区域性变体的标准也将是必然趋势,否则就可能影响与更多的华人的沟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不要指望出现世界华人语言百分之百一体化的局面。汉语的主体化和华语社会语言使用的多元化这一局面将会维持下去。事实上,就是中国国内,语言的一体化也是不现实的。
   
    三、海外华语的走向: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
   
    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正在促进汉语的传播,但是,我们也还要看到,海外的华语却正面临着维持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作些分析。
   
    我认为,对于一种受其他语言包围的语言族群来说,该语言的维持和发展要受到下面一些因素的影响:(1)语言态度;(2)语言的亲合力;(3)人口;(4)语言的市场价值。
   
    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新马地区。
   
    新加坡。华人占其他总人口的77.7%(1990)。据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过去10年,华语运动已显成效,通晓汉、英双语的华人,在华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则从37.8%提高到48.3%。10年来,以方言为主要语言的华族家庭,在华人人口中的比例,从50%减至31%。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3.2%的华族学生来世不想再做华人。
   
    陈松岑等(1999)指出:新加坡的华人从情感上仍然认为方言最亲,华语次之;而从功利的角度则认为英语最有用,最具有权威,方言最差。
   
    另一方面,就使用情况来看,华语的使用比其他语言或方言多,由此,一些学者对新加坡华语地位的上升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新加坡政府希望保持华人文化,措施得当,新加坡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英、华双语社会”。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如果只推广华语而不提倡华文,不但用华语来继承传统文化的愿望会落空,华语的使用价值将进一步下降而逐渐把英语所取代,新加坡将变成完全西化的社会,新加坡的华族事实上也讲不再是真正的‘华族’了。(陈松岑等,1996:88)看来新加坡华社的最乐观的结局只不过是一个英、华的双语社会罢了。而在我们的访问中,受访人对此基本上都持悲观态度。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新加坡华语的前途正处在十字路口。不过也有好消息。政府开始鼓励母语教育。例如新加坡正在推行一项计划,在这项计划下,非大学毕业的母语教师若申请成功,可享有两年的有薪假期,他们的学费和其他核准的费用,都由教育部支付。此外,新加坡吸收许多中国新移民和永久居民,这也会对新加坡的华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看马来西亚。
   
    华语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共同语。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100多年来,为了继承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社坚持母语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语言,取得了很大成绩。马来西亚政府也认识到华语在国家的和谐和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行了多语教育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华族和友族学习和使用华语。据最近看到的消息,教育部给母语教师增加了一百巴仙的津贴。虽然这个数目还不高,但对于母语教师来说,还是一件好事。
   
    目前,有80%以上的华人子女进入华小学习;同时,非华人进入华校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华语在马来西亚的维持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25.5%。华族人口比例自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就一直往下滑,从1957年的37.2%减少至2000年的25.5%,目前,华人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一些人士指出,预料在100年后,华族将只占马国总人口的5.5%,并将在2020年时减少至18.7%。到了2100年,华族将只占5.5%。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华人继续以聚集型的社会存在,否则华语将会逐步消失。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的华语也处在十字路口。
   
    当然,海外华语的存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作为华语大本营的中国的发展。语言的市场价值决定了社会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某种语言。因此,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将是海外华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最近的《亚洲周刊》在分析到海外华文的情况时说,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增强。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此外,近几十年大量的大陆新移民又为海外华文的传播带来新的气象。这些新移民受过较好的教育,有较强的文化需求,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了华文的报纸和杂志等,并建立起海外华文文学的消费市场。还有如上所说的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对华语的传播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理论而言,海外华语的发展有以下几种可能:(1)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继续得到维护和发展,其水平逐步向汉语标准语靠拢;(2)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存在并逐步偏离汉语,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华语;(3)逐步为其他语言所取代——在新加坡可能会形成不再使用华语的新加坡族,以singlish为族语;在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会逐步融合,形成新的马来西亚族,其语言是以马来语为基础的马来西亚语。
   
    从目前情况看,华语正处于第二种情况,但同时也有向第一发展的趋势。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可能是结果(3)。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华语的维护,不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建立语言计划,也同样有可能滑向(3),而这个结果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海外华语的未来走向,科学地制订语言规划,对于海外华语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目前有以下几项工作亟需加强。
   
    1.抓住机遇,加强传统教育
   
    中国的全面发展为海外华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马来西亚华人素有重视华教的传统,目前应该紧抓机遇,使新一代明确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识到在今天的发展中继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掌握华语是继承中文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2.在华语教育中坚持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主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在华语教育中坚持主体化才能保证华语(包括华文)不变质,才能有助于同全世界华人的沟通;而只有坚持多元化,才能保证华语的多样性,更好地为所在国的华人服务,增强华人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自信心。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为了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我们必须适时地在世界各地华语之间开展协调工作。说“协调”而不说“规范”和“统一”,表面看来只是术语的问题,其实这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观。一方面,“统一”也好,“一体化”也好,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自然的,一个是人为的。如果两种语言或方言自然地“统一”或“一体化”,不会有什么问题,历史上已经有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如果是人为地“统一”或“一体化”,不仅有可能引起冲突,也不利于汉语之间的沟通。如果用“规范”,可以表明人的有意识的干预,但是,这一做法就又意味着其中的一种汉语是不规范的。因此,在汉语和各地华语之间采取协调的方法既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对各地华人语言使用现状的尊重。
   
    过去我们在规范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失误也影响到了海外的华文教育。海外华社的一些语文工作者出于对汉语的热爱,片面地强调华语的纯洁和规范。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海外许多年轻人谈汉语色变,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汉语的信心,形成了上华校不如上英校或国民型学校的心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期间我接触了不少年轻的华人,他们之所以放弃华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华语离他们太远了,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会。因此,解决好本土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协调问题,对于域外汉语的维护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华人学习汉语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育中考虑到马来西亚的实际就有关方面做些调整也是必要的。最近看到杨欣儒先生的文章,谈到对于华语中可轻可不轻的音一律不轻,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对此非常赞同。我觉得甚至还可以再放宽一点,对于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轻声,也可以不轻。
   
    3.处理好和国语或其他友族语言的关系
   
    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整个人类正在进入双语或多语的时代。发展华语教育不是要发展单一语言的教育,也不是要搞民族主义。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对其他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民族,这种兼收并蓄当然也包括语言。
   
    (此文为笔者2001年8月23日在马来西亚韩江学院的演讲稿节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33 , Processed in 0.0651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