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改变中国
作者:匡文波 发布时间:2004年01月16日
互联网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87年,但真正的大规模进入是在1994年。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取得了很大进步,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
互联网不仅带动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机会,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而且还在悄然地推动着民主化进程。
改变旧有的传播格局
中国已经有近1亿网民,仅次于美国。历次调查都显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上网阅读新闻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网民来说,只是多了一个新闻渠道,但对中国人却有着革命性意义。
中国政府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严格管理是有名的,传统媒体的性质被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媒体在“喉舌”与商业化的狭缝中发展。但是,对于互联网,其开放性、自由性、全球性与交互性,使严格管理所能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全面、迅速、方便以及廉价地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过去,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媒体之一是《参考消息》。如今,其发行量逐年下降,尤其是年轻读者越来越少。这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商业性新闻网站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千方百计地为网民提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而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与其他收益。尽管官方媒体也纷纷花巨资推出网络版,其资金、技术也不弱,但受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其访问量、点击率、影响力始终无法与海外华文网络媒体以及国内商业新闻网站相比。
从受众角度看,网民获取信息时具有极强的主动性与选择性,使传统媒体所惯用的灌输式宣传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只从网络传播的受众数量看,互联网就已经是中国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管制与封锁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讲,政府可以对所有的网络信息进行技术监控;但对每条信息进行监管是不可能的。2003年的沙斯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只有信息自由流动,人民才有可能知道真相,才有可能通过社会舆论对执政者与执法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孙志刚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后发生的“刘涌案”以及最近哈尔滨宝马汽车撞人案等,使人们再次领会到互联网的舆论威力。现在可以说,全国网民一声吼,中国也要抖三抖。
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与13亿总人口相比,1亿网民所占比例还不到10%,但网民的数量还在迅猛增长。而且,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高,经济地位高,民主意识强。
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人民的民主思想。新闻媒体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与天天只能读《人民日报》、收看《新闻联播》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与言行不可能没有重大差异。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的政治。
执政者要想获得人民的拥戴,做出正确的决策,卓有成效地施政,那就必须了解真正的民意与真实情况。中国执政者了解民意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听汇报、实地调查、看新闻。由于各级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迎合上级旨意,报喜不报忧,执政者很难从层层汇报中全面了解真实情况。上级进行实地调查,下级经常是事先安排、弄虚作假。而受到严格管理的新闻媒体,也很难去报道令上级不悦的负面消息。
由于互联网拥有天然的自由性、匿名性,所以网民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互联网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申诉冤屈的场所。虽然网络中不乏信息垃圾与不负责任的言论,但互联网毕竟为执政者提供了了解真实民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即使从网民的随意性言论、流传在网络中的讽刺幽默中,也能看出真实民意的某些侧面。对于互联网,与其去封堵,还不如善用之。
在中国,互联网事实上已经起到了西方新闻媒体所担负的社会公器的功能。随着3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具有高速上网功能,手机正在成为微型网络电脑,加上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力会更加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