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隔科如隔山”
2006年10月31日 作者:谢建军
随着校本研修的纵深发展,以学科为特征划分的教研组已经不能满足校本研修发展的需要,学科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必须改变!为此,笔者在抓校本研修常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教研组联谊——“你挑水,我浇园”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整体教育的观念,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是分工协作关系。在以前,有些教师认为“隔科如隔山”,在山区中学,又以英语学科为甚。即使是英语的示范课、优质课,听课者仍是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尝试了建立学科教研组之间的邀请制,组织了教研组之间的联谊活动。
比如,在某学科的教研日,就由某学科以教研组的名义向另外的教研组或者个人发出邀请,并说明邀请的目的和希望交流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令人惊喜的成果。数学组希望语文组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读懂题目;语文组和英语组在作文的教学中达成了“要语言也要有结构”的共识;文科老师形成了“文科教学就是解决一个读字”的共同理念。在评课邀请活动中,不同学科老师的评课能使评课更全面。在一次语文评课中,一位数学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板块、结构板块之间逻辑性不强,让苦苦思索的老师茅塞顿开!理科老师的重知识、重实践、重思维的思想让文科老师受益匪浅,文科老师的重情感、重态度、重价值观让理科老师柳暗花明。“你挑水,我浇园”,使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得到了很好体现。
研修沙龙——“物以类聚,师以问题分”
在教研组联谊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发现联谊的形式还是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对研修管理的思路还需进一步拓展。于是,“研修沙龙”的形式浮出水面。开学伊始,我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一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组织人员对问题的本身进行研究,筛选一批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建立“问题超市”,供老师们自由选择。再将选择同一问题的老师组成新的研究团队,在学校的教学研究日中,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行难点集体攻关。在研究中,我们让问题的提出者成为研究的组织者,让普通教师成为研究的中心发言人,避免出现领导、学科骨干的“话语霸权”现象。既主张平等交流,欢迎观点碰撞,同时也不拒绝专业引领。这样既突破了学科界限,又提高了老师们的研修兴趣,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文化档次。
师生恳谈会——“学生是一面镜子”
思索在沉淀,探索在继续。为避免校本研修流于形式,进一步打破学科间的教研壁垒,我们又尝试了师生恳谈会的形式,试图从学生的视角来检验校本研修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研修质量。
师生恳谈会,是校本研修搭建的师生共同交流平台。在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校本研修中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如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留守学生感到亲情缺失的问题,教师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恳谈会后,会议记录成了老师们最欢迎的研修资料。教师笑谈每次师生恳谈会后,就够忙活的,其实就是在这种忙活中,教师实现了个人的专业成长。恳谈会上,其乐融融,学生也是妙语连珠。有一位学生对他的物理老师说,我觉得您在我们回答对问题后,总是说“很好,不是很好”,顿时引来笑声一片。短短的一句话,就引起了这位老师对自己教学语言技巧的思考。在他的组织下,一次以“教师的课堂语言技巧”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恳谈会又成为校本研修资源的生成基地。(湖北省长阳县麻池中学 谢建军)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31日第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