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沽酒与何人》前言
2013年10月10日
诗意唐朝的现代解读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川鄂
2011年的初春,我在参与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的首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讨班的活动中,结识了来自孝感的学员周芳。但日程匆匆,未及细聊。只知道她是一个中等专业学校(孝感市护士学校)的老师,她却从此客客气气地称我为老师,其实我对她写过什么、发表过什么一无所知,直到2012年的秋天她给我电子信箱发来一篇散文《四月三日,在烟灯山》,也即本书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文的前身。
读完这篇散文,我有几分讶异,更有几分震动。讶异的是,这个清纯如护士、矜怜如邻家女的小女子竟有如此别致的表达。震动的是,文中贯穿了通常的所谓小女人散文所不具备的大视野、大胸怀。外表小鸟依人的周芳书写着充满了人文情怀普世价值的“现代”散文。
烟灯山,是孝感的一座公墓。作为这座城市里的异乡人,她没有亲人朋友躺在烟灯山。“可是,谁能说,那里没有一个灵魂与我血脉相通呢?在尘世,我只是被逝者远离的暂居者,替一个灵魂存在,替他洞悉生命里细小的悲欢。总有一天,我也会放弃暂居证。”这段话中,我读出了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现代意味、人类共通情怀。丧钟为死者而鸣、为你我而鸣、为人类而鸣。周芳的凭吊,不是为某一有名有姓的相识者、沾亲带故者,而是为人类。在旁人眼里,无缘无故去公墓,是怪异之举,但对周芳而言,是有缘故的,“谁能说,那里没有一个灵魂与我血脉相通呢?”周芳式的发问,是指向每一个活着的人的!
文中写陌生老妇人的白发:“它们不像是人体的一部份,它们是一丛银针。晨风拂动它们,飘起,眩目的白光。一壶生活的白酒要怎样的烈度才能浇出那丛白!”由白发猜度丰富的人生历程和生命内涵,想象人从青春到衰老到死亡的宿命。面对生命的归宿,有人消极沉沦,有人更珍惜每一个今天。静悄悄完成了拜谒已故陌生“他者”的反常之举,返程途中更悉心地欣赏城郊的油菜花、桃花、杏花,她们把自己完全打开,是何等热烈、执着而又真实、自然,更是伟大壮丽的人生启示。作者随后去了超市,买菜做饭,慰劳自己。“杏花村里,大大的‘酒’在村口挑着,杜牧向我举起酒杯:干杯,朋友!”----这才是真正的从容淡定!真正坦然的享受人生!
举杯,沽酒,与何人?这本题为《沽酒与何人》的散文集,贯穿的正是从这篇散文中透露出的周芳式的人生发问、人生思考。
从《四月三日,在烟灯山》,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文大致相同,但题目和体式有变。以唐人名句为篇名,辅之以揭示其现代性思考的副标题。正文以带有标题名句的全诗开头,品诗悟诗,借诗发挥,重心不在对诗的单纯赏析和学理性阐发,而是现代性理悟,一个21世纪的小女人的大理悟。
刚打开这本集子,我曾疑惑作者为何要给这些纯粹的地道的现代散文戴上一具具“古诗赏析”的帽子,以为是语文教师的惯性思维使然。读了后记才得知,全书乃作者在2010年生病住院动手术之后所作。病中与唐诗相伴,唐诗帮助她战胜病魔,唐诗使她身心更康健。她“捂住刀口,捂住追回的记忆,捂住了公元618年到907年。” 因此《沽酒与何人》是诗意唐朝的现代解读。
从本书第一卷可出看出周芳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这是一组以故乡、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从唐人的故乡到今人的故乡,从贺知章、王绩、韦应物说到米兰.昆德拉、叶赛宁,从张籍说到自己的父亲,从白居易说到自己的母亲,构思奇崛,联想丰富,情深意长,令人回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到故乡即胜利》,这样写自己的故乡情:
故乡,我一直珍藏你的犬吠、鸡鸣,它们是你永远的门铃。
故乡,我一直保存你的一缕风,从五月麦田里吹来。夜深人静时,我就用它吹一吹落进眼睛和心上的尘埃。
故乡,当我提着一颗四处漏风的心回到你面前,请记得叫我的乳名。
作者认同把最后的肉体灵魂安全交还故乡的贺知章,宁愿和贺知章老人一同回家,一同遇见那声残忍的问候:“客从何处来”。
1992年,在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中,《游子吟》名列榜首。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摁的不是马桶》一文中,作者写了一位住在儿子家的老母亲,因儿子成天忙碌难打照面,她成天独居空房只得按抽水马桶听响声解闷的故事,感慨人生的一种尴尬:生计当前,我们马不停蹄,急走狂奔,我们将父母留在身后,让他们一个人玩水,一个人竭尽全力,抵制一种叫孤独的力量。相信很多在职场官场打拼,在交际场游乐场沉溺的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心生愧疚。
“一棵树唯一的遗憾就是错过了李贺。”《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一棵树的遗憾》一文,回忆童年与父亲种树的情景,由树及人:“每一张时光的胶片上,最清晰的不是流云,不是雾霭,是房前屋后的树。它们不会走开,始终留在原地,像大地上默默伫立的守护神,忠诚地记录着沧海与桑田。待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新枝与落叶,是一个人一段历史在这世间的另一种刻度。” 这里有着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而“没有树的是现代人”的议论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
这一卷,既有“故乡,这坛老酒,他越饮越渴,越渴越饮!”的凡人感慨,更有“归,抑或不得归,人性的纠结千年不变,尽管各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各有千秋,也不过是往括号里填写各种名目罢了”的文化解读。无论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还是数字化生存的信息文明,无论土木结构的乡宅村居,还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亲情、邻里情、故乡情、家园感如袅袅绕绕的炊烟挥之不去。
周芳的散文,浓密、紧致,节省,注重思想内涵的提炼、诗意的营造和语言的打磨,具备成为一个风格别致、水准上乘的散文家的必备要素。她现在需要的是勇敢的迈向文坛的自信,当然,也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关注。
22013年1月23日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