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背景帖10:河南博物院官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6 18: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7:55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博物院参加2013年郑州市校外教育研讨会
作者:张滢      时间:2013-10-17   


10月11日至12日,2013年郑州市校外教育研讨会在郑州八中实践基地召开。郑州市教育局局属学校、县(区)教体局、35家校外教育基地代表参加了会议。河南博物院负责社会教育工作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旨在整合各校外教育基地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创服务目标一致、活动各有特色的全市联动校外教育新局面。会议期间,各校外教育基地代表参观、体验了八中实践基地教育活动项目,围绕“在校教育补充服务最大化下,校外教育工作的优势资源互补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河南博物院的交流发言以近年社会教育品牌项目的教研成果实物展示为基点,以点带面,介绍博物院校外教育活动的品牌理念、项目运行机制和教育服务队伍管理,让与会代表对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下一步各校外基地资源整合提出了建议。
会上,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充分肯定了市35家校外教育基地近年来取得的创新工作成果和社会反响,同时也提出了提升内涵、规范管理、注重活动实效的工作目标要求,并做了题为《让责任评价现实  让目标助推发展  开拓郑州校外教育的新天地》的报告,鼓励各基地进一步加快校外教育的发展、认识国内外校外教育的差异,做好校外教育工作。
作为首批被命名的“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河南博物院始终坚持把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列入日常工作,持续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着力锻造业务精、凝聚力强、创新意识强烈的教育服务队伍。2013年,河南博物院以讲解、宣讲等传统校外教育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室“馆本学程”升级、“少儿暑期活动节”教育资源再充实和QQ群传播文化“正能量”真正做到“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有效补充了国民在校教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与好评。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6:42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应是审美的课堂
作者:黄 琛      时间:2013-11-02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博物馆教育项目在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换句话说,博物馆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呢?
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奇、体验、求知构成了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我们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小,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明显缺失。
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寄希望于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够把中国的下一代个个都塑造成“精英型人才”。然而,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所涵概的内容存在着极大的偏差,在教会孩子如何做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应该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今后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更忘记了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欣赏“美”、去体验“快乐”。正是由于严重的“功利”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致使广大中国青少年对“中国的历史知识和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试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人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博物馆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要从馆藏文物出发,以实物为基础。博物馆在审美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质地各异的藏品都是艺术与美的载体,每件展品都以不同静态的美呈现它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就仿佛把他们带进美的艺术殿堂。而传统的浏览性参观和导览性讲解已无法完全满足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尤其青少年更是渴望形式活泼、艺术性与趣味性广泛的教育内容,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自觉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为此,博物馆在针对青少年开展艺术教育的模式应进行转变和创新。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艺术发展史上,各艺术门类之间既有独立性与区别,也有其相互联系和融合。其实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情绪表达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法国作家和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认为:“个别艺术的界限绝不止是绝对的和孤立的…艺术每分钟都有一种转向另一种,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形式中找得到延续并结束。”这段经典名言告诉我们,相对独立的艺术间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得将艺术探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即“艺术同构”的教育理念。比如:音乐与美术、舞蹈、游戏、文学、戏剧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艺术领域、多个层面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把展览内容与音乐融为一体,动静结合的互动体验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音乐与展览互动的形式感和现场感,不仅深化了展品乃至整个陈列的艺术性,而且使得整个展览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使观众在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的同时潜隐默化地受到了多重艺术的熏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立体式的艺术体验。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增强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尊重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知特点,善于与青少年对话、交流和互动。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氛围,逐步养成参观习惯,进而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帮助他们去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真善美的真谛。从而健全品格,完善人格,内心高贵,风雨兼程,展开探索的翅膀,了解历史、走向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5:50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4:52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博物院藏河南出土越窑瓷器精品
作者:河南博物院研究员 郭灿江      时间:2006-12-25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本文通过对河南博物院所藏三件越窑瓷器介绍,结合越窑瓷器研究的新成果,对这三件瓷器制作年代及相关问题作以探讨。







  越窑青釉四系刻花背壶,1985年三门峡市粮食局第二面粉厂工地张弘庆墓中出。口径4.7、底径9.4、高21厘体。整体造型呈上扁下圆。呈盅形椭圆形小口,上有伞状盖,盖顶横印有花纹。细颈较短,扁圆腹,弧肩起凸棱,作皮囊缝合状。浅圈足。腹对称四系,器腹两侧分别刻划有内外两组用不规则椭圆形间隔的花草纹。通体饰淡青色釉。该器造型别致,釉色莹润,花纹精致。同出还有一件瓷碟,大口浅盘,斜壁,平底微内凹,淡青色釉。该壶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并出土有墓志,时代确切,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越窑瓷器发展、断代和制作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墓主人张弘庆,其先祖为清河人(今河北省清河县),后迁居陕州甘棠(今河南三门峡一带),虽不是高官,但受父传训,继承了先人习武的传统,作为少数民族骑马远走日用器皮囊形水壶在其墓中出土有一定关系。该器造型典雅,风格别致,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也反映当时越窑也可能有为北方和西域商人生产的产品,或越窑外销瓷通过丝 绸之路,又内流内地。并不是高官显贵的张弘庆以此随葬,反映了越窑器在当时的影响力及生产量。由出于墓志字迹模糊不清,仅见“享年四十有四□□□□□四年正月八日终于私弟”的记载,但根据墓葬中出土的一枚“乾元重宝”钱币(这种钱始铸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来看,其下葬时间不应早于公元758年,发掘简报根据其墓葬长方形、顶作拱形顶,墓道微偏向墓室一侧,墓道约5米,仅有一个天井等特征,结合墓葬出土品中的陶砚、银盒、铜耳勺等与有明确纪年的郑绍方墓出土同类器物相似,把其墓葬年代定为元和四年前后。林士民先生在《青瓷与越窑》一书中,把其墓葬定为唐大历四年(769年),也可能是以“乾元重宝”作参照,因唐肃宗乾元年号后,第一个年号超过四年的年号就是大历。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越窑器制作工艺和釉色,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中唐到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壶类最初见到腹部出现荷花、卷云、花草刻花扁壶是在唐中期以后,这类纹样和扁壶造型出现完全是为了适应唐代波斯人的审美观。结合以上资料,青釉四系刻花背壶虽出土于属唐晚期墓中。但考虑到这件青釉四系刻花背壶不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在随葬时也可能已使用了一定时间,因此,完全按墓葬年代断定它的制作时间并不一定确切,根据上面资料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其制作年代应在唐中期稍晚些。


  越窑刻花如意头脉枕, 1981年河南巩义市芝田乡北石村出土,体呈如意头状,枕面及枕上部刻稀疏缠枝花叶纹,除底面外均施青釉,胎为灰色,正侧面下方有一圆形透气孔。造型别致,制作精细,釉色晶莹。瓷枕虽然通常作为寝具和随葬明器为人所熟悉,但大量考古资料表明,瓷枕最早功用是作为诊脉用具出现的,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瓷枕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从其造型来看,也应属脉枕。唐代出土的瓷枕和三彩枕开始增多,但基本上都是脉枕,真正能作为寝具的瓷枕应从五代和宋开始。在古窑址考古调查和唐宋遗址发掘中瓷质越窑生产的医药用具多有出土,其中脉枕最为常见。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五代到北宋时期,在浙江鄞县东钱湖窑场、上虞窑场以及上林湖窑场都生产脉枕。这件越窑刻花如意头脉枕,与宁波市东乡钱湖边的郭家峙窑址出土的一件脉枕枕面(座残)形状和釉色有相似之处。釉色与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一件双系釜相同。这也与五代越窑青瓷的: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较为盛行基本特征相一致。所以这件越窑刻花如意头脉枕应属五代时期
  越窑瓜楞执壶,1986年河南三门峡工程局工地M29出土,高24.5口径8.5、底径7.2厘米。侈口,细颈,瓜楞状鼓腹,玉环状浅圈足。肩附双系,系间有一鋬,对称处有一长流,通体施青釉,过底。执壶是隋代出现的酒器或水器,又称注子。唐前期多为盘口、短颈、鼓腹,有圆筒形或六棱形短直流和曲柄。唐晚期造型增多,特别是越窑,仅瓜棱形腹的执壶,就有短流、长流、曲柄和直柄。五代至宋,执壶器身开始增高,腹部多压4至六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基本上已与壶口平齐,平底变为圈足,器形修长。该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细,釉色纯净明亮。据有关报道为唐墓,从其造型和釉色来看,与浙江宁波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出土的一件越窑喇叭口执壶基本一样,差别在于浙江宁波出的执壶流相对短些,河南三门峡出土的执壶流更长些,基本上流口已与口沿平齐,而流和流口的长短及高低正是学术界断定唐代执壶与五代和宋代执壶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从圈足处理上,河南三门峡出土的执壶已是玉环状浅圈足,也更具五代和宋初同类器物的特征。因此,越窑瓜楞执壶制作时代应为五代或北宋初期。
  总之,河南博物院所藏的这三件越窑瓷器,不仅釉纯正,与世人称道的越窑秘色瓷没有太多差别,造型独特优美,都有明确出土地,而且有一件还是在明确纪年墓中出土,这对研究越窑瓷器断代和传播有重要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三件越窑器除青釉四系刻花背壶与一件瓷碟同出外,其余两件都是单件出土,这一方面说明这些越窑器未必是作为明器随葬的,在断代时不能完全按墓葬年代作为器物的制作年代;另一方面,也说明越窑精品在内地民间也是十分少见的。

作者现任河南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

注释:
1.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两座唐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第3期。
2.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中国陶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陶瓷·越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来源:河南博物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4:10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封泥印章
作者:李玲      时间:2012-04-26   


本文曾发表于《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作者简介:
          李玲,女,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古代玉器、印章的藏品管理与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资格”,被河南省文物局聘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3:21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博物院藏瓦当试析
作者:许晓丽      时间:2012-04-27   


本文曾发表于《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作者简介:
        许晓丽,女,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在河南博物院保管部工作,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2:21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教育的一个新使命和新机遇
关于博物馆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初步思考
作者:丁福利      时间:2013-01-18   


本文僧发表于《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1:47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博物馆事业:60年足迹不寻常
作者:刘康 张建民      时间:2013-03-06   


本文曾发表于《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8:40:21 | 只看该作者
省美术馆馆长作专题讲座 帮观众欣赏“古典与唯美”展
作者:化夏/文  顾永杰/图      时间:2012-09-11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先生作专题讲座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主持讲座        9月8日上午,河南博物院特邀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先生,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题为“共同欣赏‘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的讲座,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成人志愿者和小志愿者,以及来自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部分学生聆听了讲座,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主持讲座。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目前正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为了提高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更好地配合此次展览的宣传推广,河南博物院特意安排了这次讲座,目的是通过这次讲座使大家在化建国馆长的引导下,从欣赏的角度一起解读展览。
        化馆长按照展览的顺序,从欣赏的角度,把每件展品的形态、雕塑手法、绘画手法和表达的寓意等介绍给大家,并结合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给大家介绍在不了解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的情况下,怎样单纯地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方法。
        化馆长用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艺术语言为大家展现了19世纪欧洲绘画与雕刻的非凡魅力,并且一一剖析了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拉斐尔前派、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在内的不同流派在这一时期的不同特点,及其对之后艺术风格发展走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内容涵盖面之深之广是一般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化馆长也选取了一些最能代表那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作品图像资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形象而又富有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让大家在这次公益讲座中体会颇深,大为受益。

      讲座现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1:54 , Processed in 0.1000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