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放下抱怨 捧起书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15:3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杭外的书目不可照搬,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的精神却值得效仿

放下抱怨 捧起书卷

■蔡朝阳

在统一高考的高中教育体制下,杭州外国语学校多少是个异数。据我所知,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一直是杭外的可贵传统,因此,每个杭外学子的记忆里都有不同的、或长或短的书单。曾是杭外语文教师的郭初阳,多年来也一直在给学生做阅读书目的推荐,尽管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精神核心是一致的。因为在杭外,这是教学常态。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杭外的毕业生普遍与众不同。

有人认为,只有杭外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寒假作业。因为无论从生源、师资、学校教育传统等各方面,杭外都是一个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样的判断,但我觉得,我们必须这样去理解:不是这个书单太高深,而是目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中学阶段孩子们可贵的钻研精神、潜在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个人的生命历程看,十七八岁正是思维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若不能接触人类文明史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对其一生都将是巨大的憾事。

对于多数应试语境下的师生而言,不应止于抱怨或批判,而应思考我们普通中学的教师能不能拿出勇气和智慧,寻求突破应试教育的空间和契机。自由阅读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要义,但这确实是练习自由思考的最好方式之一,因而,课外阅读是向教育原生态的大胆回归。选择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对于多数师生而言,是最经济最保险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没有想象力的方式。我并非怪罪这些老师和孩子,毕竟,某种程度上,教育是一种投资,他们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主流的评价尺度之上。

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而无能为力”,唯有使自己变得更强悍,更充满智慧,才能抵抗制度性的破坏力,保全自己正常的天性。教师作为成年人,作为掌握课堂话语权的人,较那些尚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强者。如果教师不能有所作为、以身担当,那么学生的力量何来?因此,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既是教师的自救,也是对教育的一种负责。

事实上,杭外的这份书单并非空谷足音。就在刚刚过去的寒假,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史金霞老师也给他们学校的高二学生制订了一份推荐书单,其中有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苏小和的《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江勇振的《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我们要看到的是,星海实验中学面临的高考压力比杭外更大,那么,为什么他们竟然也可以呢?杭外的书目不可照搬是实情,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的精神却可以效仿并广泛流传。我经常感慨,能遇上爱阅读的老师的孩子们是有福的,因为思想之光必由他们亲手去开启。

据我所知,不单单杭外,不单单史金霞老师,还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只是没有成为新闻事件而已。浙江桐乡凤鸣中学的吕栋和他的同事苦李、邮差,多年来一直默默带领孩子们利用课外时间读书看电影。我看到过孩子们写的影评,颇有思想的锋芒。湖北仙桃中学的梁卫星与苏祖祥两位老师,他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这些老师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将在学生日后的发展中得以显现。

我们必须修正一些观念。通常在一部分家长、老师眼里,所谓阅读,无非是“读闲书”。在应试体制之下,“读闲书”往往被看作与学习无关甚至矛盾的事情。这真是大谬不然。因为,从事实来看,即便单纯应对考试,多读书也是有益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但写作上高人一筹,应试的技巧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一个单纯应试的学生,和一个较喜欢思考而明一定事理的学生,前者的抗击打能力更弱一些,而后者在抵御制度性的摧毁时,常有惊人能量的爆发。写《我的奋斗》的罗永浩便是一例。

明事理的孩子,会找到一条调和的路径。而单纯应试的孩子,多只能在消极厌学中苦挨岁月。一种俗见的观点,总觉得自由思想和高考高分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他往往能将两者统一起来。读课外书,勤于思考,有助于开启孩子的智慧,智慧之门一旦打开,他会形成一种平衡感,懂得协调自己,高考便也不在话下。

当然,这是功利性眼光之下对读书的一种解读。每次我以这样的方式说服学生多读书时,总觉得很无奈。因为阅读本身,已经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诸般色彩尽化为/声音和气味/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妙如奏乐……”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如此吟唱阅读的快意。

面对阅读的美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逃避好书的诱惑呢?

蔡朝阳,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2010年度入选《时代周报》“影响时代进程100人”。著有《阅读抵抗荒诞》等。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5:38:22 | 只看该作者
【链接·杭外书单】




  经典散文

  (中国)北岛《午夜之门》《青灯》等

  (中国香港)梁文道《常识》

  (中国)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

  (中国台湾)龙应台《目送》

  (中国)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

  (中国)季羡林《牛棚杂忆》

  (中国)史铁生《病隙碎笔》

  (中国)巴金《随想录》

  (中国)汪曾祺《蒲桥集》

  (美国)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

  (日本)川端康成《花未眠》

  (中国)周国平《周国平散文》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乌托邦:

  (中国)老子《道德经》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英)莫尔《乌托邦》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反乌托邦:

  (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小说

  《美丽新世界》

  (英)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

  (英)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庄园》

  (俄)尤金·扎米亚金小说《我们》

  (捷克)哈耶克论著《通往奴役之路》

  (英)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纪实小说

  《古拉格群岛》(上下)

  (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生命哲学

  (中国)老子《道德经》

  (中国)庄子《庄子》

  (德)叔本华《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人性的,太人性的》

  (法)帕斯卡《思想录》

  (法)蒙田《蒙田随笔集》

  自由精神

  (英)约翰·密尔《自由论》

  (美)林达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也有一个梦想》《总统是靠不住的》

  《如彗星划过夜空》等

  (中国)刘瑜《民主的细节》

  (中国)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我的精神家园》等

  (中国)熊培云《思想国》《自由在高处》

  (中国台湾)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野火集》《美丽的权利》等

  (中国)傅国涌《百年梦寻》

  (中国)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风骚传统

  (中国)余冠英《诗经选注》

  (中国)程俊英《诗经注析》(与蒋见元合注)

  《诗经译注》

  (加拿大)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迦陵说词讲稿》等

  (中国)苏缨、毛晓雯《唐诗的唯美主义》

  (中国)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中国)苏缨、毛晓雯、夏如意

  《纳兰容若词传》

  文史精华

  (汉)司马迁《史记》或

  《楚汉风云录:史记精华》

  (唐)吴兢《贞观政要》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中国)张鸣《摇晃的中国》

  (中国台湾)柏杨《中国人史纲》

  《丑陋的中国人》

  (美)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国)辜鸿铭《中国人精神》

  (中国)吕思勉《中国通史》

  (美)威廉·L·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艺术美学

  (中国)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国)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国)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

  (中国)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中国台湾)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陈丹青《荒废集》《退步集》

  (中国)北岛、李陀《七十年代》

  (中国)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英)戴维·洛奇《小说艺术》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政治经济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国)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捷)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法)波伏娃《第二性》

  (法)加缪《反抗者》

  (中国)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汪丁丁《串接的叙事》《海的寓言》等

  宗教伦理

  《圣经》选读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中国)南怀瑾《论语别裁》

  (中国)尚荣译注《坛经》

  (中国)庄子《庄子》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中国)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

  《拣尽寒枝》《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等

  (奥地利)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

  推荐电影清单:(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5:37:49 | 只看该作者
量太大?太艰深?有意义?
一份理想主义书单引发的热议

  ■本报记者 王珺

  标点专题,病句专题,词语专题,阅读专题,高考卷……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样的作业尽管可能令人不快,但由于其与考试内容具有高相关度,所以当它以不容分说的姿态成为“正常”的寒假作业,在人们看来也就成了无比正常的事。

  倒是这样的作业让人吃惊——

  电影观赏单元分普通级和发烧级: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命伦理大作《蓝》,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美国导演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中国韩杰导演、展现后现代中国农村景象的《Hello!树先生》……

  书籍推荐部分,除了经典散文,还有乌托邦分类下的老子《道德经》、柏拉图《理想国》,反乌托邦分类下的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帕斯卡《思想录》、司马迁《史记》,等等。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这份包括100多本书、20部深度电影在内的“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在微博上被转发上千次,引来网友围观。

  众议

  网友cosice:“一上高中整个气氛就变成了你要学习,你要高考,其他一切都等高考后再说。”

  网名为瑄禾的秦皇岛初三学生:“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太小了,好多书都借不到。再说我们一天十个小时上课,一点空闲也没有。”

  国际关系硕士生李子:“我们那时候老师开出的书单大都文学、文艺气息浓厚,现在加入了社会学、政治学的入门书籍,这是进步。”

  冰天雪地小丸子:“如果是真的,我对这个语文组深表敬佩。”

  ……

  艳羡者赞:“这样的作业太幸福了。”怀疑者则担心“高一学生是否看得懂”。经常对学校语文发表意见的《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大叹“惭愧”,坦承“颇有一些我没读过”。

  曾与王尚文先生一起主编《现代语文》(初中读本)的诗人西渡看到这份书单,第一反应是“太理想化了”。“就我对目前中学生阅读情况的了解,书单中推荐的书籍和电影都太深了,量也太大。”

  叶开认为,杭外的教师是有理想的,很值得尊重。但这种广泛的涉猎,可能会导致学生贪多而无法消化。

  对于这种疑问,杭外有学生在网上回应:“学校并未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一时段内读完这些书,而是从书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认真阅读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写出阅读报告。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视角和思考。”

  杭外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倪江介绍说,学校曾作过阅读调查,两周至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是学生的平均速度。

  高一(5)班女生楼丽婷这个寒假读了北岛的《青灯》、《午夜之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自选的《精神分析引论》和《荣格自传》还没有读完。”她说。

  质疑

  对于能否读懂的质疑,网名为“阿城风流倜傥”的学生说:“我们从初一开始就有类似的书单,每周都要作好书推荐和时政评论,上课的时候也会讲。所以,按照我们的理解力还是能看懂一部分的,看不懂的可以去查资料。”

  楼丽婷的看法是,读书更像一次精神流浪,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同一句话的理解都会不尽相同,因此她不觉得读者可以完全读“懂”作者希望传达的东西。“就如毛姆所说,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只能通过一些没有共同价值的符号来交流,因此所有交流都是不确定且模糊的。但是无疑,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况且,我们有很好的老师可以交流。所以,害怕读不懂并不能成为拒绝阅读的理由。”

  对于这份颇具专业水准的书单出现在杭外,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感到正常。他说:“杭外可谓国内不多的能接续当年南开中学、春晖中学等名校遗风的学校之一。”加之生源和教师水准都相当优秀,所以倪江也认为,这份书单不宜简单复制。

  “这个书单基于我们对本校情况的了解:杭外是一所非常开放、自由、宽容,也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学校。”倪江说。无疑,从一份书单可窥见一个学校教师的兴趣和水平。对网友有关“文青”、“小资”之类的评价,倪江觉得“也许是个褒奖”,因为这恰恰概括了杭外特立独行的气质。

  关于所选作品是否偏难,倪江说,在北大参加国培项目培训时他曾经讨教过温儒敏教授,问中学生是否可以阅读“元典”,温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给了杭外语文组教师很大的信心。从中学课程改革后的教材看,语文阅读的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老的课程眼光审视现在的阅读,当然会觉得陌生”。倪江特别强调多元化取向,他说,推荐书单最容易导致阅读专制,强迫性的阅读和语言自由习得的本质相违背,也违背新课程理念,因此,书单在经典、元典的基础上,要面向多元,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思想层次等,才可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多元化书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视角,平等对待不同的思想体系,避免偏狭,形成宽容、尊重异见的现代公民品质。所以,杭外这份书单涉猎范围之广令人咂舌。

  回归

  对于这份书单引起媒体关注,倪江说:“我们只是在做常态的工作,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媒体不把这个当新闻,也许那时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回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蔡朝阳说得更直接,杭外书单引发热议,显然照见的是教育现状的匮乏。但同时,他也反对那种将责任全部推给体制的说法,他认为那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是批评者为自身的懒惰找借口。他认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像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那样,带领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去寻求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有“麻辣教师”之称的蔡朝阳十几年前刚当老师时,因自己“单纯地认为阅读是一件好事”,而想把读书这桩好事告诉学生,便有了被他称为1.0版的书单。随后的这些年,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成熟,他的书单依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不断修订,至今已升级为2.0版乃至3.0版。

  学生应试负担太重、时间太少,怎么办?对于中学生普遍阅读量太少的现状,西渡认为,要让学生读最好的书,最经典的书,读了一辈子管用的书。“如果我开书单,中国书《论语》、《老子》、《庄子》,再加一本诗选、一本散文选足矣。后面两种当然要选好,目前的选本恐怕都不适合。外国书,我选《圣经》、《荷马史诗》为必读,其他我看都可以让学生自选。”

  同时,他也强调,读这点书当然不够。“我的意思是必读书目要少,其他的书要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天下好书何其多,读不完,也没有必要读完。但很多书是相通的,读一可以知十。要给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留有空间,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选书。”

  开学后,杭外高一语文组的老师们用了两周多时间批阅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学术报告。“整个年级450名学生,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但是我们每位老师都非常愉快地批改这些作业,大概是因为这是我们想要的作业,同时,这也是和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常常让我们兴奋不已。”即使现在说起来,倪江仍难掩兴奋。

  对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阅读,就像是一个孩子推开虚掩的人类文明之门蹑手蹑脚地窥探,带着好奇,还有点慌张。楼丽婷说:“流连在杭外不小的图书馆里,总是深感个人的渺小与无知,甚至感到惶恐愧疚。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所有的文明都是我所崇敬的。”

  如果每个孩子对人类文明都怀抱如此敬畏,如果每所学校都有以培养现代公民为旨归的适合学生的书单,该多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58 , Processed in 0.0898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