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写作有什么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7:3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只是凭空提出“阅读、写作有什么意义”,那是相当空泛且没有指向性的提问。对我们来说,阅读有各种目的和作用——— 学得知识、获取信息、消磨时间、寻求刺激、培养情操;写作同样是多种可能,为了谋生、为了自我实现,或者仅仅只是个人爱好和习惯……这样的问题真没意思。
    但是,如果对一个人来说,阅读、写作、思考是他仅有的能做的事情,那么,它们对他来说又是什么意义?
    这个人就是程浩。他今年8月份在新疆小城去世,年仅20岁。从出生到去世,他没走过路,没上过学。在他幼年,医生曾断言他活不过5岁。虽然他比医生预言的多活了15年,但在短短一生中收到过厚厚一叠病危通知书,各种严重疾病从未远离他,他调侃自己为“职业病人”。到11岁他已不能坐,最后若干年他只能躺在床上,操纵鼠标是他唯一能做的动作。所以,他的生活里只剩下读、写、想。
    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他电脑里的44万字作品,很多尚未完成。这是他用鼠标点软键盘,一字一字打出来的。他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他的一部分作品被结集为《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出版。
    在书中,他写到了他是如何读书的。15岁之后,经历了一段极为失落的日子,他开始大量读书:“……用近乎自虐的方式,一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阅读。每到夜里,当我闭上滚烫火辣的眼睛时,眼泪就会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不自觉地溢出眼眶。那个时候我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饱腹感’。……我觉得这就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他母亲回忆,他长时间保持每天至少十万字的阅读量。
    他对写作有同样的热忱,他所拟的2013年度计划里,要求自己“写下50份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写下50部短篇小说,写下一部长篇小说……”
    对程浩来说,阅读和写作是生命的救赎,是他积极生存的理由。他纯粹为了读而读,为了写而写,以此抵抗病痛和孤独,虽然这没有带给他多少真正的快乐。如他文中所说,“疯狂的阅读并没有给我乏味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反而倒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寂寞。”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他与命运和解了。他没有再自怨自艾、自我放任,而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平静、从容地面对病痛和生死,显出与年纪不匹配的淡定和宽容。
    他的这本遗作内容有几类,有在“知乎”网站上以ID“伯爵在城堡”回答网友提问的文章,有写小时候往事的散文,有读书心得和小说习作,有他和网友的通信甚至求职信。这些文章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杂糅感,时而深沉睿智,时而纯真稚气。对命运、死亡、孤独这些命题,他有过痛苦而长久的思索,咀嚼出若干隽永的感悟,比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说出这话简直如参透人生的老者。但他毕竟是一个一生都在病床上度过的年轻人,他真实的阅历(区别于他从书中得到的见识和思想)是有限的,甚至比同龄人要稚嫩单纯(比如他多次写到的对女性的感觉)。如本书的编者言,他有不少“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刻与稚嫩,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许不会在第二个人的笔下出现。
    叫人唏嘘的是,程浩一直排斥别人贴给他的“励志”、“身残志坚”的标签,将其看作一种歧视。他认为阅读、写作、思考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不值得夸奖。“难道因为疾病,每个人就要活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吗?”但他的书还是被当成了励志书,因为它的精神力量太突出,读者很难不问自己“程浩尚且如此,我呢?”除了“励志”,也许我们更应该通过程浩,看到阅读和写作对于一个人最纯粹的价值,就是带来一种平静、豁达的力量,带来对生命本身深刻的思考。
    □ 黄长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7:36 , Processed in 0.0744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