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回濠梁:千百度的寻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6 09:4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百度的寻觅

                         ——听黄老师讲《青玉案·元夕》


                                        梦回濠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c0e4540101qfeg.html

    校报告厅,座无虚席。语文组黄老师的观摩课正式开讲。

“这是哪家公司的标志?”

“百度。”

“公司的命名出自哪位诗人的哪个名句?”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度’的‘度’是什么意思?”

“‘度’是‘次’的意思。”

“为什么不叫‘百次’叫‘百度’?”

“‘百度’显得更文雅。”

“答得好!这个句子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清末大学者王国维甚至借用它来描述‘成事、治学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见学习、背诵古典诗文,能增进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光说话写文章平添典雅之气,就连题个辞命个名什么的也都能与众不同,对吧?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黄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青玉案·元夕》几个漂亮的大字。

真是卖什么吆喝什么,指着屏幕上“百度”那巨型LOGO,黄老师用一连串的问题为古典诗文的学习做了一通“广告”,顺势把我们导入了对辛词的学习鉴赏。

他先是展示灯片,介绍“宋词鉴赏的一般方法”,然后按诵读吟咏、知人论词、疏通文意、鉴赏意象、探究主题、体味情感、分析手法的顺序开始“合作学习”。

“诵读吟咏”,范读的男生选的显然是班上朗读高手。

“读得好!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只是最后一句,没能读出‘惊喜’的意味。”黄老师简单点评后就最后一句的读法作了示范——“蓦然回首”尾音拖长后停顿,快读“那人却在”四字后再停,强调“惊喜”;然后一字一顿读出“灯火阑珊处”五字,强调“另一境界”。这之后的全班齐读,学生果然很快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谁谓不然?。

接下来的“知人论词”环节全交给学生:根据预习安排,由学生介绍辛弃疾生平作品,介绍元夕节相关民风民俗。作为补充,老师只打出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堂题写的联语——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强调辛弃疾“抗战方略不被当政者采纳”的悲愤;只说那时候没有《世纪佳缘》网站也没有《非诚勿扰》栏目,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后面的讨论看,这补充显然有深意在。

到“疏通文意”了,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中负责文意的小组则分散到其他小组,解答其他同学关于文意理解方面的问题。尽管为了全校观摩的方便,临时把教室移到“报告厅”,学生组合、走动都有困难,但讨论依然很热闹。

都弄懂了吧?真弄懂了?我来检查一下,“东风夜风花千树”是什么意思?黄老师让他身边的一个男生讲。

像东风一样吹开了千树繁花?小男生有些犹豫。

还不是很懂,对吧?看到这句,我们很容易想到唐代诗人的哪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的,岑参用它来形容八月飞雪的令人惊讶。辛弃疾化用岑参的诗句,也不是实写花,而是用来赞美元宵夜的彩灯初上的璀璨辉煌。有同学问;为何是“东风”,有特别的寓意吗?“东风”在这里是实写,并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类的寓意。元夕在春节之后,已入春季。东风吹拂,花灯初上,仿佛是东风使得千万树繁花一齐绽放。“放”,绽放,动词的使动用法。

词作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了元宵节灯会热闹繁华的场景,以描写为主;下片写了一件“找人”的事,以记叙为主。一问一答,结束了这一环节的学习。

“鉴赏意象”环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词中出现了哪些人?“那人”是个怎样的人?“那人”与词人是什么关系?问答几个回合,黄老师提炼出“众人”的概念——众人是宝马雕车、盛装打扮、笑语盈盈、香气袭人。“那人”是怎样的?“一个清水挂面的女子”,小女生的回答引起笑声。这个说法有点俗,你想说她朴素、不施粉黛,对吧?她还有点孤芳自赏、自甘寂寞,对吧?

接着引导同学分析塑造“那人”形象的手法:上片火树银花的热闹,正为反衬下片灯火阑珊的落寞;“众人”的宝马雕车、盛妆丽服,正为反衬“那人”的朴素淡雅、遗世独立。

    作者这样写,要表达什么思想情绪?这就自然进入“探究主题、体味情感”环节了。

“作者写这首词,是想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一个学生直奔结论而去。

可不可以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黄老师笑问。当爱情诗看,则如何解读,黄老师几句话带过,没有展开。

于是屏幕展示梁启超对此词的点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简单讨论,意见大致统一后,用齐读灯片的方式完成了主题的归纳: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中的美人,正是他自己坚持高洁的志向和操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显示出一个爱国志士耿介独立、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分析手法”没让学生讨论。黄老师引入“托寓”的概念,讲到屈原《离骚》里的“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讲到张籍《节妇吟》“还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节妇,讲到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和“妆罢低头问夫婿”的新娘,他说这种以美人自喻,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的写法就叫“托寓”。

最后是布置课后作业:用刚学到的鉴赏宋词的方法比较阅读同题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从写作内容、作品主题、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永遇乐·元夕·落日熔金》的异同。

应该说,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观摩课。

说它好,首先是课的整体设计好——目标合理、理念先进,立意较高。教宋词,先教鉴赏的一般方法。以稼轩词为样本,师生合作研读探讨,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作业环节则用同题的易安词为样本,要求独立完成,企图收“举一反三”之效,引导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精神。

说它好,还在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与老师的学习主导作用这对矛盾处理得好。古典诗文的学习,一般认为难度较大,许多老师倾向于一手包办,以串讲为主,以保证知识点的全面落实;而黄老师却大胆地把讲台交给学生,诵读吟咏,质疑问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黄老师又通过提问、点评、归纳总结,巧妙地引导着整个学习流程,使课堂活而不乱,争而有序,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一气呵成。

说它好,更在于黄老师通过这堂课所体现出的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种误解,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当“甩手掌柜”,是更轻松了;而但凡认真组织过有效率的课堂讨论的老师都知道,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提问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应如何甄别如何应对?学生的讨论逸出合理范围时该如何刹车如何引导?学生分歧的意见观点要如何归纳如何评价?在在皆是对老师的能力与经验的挑战。而黄老师正是用他有赞有弹的点评、有板有眼的示范、恰到好处的引导,牢牢地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展示了自己成熟的教学艺术。漂亮规范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简洁流畅的讲解、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大方自然的肢体语言,语文老师的“唱念做打”,黄老师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加上他潇洒俊朗的外表,让这堂观摩课几近完美。

当然,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我们还可以吹毛求疵,为这堂课设想“更好”的处理。譬如黄老师讲“东风”是实写,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那个“东风”,自然不错。但如果讲东风就是春风,作者用这个意象表明春的来临,风其实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是不是给诗歌的品读鉴赏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譬如在粤教版选修一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注释中“玉壶光转”一句玉壶被解释为“精美的彩灯”,而“资料信息”链接却借俞平伯之口说词的上片“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玉壶又被解释为月亮。执教者如能从教材自相矛盾处切入,既能讲清诗句原意,又能让学生体会“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宝贵的怀疑精神?譬如归纳诗歌主旨前,老师若先介绍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引导学生把辛词《青玉案·元夕》当成爱情诗来解读,弄清词的浅层含义后再分析其深层的“别有怀抱”,当能避免学生直奔主题,抢先抖包袱的尴尬?譬如为帮助学生认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之美,何妨联系《诗经·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在等待、寻找、焦灼、失望后,突然发现意中人就在眼前,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譬如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黄老师引入了“托寓”这个相对生僻的术语。如果直接用中国古典诗论中“赋比兴”的“比”来解释,用中国“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来解释,是否显得更顺理成章一目了然?

    当然,这一连串的“譬如”只是一连串的“也许”。但对一个有心把自己的课上好,有心淬炼自己教学艺术的人而言,从他站上讲台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要被这无穷的“譬如”和“也许”纠缠。据我所知,为准备这一堂观摩课,黄老师反复修改教案课件,先后在三个班试讲;讲一次,教案课件便修改一次,其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也许,追求卓越的路本来就没有尽头——千百度的寻觅是不够的,横在一个求知求智的完美主义者面前的,只能是永远的寻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14 , Processed in 0.0592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