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程制作要树立四种观念
2013年11月06日 作者:曹周天
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时代,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程越来越成为基于网络平台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微课程,时间短、容量大、质量高,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笔者也注意到,微课程的制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并结合具体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改进,以促进微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比较微课程的教学与惯常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不少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从课堂教学时间来看,学校教育中的一节课是40至45分钟,而每段微课程的时间只有3至5分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看,过去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上课,而录制微课程的环境中只有教师自己,面对摄像机,讲授一段内容;从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来看,在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讲授、启发、提问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而在微课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没有学生的实时反馈,也没有师生间的互动;等等。这些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录制微课程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呢?笔者以为,将关注的视角投向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为此,在设计构思一节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树立四种观念。第一是时间观念。微课程的时间短、节奏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准备的应该是能用正常的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讲完的内容。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120字左右,那么准备3至5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360至600字左右。超出或不足都会影响讲课的节奏。只有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适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微课程的录制才能正常进行,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实现。第二是内容观念。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遴选教学内容成了教师必须精心考虑的问题。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讲授,有的适合启发提问,有的适合展开讨论。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更多的应是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段史实,分析一个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诸如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等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三是结构观念。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学过程的推进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而在微课程中,所有内容的推进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因此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对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在没有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讲授完一段微课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重构。在微课程的讲授中,教师要把握两种基本结构,即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一块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段微课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把握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对所要讲授的这段内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以呈现给学生一个合乎学科思维逻辑的内容体系;而把握教学结构,则是整个教学流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把握好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微课程的制作才能在重视知识建构的同时,兼顾教学认识过程。第四是语言观念。微课程的呈现形式,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拍摄的视频多么清晰,画面切换多么丰富,幻灯片的制作多么生动,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同时,考虑到学习者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一段微课程可能会被反复观看,“听”课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了。因此,教师的语言便成了支撑整个微课程的核心因素。树立语言观念要求讲授的语言做到通俗、流畅,既富于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通俗、流畅的语言形式才能有效地承载信息。讲述性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之后,对于教学语言的打磨便是对微课程精雕细琢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正确规范地使用学科术语讲解分析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合理使用承接、过渡,特别是那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语言。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时就有如临其境之感了。
微课程的到来在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促使着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入实践。面对新挑战,努力应对技术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改进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以上所谈的四种观念或许能为教师们制作好微课程提供新启迪。(曹周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6日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